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其经典台词以燎原之势席卷校园,被许多学生争相模仿。影片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具象化为视觉奇观,这种对自我认同的执着追寻、对责任担当的热血诠释,无形中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其中蕴含的突破偏见、直面本心的成长哲学
“小爷是魔,那又如何?”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
随着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其经典台词以燎原之势席卷校园,被许多学生争相模仿。影片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具象化为视觉奇观,这种对自我认同的执着追寻、对责任担当的热血诠释,无形中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其中蕴含的突破偏见、直面本心的成长哲学,正通过影视这一文化载体完成代际传递。
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引,北京市八一学校将影视作为思政新载体,巧妙地将影视教育与“十二人才基因”相结合,推出了一堂堂别样的德育课堂。
学校以光影为媒开拓思政教育新维度,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场域。在“光影悦读”跨学科课程群,通过影视美学与红色基因的深度融合,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实现国家课程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在沉浸式的观影中,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一扇通向心灵的艺术之门。在近期举办的大思政课视域下影视德育创新模式研讨会上,北京市八一学校被授予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首个示范学校”称号,其创新范式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光影悦读”课,
让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这部片子太好看了!”
“我都被主角感动哭了,他太勇敢了!”
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光影悦读”课上,当银幕熄灭,关于英雄气节的讨论仍在教室延续;当片尾曲终,对道德困境的思考早已在少年们心中生根。
刚看完《长安三万里》,初中预备年级学生党明悦迫不及待地分享:“光影悦读课上的沉浸式观影体验简直绝了!既学到了东西又得到了精神放松。以前那些干巴巴的历史文化知识,全都活生生摆在眼前,脑洞都开大了一圈!最爽的是看完还能跟同学老师趁热打铁聊感受,有啥不懂的直接问,比自个儿瞎琢磨要好得多。”
党明悦妈妈特别提到,这种观影活动对家长和孩子都是双赢的好事。她说:“现在电影成了和孩子沟通的桥梁,看完能和孩子一起讨论剧情。边看边学,比单纯讲道理强很多。学校安排的主创交流环节也让人很惊喜,孩子第一次知道原来拍电影有这么多门道。”
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们看过的影片有很多,从光影艺术中得到的生命体验更是数不胜数。那些银幕绽放的永恒瞬间,悄然构筑起学生们认知世界的多维坐标系。
电影,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生命故事。如意大利电影先驱卡努杜所言,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综合性表达。
八一学校校长王华蓓表示,学校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原则下,深入发掘影视作品蕴含的思政精髓,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精心打造光影阅读系列课程,开创课程思政新范式。
学校不仅创新开发了“光影悦读”校本课程,并常态化开展师生观影、亲子观影等特色活动,更精心打造了观影微课堂、影评写作课、影视与学科融合课等多元化课程。
这种“艺术+教育”的独特场域,正是八一学校有意将思政课与美育、德育有机结合,在课程维度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学校深入发掘影视作品蕴含的思政精髓,精心打造光影阅读系列课程,开创课程思政新范式。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制定了分层次的影视课程标准。
低年级侧重“欣赏与理解”,通过生动的影像和故事,如《小太阳》激发兴趣,传递价值观,积累情感体验;中年级着重“思考与表达”,鼓励学生在观影讨论中提出疑问、分享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高年级强调“评价与实践”,通过《可爱的中国》等影片培育爱国情怀,影评撰写、电影脚本创作和微电影制作,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小组讨论促进思想碰撞,结合创意实践活动,如绘制主题海报、设计革命历史地图等,使德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中。
特色活动“创意表达作业”与“光影亲子悦”会邀请到家长共观赏影片,并联动专家深度解读,构建起从观影到实践的完整闭环。针对严肃题材影片,老师会采用趣味化切入方式,例如从服装细节着手,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同时借助技术赋能,计划引入VR体验等创新形式,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同时,学校也会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平台,通过专题讲座、红色影片推荐、校内外观影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影视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思政教育与美育在潜移默化中交融共进,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未来,老师们计划拓展科技、环保等社会主题影片,深化“影视+实践”模式,推动德育从课堂向生活延伸,形成全链条育人生态。
“一月一基因”,
构造八一特有的“影视课程库”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办学使命是“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基于此,十二人才基因,正是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时代召唤以及八一文化深度融合所铸就的。
学校深刻认识到,影视教育能够以声光影像的感染力,将德育与美育无声浸润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助力“十二人才基因”在学生心灵中扎根生长,为学生的品德塑造、审美提升与人格完善提供多元支撑。
学校“一月一基因”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活动之一。通过《志愿军》诠释“勇敢”,借《我本是高山》传递“坚毅”,用《守岛人》叩问“责任”,让“忠诚”、“诚信”等美好品质巧妙地融入了学生们的思想当中。八一学校凭借情感共鸣、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技术的创新应用,成功将人才培育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策略,为“大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模板。
八一学校的选片标准十分严谨。聚焦“十二人才基因”,融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参考全国中小学电影教育推荐片目等权威资源和图书文献资料,注重遴选思想性高、艺术性强,同时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优秀影片,打造“八一特色”影视课程库。
八一学校德育副校长李喆介绍,该校创新构建"三维育人体系":一方面,通过《前夜》《守岛人》等红色影视作品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象化革命精神,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家国情怀认同;另一方面,建立"品德-品行-品位"三维框架,融合红色影视铸魂、科技实践创新、艺术审美提升,并借助微电影创作实现知行转化;同时,依托校园电视台等数字化平台创作《我们是第一书记》等符合Z世代话语体系的作品,既传承红色文化精髓,又有效应对泛娱乐化挑战,形成影视浸润、实践贯通、数字赋能的立体化德育模式。
获评“全国首个示范学校”,
19位知名导演和制片强势助力
八一学校的影视教育魅力不仅在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更在于整合校内外、家庭和社会多方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的最大效能。
学校在3月18日“视界·世界·境界——大思政课视域下影视德育创新”研讨会主论坛上,王华蓓校长强调,2021年以来,中影集团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影视资源,搭建了学生与知名导演、制片人、演员面对面交流的桥梁,让影视艺术真正走进校园、走近学生。
王华蓓校长
为了使影视教育延伸到家庭,学校开设了家长课堂,指导家长如何利用影视资源开展家庭教育;同时,还定期举办亲子观影活动,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有效促进了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积极将影视教育与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深度融合,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功能教室等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观影、讨论和创作的平台,打造出一套多学科资源高度整合的电影课程模式。
在影视教育沙龙现场,毛盈希作为八一学校毕业生与中国传媒大学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双学位学子坦言道,自己的影视创作基因源自母校电视台的实践淬炼。从追寻红色符号到发现教育真谛,从记录校园新闻到构建数据驱动的《心理节特别节目》,从拍摄模拟政协社团成长轨迹到领悟“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深意。这些创作实践,重塑了她的价值坐标——八一精神不仅是历史荣光,更是融合时代命题的行动哲学。母校独创的影视德育模式,使她形成了扎根现实的创作自觉。
大思政课视域下影视德育创新模式研讨会上,北京市八一学校被授予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首个示范学校”称号。陈国星、彭华等19位知名导演和制片人从中宣部电影局领导手中接过了聘书,成为校园平台首批“影视教育辅导员”。
凭电影《横空出世》荣获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的导演陈国星,作为特邀专家、应试教育辅导员代表表示,目睹到学校通过革命题材影片开展德育美育,既看到教育工作者对孩子视角的精准把握,更深刻体会到影视作品作为价值观载体的代际传承力量。期待未来有更多学子通过光影窗口认识世界,让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继续生根发芽。
来源:京城教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