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翔普法:编造 “一家四口跳楼” 谣言被处罚:流量至上背后的思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10:21 2

摘要:2025 年 3 月 19 日,一则 "某小区一家四口从 22 楼坠落" 的短视频在网络疯传。网民卞某为博取流量,在文字描述中刻意渲染 "自杀前..." 的惊悚情节,引发公众对社会安全的恐慌。青岛网警迅速介入调查,证实该事件纯属虚构,当事人已被依法行政处罚。这

2025 年 3 月 19 日,一则 "某小区一家四口从 22 楼坠落" 的短视频在网络疯传。网民卞某为博取流量,在文字描述中刻意渲染 "自杀前..." 的惊悚情节,引发公众对社会安全的恐慌。青岛网警迅速介入调查,证实该事件纯属虚构,当事人已被依法行政处罚。这起看似荒诞的网络闹剧,实则暴露出自媒体时代的深层治理难题。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25 条,编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可处 5-10 日拘留并处罚款。若情节严重,如引发公共秩序混乱或导致他人伤亡,则可能触犯《刑法》第 291 条之一,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最高可判处 7 年有期徒刑。此外,受害者还可依据《民法典》第 1024 条提起名誉权侵权诉讼,要求造谣者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搜狐号平台对内容创作有明确规范。根据《创作激励计划》,发布谣言、标题党等违规内容不仅会被扣除收益,严重者将面临永久封禁。这意味着自媒体人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更会付出经济代价。

谣言传播背后是 "流量至上" 的畸形价值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 年网络谣言举报量同比上升 37%,其中涉及社会安全类谣言占比达 41%。此类谣言通过制造恐慌情绪,短期内能获得大量点击,但却严重破坏社会信任体系。正如某心理学教授指出:"每一次谣言的传播,都是对社会信任资本的透支。"

在房地产领域,类似案例已引发连锁反应。某中介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因 "凶宅谣言" 引发的购房纠纷同比增加 28%。法律专家强调,购房者仅凭道听途说要求解除合同,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此类事件已对社区和谐造成实质性伤害。

价值感缺失补偿:通过制造轰动效应获得关注,填补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缺失从众心理驱动:在 "流量为王" 的自媒体生态中,产生 "别人能做我也能做" 的侥幸心理匿名效应放大:网络虚拟空间削弱了道德约束,导致行为边界模糊

龚翔建议,平台应加强创作者心理健康引导,建立 "流量焦虑预警机制",对高频发布惊悚内容的账号进行心理干预。社会层面则需完善谣言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网络治理。

当流量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起 "四口坠楼" 谣言事件,不仅是对卞某个人的警示,更是对整个自媒体行业的深刻提醒。唯有坚守法律底线、重塑道德共识,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文明交流的高地,而非情绪宣泄的洼地。

来源:娜默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