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长沙给所谓“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的新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非议,我昨天写过一篇短文《「链接」给“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十分不可取,势必破坏教育公平!》抨击过此事,那篇文章比较短,感觉很多东西没聊透,今日再写一篇,继续聊聊这个话题。
近日,长沙给所谓“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的新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非议,我昨天写过一篇短文《「链接」给“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十分不可取,势必破坏教育公平!》抨击过此事,那篇文章比较短,感觉很多东西没聊透,今日再写一篇,继续聊聊这个话题。
要剖析这件事的危害,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什么是所谓的“高层次人才”?二,将给“高层次人才”子女单列出来到底是怎么破坏教育公平的?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关于什么是“高层次人才”,长沙方面是有具体规定的,我查了一下长沙市人社部网站公布的《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这个目录将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市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各自分别用A、B、C、D指代。
A类国际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
B类人才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等。
C类人才包括: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等。
D类人才包括长沙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年薪50万元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和研发人才等。
可以看出,A、B、C三类人才的标准是一定的,诺奖和茅奖鲁奖、院士这些都有奖项来评定,这类人才别说长沙市,拿全国来说,也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
真正人数众多的是D类人才,也是最容易有钱权寻租空间和操作空间的。开个公司一年收入50万,或者在某大厂当个高管,年薪也能有50万,那么这批人就是“高层次人才”了。
是不是觉得很可笑?
现实就是这么操作的。
今年3月最新一批公示的《长沙市第42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名单》显示,共94名获公示者中,有B类1人,C类12人,D类81人。看到没有,人数最多果然是D类。在这名单中的81人,大量是湖南当地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人力总监、广告营销副总等。
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或者文化程度很低的人,因缘际会开个公司发了财,于是,就成了长沙眼中的“高层次人才”。我们只问一点:高收入群体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高层次”?金钱是不是就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别说所谓的D类人才了,就算那些可以具体评定的ABC前三类人才,就一定属于“高层次人才”吗?有没有大量滥竽充数的人?
A类和C类我不清楚,但在B类人才中的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中,我在文学圈混过一些年,情况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每次这两个文学奖项的评选,都是一次剥下文人画皮的大展示。请客送礼、行贿拉票、举报中伤等等等等各种下三滥行径层出不穷。相信大家经常从新闻上有所耳闻,就拿我所在的湖北来说,就曾经有两位省作协的作家因为鲁奖评选的事相互揭短,相互谩骂攻击,最后闹上了法庭。此事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真是丑态百出,斯文扫地。
曾经有一位文学前辈告诉过我,每次茅奖和鲁奖评出,都是各方利益勾兑和产物,跟文学水平真没关系。所以你们可以看到,每次获奖作品的质量极其平庸,有的作品听都没听说过。
那么,你现在跟我说,这些所谓的获奖者都是排第二位的高层次人才?
这说可不可笑?
2更可笑的是,这些所谓的“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就要来享受教育特权了,来挤占平民子弟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
其实这项规定长沙去年就推出来了,让部分“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到了教育优待,上了好高中。同时,也导致很多前四学校压线分数的学生滑档,这让许多长沙家长十分愤怒,纷纷去教育局讨要说法。
为了平息民愤,于是,教育局搞了这个骚操作,就是单独划一部分指标来给“高层次人才”的子女。
这个指标到底是多少呢?
我们可算一下。上面提到长沙市第42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名单中,四类人才总共有94人。
这94人里,不可能人人都有孩子参加中考,按三分之一算吧,就有30余人参考中考。我查了一下,长沙今年参加中考的人数是6.6万,明年是7.4万。而长沙公办普高今年的录取率是大概是50%。
从理论上讲,每年六到七万个初中生,加入三十个单列的“高层次人才”子女,确实影响不大。
但是,教育的一粒灰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就是一座山。
三十个指标单列出来了,也就意味着有三十个普通孩子不能上高中,对这三十个普通孩子来说,就是三十座大山!
这才最关键的!
更关键的是,这一下就打破了教育公平,冲击了全社会公平的底线。
对于六到七万孩子的家长而言,这三十个孩子有可能是你家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我家的孩子。你额外单列要顶替我家孩子上高中,那就是要毁掉我们一家三代的翻身希望!
正如有长沙网友所说,年薪50万这已经战胜99.99%的长沙普通人了,靠你们自己的经济实力,孩子的未来也已经战胜大部分同龄人了,干嘛还要往大家最在乎的教育上插一杠子?
3由这件事我想到了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某种程度上,这两者很像,都是拼爹拼家世。
大家知道,古代选拔人才是通过科举考试,不过,科举唐代才开始。唐代以前是通过察举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在秦汉时代比较盛行,也就是举孝廉,到了魏晋南北朝,选取人才就实行九品中正制了。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简单点说,由朝廷选定一个中正官,由中正官来推选出人才。
那中正官靠什么来选出人才呢?有三个条件——
一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三是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官的一般都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仔细辨析长沙市四类“高层次”人才,除了少数滥竽充数者,大部分人都是社会精英、高收入群体,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世家”,他们的子女就是“世家子弟”。
现在这些“世家子弟”能上好的高中,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再是凭借他们自身的努力,而是仅凭他们的“家世”,这是不是翻版的九品中正制?这是不是历史的巨大倒退?
有人可能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要对任何撕开社会公平口子的行为要坚决说不!
如果任凭这道口子撕开,那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口子会越撕越大,今天是教育口子,明天是医疗口子,今日是长沙,明天就是武汉、上海,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崩溃。
到头来伤害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来源:阿胡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