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3月29日,武夷山的夜空被一场前所未有的光影点亮。大王峰下、九曲溪畔,一部以茶为魂、以山水为幕的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正式公演。这场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打造的视觉盛宴,从诞生之初便注定与武夷山的茶文化血脉相连。
“采茶”现场
演出带动了剧场周边小吃街的发展
再现万里茶道盛景 (裴礼辉 摄)
演出“点亮”武夷山的夜晚
演绎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裴礼辉 摄)
当时光的脚步,来到2025年3月29日的时候,《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将迎来它的15岁生日。
2010年3月29日,武夷山的夜空被一场前所未有的光影点亮。大王峰下、九曲溪畔,一部以茶为魂、以山水为幕的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正式公演。这场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打造的视觉盛宴,从诞生之初便注定与武夷山的茶文化血脉相连。
这十五年,《印象大红袍》共演出6370场,接待885万观众。从初见惊艳,到福建知名文旅IP,《印象大红袍》已然成为武夷山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这十五年,从“新三板”挂牌的崭露头角,到“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的备受瞩目,从省级文旅“龙头”的稳步发展,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至高荣誉,《印象大红袍》以文化塑品牌,以创新拓边界,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生辉。
因茶而生:一场山水与文化的觉醒
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从这里走向世界。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大红袍”,既是茶树之名,亦是文化符号。传说中,明代举子饮此茶后高中状元,以红袍披树报恩;清代乾隆皇帝御笔题写“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千百年来,大红袍的传奇与武夷山的丹山碧水交织,成为这片土地的灵魂。
21世纪初,中国文旅产业步入转型期。武夷山虽坐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光环,却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依赖于自然生态的惯性思路,仍停留在传统山水观光游:游客白天游山玩水,晚上蒙头睡觉。
亟需突破“观光游”的桎梏。武夷山在决心打造“印象”演出时,在邀请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团队来到武夷山考察之后,最终定下了“印象大红袍”的名字。
“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几棵长在岩壁上的大红袍母树。”张艺谋如是说。
据王潮歌介绍,他们曾欲选择武夷山水,因为大王峰、玉女峰几乎是福建的标志,那两两相望,超越肉体凡胎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世人,而九曲溪、摩崖石刻更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质。他们也曾欲选择朱熹,因为朱子理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下的治国理念是相通的。
最终为何选择大红袍?王潮歌表示,是“想把大红袍故事讲给大家听”的冲动,是“人们需要一杯茶,一杯可以释怀、可以让人体味到幸福的茶”的期盼。
《印象大红袍》的诞生,正是以“山水剧场”为舞台,将茶文化从静态的历史陈列转化为动态的沉浸式体验。
这场演出以360度旋转观众席为轴心,让观众在70分钟内穿越时空——从九龙窠母树传说到万里茶道的驼铃声,从唐代宫廷茶宴到现代茶生活美学,演出通过“祭茶大典”“竹林斗茶”等九大篇章,构建起茶文化的时空隧道。其中,“矩阵式实景电影”技术将15块银幕融入自然山体,当演员高呼“放下烦恼”时,大王峰与玉女峰瞬间被灯光点亮,3000盏数码灯勾勒出九曲溪的粼粼波光,让观众恍若置身于《千里江山图》中。
每一幕皆是茶与山水的对话,亦是历史与当下的共鸣。剧场恍如巨型“茶馆”,让观众在茶香氤氲中完成“人在画中游”的奇幻旅程。
演绎茶文化:一场继承与发扬的叙事
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一场实景演出,演绎武夷山水一壶茶。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朱熹对武夷“山水茶”的动人描绘。
《印象大红袍》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部流动的茶文化史诗。它以艺术化的语言,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茶艺精髓与斗茶风韵熔铸于一炉。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11月29日,包含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可以说,《印象大红袍》的舞台成为非遗的活化载体。演出中,茶农“摇青”“炒青”“揉捻”的劳作场景被艺术化再现,岩茶“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奥义通过光影与舞蹈得以传递。非遗不再囿于博物馆,而是在山水间呼吸。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就是灵魂。《印象大红袍》因武夷山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而生。从开演的那一天起,《印象大红袍》团队便用心感知城市脉络,以城市文化为基底,用山水实景演出艺术,逐渐让那些留存的历史印记,逐渐鲜活起来。
焚香静气、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乌龙入海、悬壶高冲……武夷山是著名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武夷茶艺正式入选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中,茶艺不再局限于程式化的表演。少女以长嘴铜壶斟茶,水流如虹,寓示“茶道如水”的东方智慧。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斗茶始于唐代,盛于宋代,风靡于当下。最早流行于包括武夷山在内的建州贡茶产地,后来常见于上层社会,再进一步普及到民间。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范仲淹写《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可见宋代茶风极盛,“斗茶”已经成为宋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在水畔绿地上游走,张扬着武侠的风骨;在影影绰绰的竹林中,浅浅弥漫着斗茶的惬意。《印象大红袍》中的斗茶场景以声电光影和舞步,还原宋代“茗战”的风雅与竞技精神。茶,在此成为连接技艺、美学与哲学的媒介。
“‘山水一壶茶’,武夷山这个特点,是我们这场演出的灵感来源,也是魅力所在。”印象大红袍艺术团团长吴美求说,印象大红袍以武夷山水为地域背景,同时以武夷茶文化为表现主题,巧妙地把自然景观、茶文化及民俗文化融入演出中,让整个演出更具承载性。
在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从武夷山下梅村出发,经汉口、张家口至恰克图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国际商路。
作为一场根植于武夷山这个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在2022年的一次改版中,就加入了万里茶道的内容。
“演出中,运茶、贩茶等表演,是万里茶道当年盛景的再现。”吴美求说,“通过表演,茶人茶商的互动,以及他们在运茶贩茶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幸福感、自豪感,把武夷山的茶能够走向世界的那种幸福感呈现出来。”
这是独具匠心的表现,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越是本土的文化,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有传播价值。”吴美求说,这10余年来,《印象大红袍》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演绎,编排创造出“祭茶大典”“闽越国祭月大典”“朱子祭祀”等作品,通过作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让大众具象化理解武夷文化。
助力茶产业: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
“公司开展的茶研学项目,《印象大红袍》是绕不开的点。”25日,林家茶邸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丽娟告诉记者,“《印象大红袍》不仅给初到武夷山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也让茶行业从业者和爱茶之人多次前来。这场演出推动了茶旅融合。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游客,在看了演出后,会向茶企提出茶文化体验游。”
近期,林家茶邸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与省内一所高校开展茶研学活动。在设计研学路线时,高校师生明确要求,一定要将《印象大红袍》放在线路内。
“这些年,因为《印象大红袍》,临时向导游提出将旅游线路向茶文化侧重的游客不少。”武夷山中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石狮说,“游客看完《印象大红袍》演出后,不少人想深入了解武夷山茶文化,会要求安排品茶、体验茶旅路线。因为这场演出,我们开发了茶旅融合、亲子游、美食游等多种旅游线路。”
“《印象大红袍》的票,每年经过我手卖出去的都在1万张以上。”印象大红袍的渠道商林隆臻说。
每年都参与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献演,参与全国第一届“青运会”闭幕式演出、第二届国际茶博会开幕式“武夷茶文化”节目表演,受邀进京参加魅力中国城——武夷山节目录制……或许,早在十五年前,《印象大红袍》便被赋予了一个更宏大的使命:以文化IP撬动武夷山茶旅融合的产业升级。如今,这场演出已不仅是文旅项目,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印象大红袍》打破了武夷山“白天登山、夜晚空城”的困境。游客因一场演出而留宿,进而催生了茶宿、茶宴、茶研学等新业态。岩骨花香漫游道上,增加许多探究“是怎样的风土,才孕育这一泡好茶”的游客;茶庄园里,游客化身“茶农”……“茶旅融合”从概念落地为产业链。
这一场演出,让武夷山的一片叶子的价值跃升。数据显示,2010年,武夷山茶叶总产值13.06亿元,茶叶生产加工企业592家,家庭作坊958个。2024年,武夷山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全市约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叶税收2.28亿元。
这一场演出,让武夷山的旅游从“门票经济”变为“全域体验”。2024年,《印象大红袍》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的“2023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优秀演出项目”。据了解,2024年武夷山旅游接待人数超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亿元。
仅是2025年春节假期,武夷山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31.9万人次。其中,主景区累计接待45.1万人次,《印象大红袍》演出25场累计接待近5万人,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接待超35万人次;崇阳溪漫游道接待超25万人次;星村滨水茶香径接待超12万人次。
“更重要的,是《印象大红袍》向人们传递出了‘慢生活’的哲学。”林丽娟说,“请喝茶,在茶里放下烦恼,在茶里静下心来,更好前行。”
从一盏茶到一座城,从一场演出到一个产业,《印象大红袍》的15年,是中国茶文化复兴的缩影。它证明:真正的文化IP,不仅在于“被看见”,更在于“被需要”——需要它守护传统,需要它激活经济,更需要它安顿现代人的心灵。
来源:南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