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分刚过,福兴镇金福村的杨梅种植基地里,一株株低矮的杨梅树整齐排列,枝头缀满细小的花苞。这里是阳光福和邱光建叔侄俩经营的福昆农业合作社,作为扎根福兴多年的“水果世家”,两人去年对杨梅园进行了一场“大手术”——淘汰传统高种杨梅,全面换种矮化新品种“东魁”与“黑炭
春分刚过,福兴镇金福村的杨梅种植基地里,一株株低矮的杨梅树整齐排列,枝头缀满细小的花苞。这里是阳光福和邱光建叔侄俩经营的福昆农业合作社,作为扎根福兴多年的“水果世家”,两人去年对杨梅园进行了一场“大手术”——淘汰传统高种杨梅,全面换种矮化新品种“东魁”与“黑炭”。今年,这批七年生杨梅树将迎来首次试挂果,为当地特色农业注入新活力。
从花椒到杨梅:
一场“降本增效”的转型
“以前种花椒,夏天摘果热得人发慌,不仅工钱高,人还容易中暑,划不来。”谈起转型初衷,年过五旬的阳光福站在田埂边,指着远处的山坡感慨。他介绍,自己一家人在福兴种植水果已有二十余年,葡萄、柑橘、花椒都曾尝试。2022年,叔侄俩决定聚焦杨梅产业,将原本分散的种植区整合为百亩基地,并引入矮种技术,开启精细化种植之路。
侄子邱光建补充道:“传统杨梅树动辄三、四米高,采摘要搭梯子,存在安全隐患,游客体验差,损耗也大。现在新品种成树高度只有1.6米左右,大人小孩伸手就能摘到。”这位皮肤黝黑的“80后”新农人,裤脚沾满泥土,言语间透着对技术的笃定。
七年磨一树:
矮种提质背后的“加减法”
走进基地,金金注意到,与传统杨梅园不同,这里的树冠低矮紧凑,枝干粗壮。“矮种不是简单截短,而是通过嫁接和品种改良实现的。”邱光建摩挲着杨梅树叶解释,新品种虽单株产量较老树减少约三成,但果实品质显著提升,“成熟后单果直径可达4厘米,接近乒乓球大小,甜度也更高。”
阳光福则算了一笔“时间账”:“杨梅树从种下到丰产至少七年,前几年只能投入,风险大。”他回忆,2015年试种时因缺乏经验,部分树苗被水淹死,销售渠道也不畅,“好在坚持下来了,现在技术成熟,管理更科学。目前,基地保留的优质老树仅剩百余棵,新种的5000株矮化苗已进入关键生长期。”
阳光福还使用“金福兄弟”生猪养殖场沼液,实现化粪为肥,以猪养果种养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以往每年用5吨左右复合肥,每吨4500元左右,采用猪粪水混合灌溉后每年只需用2吨复合肥,降本60%左右。
雄树“打工”、雌树“结果”:
授粉期的无声“战役”
三月下旬,正值杨梅传粉授粉的关键阶段。金金跟随邱光建穿行林间,他指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说道:“这就是雄树,只开花不结果,但一株雄树的花粉能覆盖上千株雌树。”据他介绍,杨梅树雌雄异株,雄树花量极大,花粉随风传播,雌树则默默孕育果实。“这时候最怕连阴雨,花粉一旦被冲散,挂果率就受影响,像今天这样的大晴天就最好。”听着绕树飞行的蜜蜂嗡嗡声,叔侄俩对今年的杨梅试挂果充满信心。
“首秀”限定:
端午节迎客,未来瞄准批发市场
阳光福向金金介绍道,尽管新种植的杨梅树树势良好,但今年杨梅产量仍有限。“试挂果期,一株最多结几十斤,总量只够接待游客。”邱光建坦言,今年端午节前后成熟时,基地将以采摘体验为主,“免费入园品尝,带走每斤15元。树上现摘的杨梅保鲜期更长,口感也更新鲜。”
对于未来,叔侄俩目标明确:等到后年进入丰产期后,单株产量可达200斤,届时将对接成都批发市场,同时探索“林下经济”,在杨梅林中套种跑山鸡或药材,提升土地利用率。“以前追求‘高产量’,现在要拼‘高质量’。”阳光福望着成片的矮化杨梅林,笑容里满是期待,“等这批树长成,咱们金堂人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大杨梅了!”
后记
从传统高种到矮化改良,从粗放管理到科学种植,阳光福与邱光建的杨梅园,折射出新一代农人的转型智慧。降低的是人工成本,提升的是果实品质;缩短的是采摘距离,拉长的是产业链条。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加减法”,都在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地址:福昆农业合作社
茅谷洞
来源:成都新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