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治愈心灵的15首古禅诗,佛家禅诗境界太高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05:52 3

摘要:早上还在欣赏满树花开,姹紫嫣红,到了晚上,花落遍地,树枝犹空。人生亦如此,朝开暮谢是常态,在时间的长河里,若是把人和花相比也是一样。

01、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龙牙禅师


译文

早上还在欣赏满树花开,姹紫嫣红,到了晚上,花落遍地,树枝犹空。人生亦如此,朝开暮谢是常态,在时间的长河里,若是把人和花相比也是一样。


至于这首禅诗的作者是谁,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唐代龙牙禅师,也有人说是宋代诗僧释冲邈。

作为普通的诗词爱好者,我并不想探究此诗的出处。然而,我却不能漠视一树花开的繁盛,也不能无视一树花落的衰败。因为花开花落恰恰预示着人生苦短,也清晰的揭示了生命的无常……

02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退步》

赏析延伸:

布袋和尚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 “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 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退步就是前进。 行不通时,退一步就有路了。

想不开时,退一步就明白了! 人生是一场修行,世间万物的美好与否,皆在于我们的心境。 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

花开半夏,锦绣未央,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越走越会明白,它充满了失意、孤独和彷徨。

当你看到眼前的黑暗,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纵然生活充满烦恼,但心宽就是解药。

做人越简单,生活就越宁静!



03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苍雪

南怀瑾先生讲的一个故事,明末崇祯年间,有人画了一幅画,蔚然耸立的松树下有一方大石。
大石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摆着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高僧苍雪大师看到后心有所感,在画中题了一首诗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招,毕竟输赢下不完。


短短20个字,为我们道出了输赢得世间的真谛。
人生如钝义,把小盈小利算得太轻,看得太重,只会自找不快,耗损心力。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知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很多人终日为利益长短而奔忙,却不知道,所谓荣辱得失,是谁也无法估算的事。

人生如对弈,把小蝇小利算得太清,看得太重,只会自找不快,耗损心力。笑着吃亏,无介于怀,才能集中精力做真正重要的事。



04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德诚《拨棹歌·其一》

《拨棹歌三十九首(其一)》是唐朝南宗禅师德诚所编写的作品。共计三十九首,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德诚舟船垂钓的生活,表现了其豁达洒脱、天地为家的人生态度。这是其中第一首,诗中船子和尚生活在水边,惯于以渔事喻禅。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禅理的追求。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诗僧德诚写的富有禅理情趣与理趣的诗篇,诗作以垂钓生活为描写对象,生动有趣。


前两句“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千尺丝纶,喻求道之深切的用心。在启发夹山时,德诚也反复用垂钓的比喻。长长的钓丝直直地垂入水中,水中漾起的小波澜一圈接一圈地向外发散。垂丝千尺,意在深潭,表现了诗人对禅理的执着追求。而那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则用来比喻求道过程中遇到的波折。 “一波才动万波”,比喻求道过程中的种种曲折与心得。在丝与波的动静之间,可以使人悟得有无、动静之理。作者又以鱼的深藏不露,喻自性难求。

末两句“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这夜深人静、湖水清寒的时候鱼儿都不吃鱼饵,那垂钓者只好载着满船的月光归去了。虽未打到鱼,却收获了清亮月光与宁静心境,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空载”重读,表现求道之艰难。诗中“尺”“直”“一”“不”“月”诗入声字,诵读时宜短促。

诗歌留下了许多回味。此首诗比喻贴切,意境深远,饶有意趣。



05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

赏析

此诗是普度虚舟禅师为某一幅墨梅画作而题写的。
第一、二句“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常常回忆起传说中西湖处士种的那梅花树的风姿:稀疏的枝条,清冷暗香的花蕊,自在的横斜错落着。


处士是指有才学而隐居不做官的人。西湖处士是指林逋(bū),他隐居在杭州的孤山时,种梅花养白鹤,恬然自适,号称“梅妻鹤子“。
据记载,普度禅师生活的年份是1199-1280,而林逋生活的年份是967一1028,禅师一生与林逋并没有交集,他诗里的常忆,应该忆念的是林浦的诗词和流传下来的口碑。禅师在题写画作时,看到了墨梅,想起了林逋,那他想起了这位西湖处士的什么呢?
第三、四“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精时,是精彩之时的意思。而这里的“当时事”是什么事呢?


如果“当时事”是指林逋的生活方式,翻译就是这样的:林逋当时的西湖处士生活,可谓是一片的精彩。只是欠些清香但是不欠花,换句话说,林逋的这种方式很美好,但是美中还略略的有些欠缺。如果这样理解,就是体现普度禅师的人生观。隐士的生活虽然美好,终归是自了汉。
如果“当时事”是指林逋种的梅花。理解就是这样的:林家的梅花当时盛开得那么精彩绝伦,但当时梅花疏影现在只能留在这画作上了,虽欠了些清香,但不欠花啊。感觉是在赞赏这幅墨梅图画得好,画出了林家梅花的神韵。


关于这句,让人想起“只欠清香不欠花”是说“清香不在,徒有外形,体现出一切色相均为空幻的禅意”。如果禅师想表达这个意思的话,这样写是不是更恰当些:“精时一片当时事,清香花影皆似梦”。画上的墨梅图已经不是当年活生生的梅花了,所以,只能用花影表达。

关于这句话,还可以有第三种解法:林逋当时的西湖处士生活,可谓是一片的精彩啊,只是可惜他没有悟到宇宙人生真相,对人世间还有一些执念,这是欠了清香,但是他不欠花,他能舍弃功名利禄,隐居西湖,终身不仕,这样的人生也是自在率性,十分难得的。

本诗为题画诗,即为一幅墨梅画作而题的诗,普度禅师说墨梅“只欠清香不欠花”,表达一切色相均为空幻的禅悟。

作者简介

普度禅师1199-1280:南宋末年的禅僧,号虚舟,俗家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12岁的时候就在本郡的天宁寺出家,继而承侍东堂院的龙溪祖信禅师,后来由于参透无得而在觉通禅师处得法。普度禅师善诗文,现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传于世。



06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


《 红尘修行,万事皆空》

只要心灵湛然,意静思定,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样也可以进入禅关,而不必刻意追求清谷幽林,深山寂野。

红尘之中,人的本心本性,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向自在、快乐、智慧的大门。心若圆满清了,则事事自然迎刃而解,世间烦恼,皆化为云烟。

现代生活几多纷繁,人在灯红酒绿中迷失,在酒池肉林里沉沦,看多了世事无常,也爱上了几分禅意。

闲时自得,在禅意中徜徉,寻求内心的一片清明;忙中求静,在禅意中思考,看淡人生的万般得失。如此,也不失为一种修行。


07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乌巢禅师偈子•西游记

这是首禅诗是说:解脱不向外求,佛就是你自己。人人都有佛性,只需要求自己就行。

人人都有佛心,都想取得真经,但灵山十万八千里,不是每个人都能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立地成佛。其实众生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塔,完全不用向外寻求,应该时刻反观自心。剃度出家常伴青灯古佛是修行,自心觉悟日行好事也是修行。

每个人追求的幸福,都不可能从别人或者别的地方获得。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你只能从自己那里获得。因为那个觉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里,你自己觉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08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译文:
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待到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春意盎然,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


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世间上的人,又往往不识自己,愚昧、苦恼,多么可怜!


09

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

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

——牛仙客《碧流寺》

简析

前二句写的是碧流寺清幽寂静的环境。“步步传篱入境幽”写其深幽,且有“曲径通幽”的效果。“松高柏老几人游”写其寂静,因为人罕至此。

后两句“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既是写景,又提携禅义。花开在清风中,迎风飘舞,清芳明艳;花谢在碧流里,随流消逝,枯颜凄婉。但面对这清芳明艳与枯颜凄婉,僧人都不动心。不是不知道花开花落,而是深悟“本来无一物”,所以也就惹不上这点“尘埃”了。


这已契真如的心,有如清风碧流,自在随缘,任性悠游,虽过花带草,入寺出山,却不着半丝,清净无染。这份清净无染,是连个清净无染的念头也没有的,只 是当下花开花落,清风碧流,就是了。最后一句暗含寺名,也是善巧。

作者

牛仙客(675-742),唐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北)人。初为县小吏,以军功累转洮州司马,累迁太仆少卿、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左相,封豳国公。

10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此庵守净

洒脱自在的生活,就是禅者的生活。顺应自己的本性,何必刻意追逐名利?世间一切言语行为,都不过是心灵投射出来的影子。人生是短暂的,舍弃身外之物,舍弃功名利禄。
方可活得洒脱,活得精彩,活得自在。

偈句描绘出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流水不因山势阻碍而抗争,白云不因去留而执着,它们的存在与流动皆符合天地间的自然法则。这启示我们,人生应如流水和白云般淡泊自在,不因外界的得失而扰乱内心。现代人常陷于功利的漩涡,而这一句诗却提醒我们,不妨放下执念,顺应天性,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从容。


人生之至境乃无为自在。云水无争,却自有其美;人若能如此心境坦然、顺其自然,则生活中的困顿与艰难也会因豁达的心态而迎刃而解。“铁树开花”本为稀有之事,但在此被赋予深意——当人内心宁静而充满智慧时,奇迹也将不期而至。诗句引人深思:与其执着于功利,不如修炼内心,效仿云水,从而将人生化为一场遍地春光的盛宴。



11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石屋《裁缝诗》

石屋清珙禅师(1272―1352),常熟人。24岁出家,从高峰原妙禅师习禅,后投至庵宗信门禅师下,被誉为“法海中透网金鳞”。他长期隐居,死后谥“佛慈慧照禅师”,著有《石屋诗》,多描写山居清趣,言行收入至柔禅师等人编辑的两卷《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中。
指陈俗习,禅师是高妙而不漏痕迹的。在他弘法的社会,不少修行人犯了“管不住自己就管他人、若要保全自己就使劲按住他人”的毛病。禅师就一位裁缝师傅做发挥,信手拈出《题裁缝》七律一首,警示时人,海众闻言,皆潜然叹服受教。诗云: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曾量。


这是首立意特别的讽喻诗。有制衣技巧的裁缝,成天与刀尺针线打交道,日日忙着为他人量体裁衣。为的是讨生计,量尽了他人的长短;可是,他可曾有过一刻清醒,也量一下自家的长短呢?没有!这就是芸芸众生“见过于他人”的愚顽之相,揭示陋习,由一人而及于大众,精准独到!


而这样精绝的眼光来源于哪里呢?这眼光来自长期与世无争而超然绝俗的山居生活。禅师描述山居生活的《重岩之下》六首,倍显温雅别致,如清凉散,读来真是爽心悦目,诗云: “重岩之下,火种力耕;有粟有蔬,可煮可烹。了我目前,乐我余生;坐眄庭柯,几度衰荣。重岩之下,草莽日交;人影不亲,黄叶飘飘。谷鸟晚啼,山月夜高;松露鹤飞,湿我禅袍。重岩之下,蛇虎为邻;我心既忘,彼性亦驯。人生在世,各具天真;含齿戴发,胡为不仁。重岩之下,静默自居;三际不来,必如境如。斜月半窗,残火一炉;嗟被睡夫,蝶梦蘧蘧。重岩之下,目对千山;一根返源,六处皆闲。白雪飘飘,绿山潺潺;动静自忘,别是人间。重岩之下,不修形骸;水食草衣,布袜笋鞋。竹密暗窗,苔深复阶;萧焉忘情,寂尔虚怀。”

12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黄檗禅师(?—850年),法名希运,唐代著名禅宗高僧,临济宗的开宗祖师之一。他出生于福建福州,活跃于中晚唐时期,是禅宗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思想对后世禅宗发展尤其是临济宗的兴起起到了关键作用。

黄檗(bò)禅师:唐代得道高僧,别名希运,少年时出家于本乡的黄檗山,之后游方于各地禅林。唐武宗时,宰相裴休在洪州两次记录黄櫱禅师语录,收在《钟陵绿》中,后整编进《传心法要》广为流传。
除此之外,黄檗禅师还是敬亭山广教寺肇基者,故鹫峰改为黄檗山,此后便有“天下两黄檗”之说。苏辙、黄庭坚、王应麟、赵师秀、刘克庄等人,曾先后来到此,留下了许多赞诗。


这首诗是黄檗禅师的代表作:
想要摆脱尘心杂念,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必须多吃辛苦,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如果不是经历了数九寒冬,梅花怎么会有扑鼻的香气!
人生若无难走路,世间哪个不成仙,如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词帝苏东坡,都是在百转千回、历经磨难后,才有所悟,有所成就的。

黄檗禅师以其直指人心的教法、凌厉的禅风和深邃的智慧,在禅宗史上树立了不朽的地位。他的思想不仅推动了禅宗的革新,也对东亚文化中的哲学、艺术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毛说:“所有的人,起初都是空心人。全靠生命体验唤出方向,用经历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
人生漫漫,想要活成最好的模样,需要在时光中打磨、沉淀,才能万物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生活中,学会对自己狠一点,在岁月的洗礼中,用经年累月的积累,绽放出芬芳。



13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无题》鸟窠禅师〔唐代〕

【赏析】


人不知从哪来,也不知死后将要去何处;从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就是都无法摆脱迷惑。何必在意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场梦。
哲学家们将人的一生概括为三句话: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三句话看似简单易懂,但却直击人心。人生天地之间,山川是永恒的,江河是永恒的,日月星辰是永恒的。唯有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如蜉蝣一般。云散了还会再聚,风去了还会再来,可是,我们的人生却永远没有回头的时候。身在红尘,只是浮生一梦。一得一失之间,很多人就匆匆度过一生。既然如此,何不将得失看淡一些,珍惜生命中的每个日出和日落。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看淡得失心。


14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禅诗。

前两句描写大自然四季的变迁与四时的风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缤纷多彩。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是人间胜景,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是大自然对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的昭示。 然而世间偏偏有人怨春悲秋,有人惧热畏寒,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凡心太重,烦恼太多,纠缠于尘事,而迷失了自我。 于是诗人意气风发地高歌:“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只要你放下一切,包括那个怎么也难割舍的“小我”,又何尝体味不到“日日是好日”的生命佳境呢!



15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

释义:

在南台每天点一柱香、禅坐。一天到晚都无所挂怀,心无所住,一切东西都不在萦怀于心了。心禅达到“凝然”的状态,自然万虑偕忘。什么是与非,有与无,菩提与烦恼,佛与魔,生死与涅槃,所有的一念头都已不起。意思是不是在用功夫或者听呼吸硬把妄想除掉,你想除妄想的心就是烦恼心,妄想是永远除不了的,“只缘无事可思量”就是六祖讲的“无念为宗”。到了这样境界所起的慈心,就是无诤之慈,因为无所起之悲。

赏析:

正如《圆觉经》云:“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不是息心除妄想”,这种万虑偕忘的境地并不是禅者硬把心息下去,而故意不起妄想。有心息妄即不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妄想本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一定要息灭妄想,则反成妄念,这不是禅者的境界。禅者的功夫在于“只缘无事可商量”。本来就了无一事!何饶妄想?更何来息灭?此处正显无心境界。所谓“熏风自南来,殿阁微生凉”矣。

来源:静墨守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