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看到一则香港孩子的悲剧。香港圣公会马鞍山主风小学一名11岁男童从高处坠下,被紧急送往威尔斯亲王医院抢救,但最终不治身亡。
前不久看到一则香港孩子的悲剧。香港圣公会马鞍山主风小学一名11岁男童从高处坠下,被紧急送往威尔斯亲王医院抢救,但最终不治身亡。
短短十天后,悲剧再次上演。最终也未能挽回生命。
虽然两起事件都还没有调查出准确的原因,但是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难免让人对香港的教育环境产生疑问。
这两起悲剧的发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香港教育,尤其是那些近年选择赴港的内地家庭,是否真的准备好了面对这片土地上的教育竞争?
分流从小学六年级开始
香港中学是六年连读,初中和高中之间没有中考,这样的升中制度决定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和“呈分试”绑定了。
呈分试是香港教育局根据小学校内考试成绩,给全港小六生“排名”,然后按照这个排名,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中学:
最好的Band 1,普通的Band 2和被家长们嫌弃的Band 3,组别越高,未来进入名校的概率就越大。
(band1-3的中学升学差异巨大)
这个排名并不是一场考试就决定的,而是要看小五下学期、小六上学期和小六下学期三次考试的成绩。
三场考试的权重不同,小五下学期占15%,小六上学期占35%,小六下学期占50%。也就是说,越往后,考试的重要性越高,最后一场更是决定性的一战。
3月分的呈分试对香港的小六生来说,是一场硬仗。
第一起坠楼学生所在的圣公会马鞍山主风小学是一所2000年创立的资助男女校,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是当地的名校。
学校官网显示,小六生将在3月底进行最后一次呈分试。
悲剧发生后,有家长表示,“他的课程真的很紧张”。
“现在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压力都很大,需要适当放松一下。”
“小六最近要考呈分试,而且整个二三月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中学一年级的面试。”
这所学校官网上还设有“龙虎榜”,把中、英、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名单公布出来。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激励,但实际上,却无形中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对香港的小六生来说,学习已经不是“努力就好”那么简单,而是每天都像在打仗一样。学校的课程排满,放学后还有补习,周末还要面试,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
不只是小六生惨,家长也一样被逼疯。
有网友吐槽:“白天上班被老板压榨,晚上回家还要管孩子学习,孩子情绪不好,家长也崩溃,最后变成互相伤害。”
很多家长质疑,香港教育一边在喊着“多元发展”,一边又死死盯着成绩和排名不放,孩子不仅要学好课内知识,还要有课外活动、面试技巧,全方面卷死。
到头来,家长孩子都被折腾得够呛,已经陷入一个死循环:
家长不敢松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拼命卷,因为大家都在抢好学生;孩子没得选,只能咬牙往前冲。
从小学就进入如此高压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亮起了红灯。
这已经不是近期香港第一起学生坠楼事件。
去年11月,张祝珊英文中学的一名中四学生坠楼不治身亡,遗书上写着,他最近饱受压力,疑因学业问题不开心而自寻短见。
到了12月,元朗陈荣根纪念学校,一个患有ADHD的12岁男生疑似情绪失控,从高处坠落。同月16日,旺角又有一名12岁学生身着校服,从天台一跃而下。
仅仅在2024年下半年,就已经有10宗12岁至18岁学生坠楼事件。这背后,是香港青少年日益加剧的心理健康危机。
去年年底,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与“生命热线”联合举办记者招待会,公布了最新的自杀数据。
2023年,香港整体自杀率为13.6,与往年相差不大。但15岁以下青少年的自杀率,却从2022年的0.9暴增至2.9,创下过去10年的新高。
其中,女生的自杀率更是飙升,从2022年的0.5跃升至4.2,增幅惊人。
数据是冷冰冰的,但背后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这些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高压下,被逼到绝境,最终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解脱自己。
而这一切,本可以被阻止。
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数据显示,15至24岁青少年自杀率长期居高不下,学业压力是首要诱因。
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0%的香港学生压力指数自评7分以上(满分10分),14%的孩子直言压力已经“爆灯”。
2024年9月,香港教育促进协会调查了面临升学的548名中六学生,发现74%的学生因开学焦虑,80%的人最担忧学业成绩,超九成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足够时间备战DSE。
在DSE备考方面,96%的受访学生表示担心复习时间不够,71%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额外补习,17%的学生每周补习超过10小时。
学业压力不仅困扰中学生,甚至已经蔓延到小学生。
2022年有香港立法会议员征集两岸三地一年级学生的上课时间表,三者对比之下,香港小一生每日要上9堂,只有两次小息,上课时间最多,休息时间最小。
有港妈分享自己就读小三的孩子上10点才能睡,小五学生甚至要熬到11点半才能休息。
香港中文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仅42%的香港儿童和青少年(平均12.3岁)睡眠时间达标,远低于联合国推荐的9-11小时标准。
而此次悲剧中的学生,正处于小六呈分试冲刺期,还要应对各类中学面试,心理负荷远超承受阈值。
还记得去年火遍内地社交平台的香港“三小只”吗?
这三名小六学生,分别考入了华仁书院、皇仁书院、英皇书院,全部都是Band 1级别的顶尖名校。
在接受采访时,陈同学淡定地表示自己报了补习班,从周一到周五,一放学就马上去。
而另一名江同学虽然没有长假补习班,但他的妈妈是老师,他的学习是妈妈的学生亲自辅导。
为了能在升学考试中脱颖而出,在香港几乎没有小孩不需要补课,所有家长和孩子都认为好的补习老师直接决定了能够进入什么层次的学校。
有数据显示,2023年暑假,近40%的香港家长为孩子报名了补习班或兴趣班,超过10%的家庭甚至报了6个以上的补习班。
由于补课需求太大,补习老师太多,甚至还诞生出一些类似于“大众点评”的补习指南网站。
在香港,补习老师堪比天王巨星。商场、电车、地铁、大巴,甚至街头的灯柱上,都贴满了补课老师的巨幅宣传海报。
有网友晒出香港补课的惊人账单:20小时补课费高达79,920港币,相当于每分钟66.6港币。
还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曾上过某名师的SAT课程,每小时收费超过6,000港币。
事实上,在香港,补习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为了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港爸港妈们连“最佳受孕时间”都要精心计算,希望孩子能在每年一至四月出生。
这就是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香港妈妈Irene所说的:“赢在子宫里”。
孩子6个月甚至更早,就要被送进婴儿游戏班。1岁半开始面试,2岁入读宝宝学前班。
为了让孩子能够掌握“两文三语”(粤语、普通话、英语),很多家庭选择“双幼儿园模式”。上午读全日班学粤语,下午转战国际班学普通话和英文。
为了应付不同幼儿园的面试题目,港爸港妈还会给孩子报面试培训班,除了学习面试技巧,还要学会画图、辨认水果等幼儿园课程。
为了教育,港爸港妈的投入是不计成本的。
根据汇丰银行(HSBC)统计,2023年香港家庭的平均教育支出超过13万美元(约92万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为了争取一个名校名额,家长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去面试当学校的校工。
在港式内卷之下,内地中产家长看了都直呼:“根本卷不过”。
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内卷
香港推出的优才高才计划吸引了众多内地家庭,他们希望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殊不知,逃离内卷后却发现自己远远低估了香港的内卷,香港的教育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其实,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而稀缺性决定了竞争的不可避免。
只要竞争存在,内卷就难以完全消失。
香港的升学大战、内地的学区房、美高美本的申请竞争,无一不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尽管如此,大多数内地中产家长都认为,这场内卷依然是值得的。
因为香港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升学路径,无论是DSE对接本地高校,还是IB、A-Level通向欧美名校,相较于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择更多,风险更可控。
而且香港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英语能力,相较于内地严格的应试教育,孩子能在较为宽松的氛围中成长。
香港得天独厚的国际化环境,可以让孩子更早接触多元文化,无论是未来求学还是就业,都能更轻松地融入全球化的舞台。
即便香港的教育竞争激烈,家长依然可选择用资源优化竞争方式,而不是被动被卷,比如通过规划课程、调整考试策略等方式,为孩子找到更适合的赛道。
归根结底,教育的竞争无法避免,但如何“卷”,以及“卷”后的回报,才是家长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
不要幻想香港没有内卷,但相比内地,这里的竞争至少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更高的回报率,以及更广阔的未来。
对许多中产家庭而言,香港的竞争虽在,但利远大于弊。
-每日教育新知-
来源:阅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