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中以“空山”为背景,先写空寂无人,后以人语回响衬托空山之静,接着描绘夕阳余晖映照青苔的画面,以动衬静、以光敷色,创造出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渗透着禅意。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以“空山”为背景,先写空寂无人,后以人语回响衬托空山之静,接着描绘夕阳余晖映照青苔的画面,以动衬静、以光敷色,创造出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渗透着禅意。
《自遣》——李白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诗人与朋友对饮至暮色昏暗,落花满衣,醉后在溪边月下漫步,鸟已归巢,行人稀少,展现出一种与自然互动的悠然与洒脱,在静谧中尽显空灵之美。
《松下雪》——司空曙
不随晴野尽,独向深松积。落照入寒光,偏能伴幽寂。
天晴时原野雪已化,而深松上雪仍堆积,落日寒光映照,更显幽寂,让人在这安静的世界中体会到生命的盛大与空灵。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面对皇帝的诏问,诗人以山中多白云作答,表明只有自己能在山中欣赏白云自得其乐,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空灵心境。
《题崔逸人山亭》——钱起
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羡君花下醉,蝴蝶梦中飞
小径布满深红苔藓,窗外山色翠微,友人能在花丛中醉梦如蝶飞,描绘出清幽的环境和自在的生活,充满空灵之趣。
《山下泉》——皇甫曾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水波荡漾映山光,泉水澄澈倒林影,以石上喧响反衬对山中宁静的怀念,在喧嚣与宁静的对比中,给人以空灵之感。
《舟夜书所见》——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赏析:漆黑夜晚,渔灯如萤,微风吹过,光点散作满河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灵美妙的夜景图,充满诗意与梦幻。
《清溪泛舟》——张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旅人倚船,日暮唱歌,笑揽清溪之月,不嫌清辉多,表现出在旅途中仍能欣赏人间清景的悠然心态,富有空灵之韵。
《春日示众其一》——释重显
门外春将半,闲花处处开。山童不用折,幽鸟自衔来。
春日过半,花开处处,山童无需折花,幽鸟会自衔来,描绘出一幅人、鸟、花和谐相处的自然画面,充满空灵的禅意。
《点绛唇·闲倚胡床》——苏轼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此句以简洁之语,将自己与明月清风并提,营造出一种超脱、自在、空灵的意境,展现出诗人闲适、淡泊的心境。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赏析:描绘了明月光辉与银河倒影在澄澈湖面上交相辉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纯净、表里如一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澄澈与超脱。
《题龙阳县青草湖》——唐珙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诗人醉后仿佛在银河荡桨,满船清梦似重压星河,梦境奇幻美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将现实与梦境融合,空灵缥缈,令人回味无穷。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赏析:山上白云自在飘,泉水悠然流淌,以云之无心、水之自在,表现出一种闲适、空灵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终南别业》——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人走到水尽头,便坐看云起云落,体现出一种随遇而安、自在悠然的心境,在自然中领悟人生,充满空灵的禅意与豁达的情怀。
《饮酒·其五》——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赏析:诗人在东篱采菊,不经意间悠然见到南山,傍晚山气优美,飞鸟归巢,描绘出田园生活的悠然与自然的美好,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远离尘嚣的意境。
来源:隐溪读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