摘要:全息影像中泛黄的家书手迹在醴陵剧场的夜空徐徐展开,“吾以吾身许华夏,只为她荣光。”当左权将军唱出这一句铿锵誓言时,陶瓷之都的观众席传来压抑的抽泣——这场《烽火家书》的“归乡”演出,正在完成教科书未能实现的使命:让80年前的烽火记忆,穿透时光击中当代人的心脏。
渌水时评
家书终会泛黄,但土地永远记得……
评论员 程耿孺
全息影像中泛黄的家书手迹在醴陵剧场的夜空徐徐展开,“吾以吾身许华夏,只为她荣光。”当左权将军唱出这一句铿锵誓言时,陶瓷之都的观众席传来压抑的抽泣——这场《烽火家书》的“归乡”演出,正在完成教科书未能实现的使命:让80年前的烽火记忆,穿透时光击中当代人的心脏。
从“将军故里”到“精神原乡”,这是集体记忆的共情。多数醴陵人对左权将军的直接认知,限于纪念馆玻璃柜的钢笔与勋章里。当舞台上再现将军油灯下写信的背影、转战太行的戎马倥偬;年迈老母亲在纺车前劳作的身影;妻子在延安阅读家书的柔肠百转……历史突然变得可触可感,成为了唤醒乡土记忆的密钥,将“英雄故里”从地理标签升华为情感共同体。正如一位观众所言:“原来将军的情书写得这样热情奔放;将军的父爱是这么深沉,战争间隙还不忘给女儿买花布。铁汉柔情比任何标语更让人心头发烫。”
从文化共情到产业共谋,这是跨省联动的破冰。《烽火家书》的醴陵之行,实则是场精心设计的“文化路演”。左权县不仅带来了感人肺腑的剧目,更巧妙植入了小花戏、蝴蝶扇等多项非遗技艺,通过展演的舞台,实现了晋中文化的输出。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它必将为未来两地红色研学、非遗交流等文旅、产业资源的双向奔赴奠定基础。比如从醴陵左家老屋到太行山纪念馆,再到十字岭牺牲地,全程嵌入“家书打卡点”。更具想象力的是产业嫁接——将左权民歌产业化经验移植醴陵,让陶瓷企业试制“会唱歌的茶具”:杯底扫码即可聆听开花调版《太行家书》。设计釉下五彩“家书纪念盘”,让盘中左权将军的眼睛会在光线的变化时呈现“含泪的微笑”……将左权县“山岳红色文化”与醴陵“工业红色文化”互补融合,构建“文化IP—产品转化—跨省流通”的链条,这也不失为革命老区经济互动新思路。
从艺术现场到城市肌理,这是红色文化的重构。近年来,“踏着左权足迹去当兵”、民兵宣讲作品《烽火岁月家国情》获省级奖项、左权红军小学都已形成了醴陵红色文化品牌。此次《烽火家书》在醴陵的“归乡”之旅,又是一次本土红色教育与外省优质艺术资源的互补。清明前夕叠加役前教育期,通过组织机关、学校等集体观演,剧目成为了醴陵红色教育的“沉浸式课堂”,左权精神将会更深的融入醴陵城市的肌理。
当左权县的家书与醴陵的陶瓷相遇,当太行山的民歌与渌水滨的方言共鸣,突破地域界限与形式窠臼的红色文艺《烽火家书》,是两地共同重构红色记忆的过程。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几场演出,更在于它撬动的区域合作机制、产业联动可能和社会参与热情,也为未来醴陵与左权县共建“红色文化走廊”提供了样本。如果醴陵能以此为契机,将左权精神与本地陶瓷、花炮等特色产业深度绑定,那么《烽火家书》播下的种子,或将在湘东大地长出超越舞台的参天大树。因为家书终会泛黄,但土地永远记得!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