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 种地可以这样“潮”系列报道之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12:38 2

摘要:3月20日,宝鸡市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的一片猕猴桃园里,果农赵军成正挽着袖子忙活。“最近正是果树萌芽的关键期,得抓紧时间施一次萌芽肥,后期叶片才能长得更好。”正说着,手机叮咚一响,来了一条信息,“气象台说这两天升温快,肥施完了得抓紧浇一次水。”

3月20日,宝鸡市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的一片猕猴桃园里,果农赵军成正挽着袖子忙活。“最近正是果树萌芽的关键期,得抓紧时间施一次萌芽肥,后期叶片才能长得更好。”正说着,手机叮咚一响,来了一条信息,“气象台说这两天升温快,肥施完了得抓紧浇一次水。”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农业生产离不开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入春以来,我省各级气象部门强化全链条为农服务,构建全天候、多维度、精准化数据预报预警体系,全力保障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各项农事活动,为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用精准数据预判气象灾害

前两天,赵军成在眉县猕猴桃农业气象科技小院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地培训活动。会上,专家分享的猕猴桃病虫害防治、花前花后护理等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让这个“老把式”受益匪浅。

“尤其是气象专家讲的猕猴桃灾害防控和病虫害早期监测预警,以及一些气象产品的科普,对我们果农来说太实用了。”说到这一点,赵军成颇为感慨,“想不到,现在靠着手机里的‘气象参谋’,咱就能种好庄稼、务好果园。”

3月18日,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在眉县猕猴桃农业气象科技小院开展猕猴桃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并给农户现场宣讲气象科普产品。

春耕春播春管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第一仗”,精细的春播期预报及春季农业气象灾害的精准预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的数字农情综合监测平台上,实时显示着全省各地的气象数据、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等数据,农作物生长状况一目了然。技术人员正紧张分析数据,为全省春耕春播春管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通过分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积温和后期天气趋势,结合作物播种发芽适宜性气象指标及时开展春播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滚动制作春耕春播专题服务产品,及时向农业农村部门提供春播气象适宜度预报及建议。”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红梅告诉记者,针对春季低温、大风、沙尘等灾害性天气,中心会提前72~96小时发布灾害影响预报,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同步“陕西智慧农业气象”APP、苹果、猕猴桃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向决策部门和种植农户推送了详细的防范措施。

“以前遇到‘倒春寒’,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受冻。现在有了气象预报预警,我们能够提前在果园熏烟、覆膜、灌水,极大地减少了损失。”这几年,靠着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和前置化预警,赵军成的果园年年都能增产增收。

精准预报、及时预警,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去年春耕春播春管期间,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共发布各类农业气象监测预报及风险预警信息200余条,覆盖全省90%以上的农业产区。“利用气象、卫星等多源数据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灾害风险的精准及时预测,更关键的是能够为农户争取到宝贵的防灾减灾时间,提前采取措施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作物产量和品质,稳固农户收益。”李红梅总结道。

为特色产业种植量体裁衣

春日的阳光正好,3月18日,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凡则沟村,李成飞拿着一把果树剪,正“咔嚓咔嚓”地修剪苹果树枝条。

“像这种影响光照的背上枝尽量剪掉,不要舍不得。这些交叉、重叠枝,也要及时去掉,让内部通风透光。”在米脂县气象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李成飞很快就掌握了春季果树修剪的要点。

这几天,米脂天气晴好,县气象局组成气象为农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并和农户沟通小米、山地苹果等特色产业的春季服务需求。

“再过20天就该种谷子了,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听完果树修剪方法后,李成飞又对谷子播种抛出三连问,“最近墒情咋样,后期天气如何,啥时下种合适?”直到技术人员给出详细解答,他才满意地笑了。

在米脂县,山地苹果、小米种植是特色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针对苹果、谷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花期冻害、高温干旱等灾害,米脂县气象局制作“气象实况预报+农业气象指标”“气象预报预警+分类分级措施”等服务产品,指导农户开展生产。

“尤其是小米产业,我们根据其生长特点,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推出全周期种植气象服务。”米脂县气象局局长郭洁介绍,在播种期,气象局通过APP向农户推送适宜播种时间;在生长期,实时监测降水、温度和病虫害风险,并提供应对建议;在收获期,提前预测天气变化,帮助农户选择最佳收割时间。

这种精细化的气象服务,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李成飞说,去年春耕期间,他收到了精准的播种期建议,及时避免了因低温导致的出苗不齐等问题。

“我们不仅要提供数据,还要教会农民如何用好数据。”郭洁告诉记者,县气象局通过建立农业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面向农户开展点对点、直通式预警服务,推进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2024年,全县山地苹果挂果量较2023年增幅高达25%。

让现代农业充满气象智慧

3月19日,西安市鄠邑区裕兴农业基地的育苗大棚里,一簇簇嫩绿的西瓜幼苗舒展着叶片。刘海桃蹲在苗床旁,正在查看苗子生长状况时,挂在棚顶的小喇叭突然响起:“今日天气晴好,最高温度19摄氏度,建议中午适时开窗通风。”

“这‘小灵通’一天播报三次,准得很!”刘海桃笑着指了指头顶。这时候,大棚入口处的LED屏上,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EC值等数据正跳动着更新,像给秧苗装上了“健康监测仪”。

刘海桃所说的“小灵通”,就是当地气象部门安装的农业气象预报预警系统。“这个系统用处可大了,尤其是连续低温连阴雨天气时,我们能根据系统的提前预警做好应对措施。”刘海桃指着棚顶的补光灯说,“一旦低温下雪就要及时补光、开启地暖,要是肉眼看到叶片萎蔫就来不及了。”

刘海桃是涝店镇西保安村村民,在基地务工已经七八年了,主要负责蔬果幼苗的苗期护理。“浇水、看温度、观察苗子情况,这些活儿都很轻松。尤其是有了这个预报预警系统后,棚内的温度湿度啥的,基本不用操心。”说着,刘海桃指了一下大屏,“目前是22摄氏度,正好适合瓜苗生长。”

在基地,“气象智慧大脑”还在创造新的价值。通过分析这几年的气象数据与蔬菜产量关联模型,育苗负责人储海发现,春季定植的黄瓜苗在日均温20摄氏度、昼夜温差8摄氏度时生长健壮、抗病性最强。

“现在育苗就像‘订制天气’,把幼苗训练得既抗寒又耐热。”储海说,“气象部门通过分析光照、降水等数据,为基地提供了最佳种植方案。有了气象大数据的支持,我们的生产更有保障了。这两年,基地年育苗量达2000万株,量大质优供不应求。”

数据不仅是工具,更是农业生产的守护者。眼下,从精准预报、灾害预警,再到智慧服务、特色支持,我省各级气象部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为农服务体系,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抗风险能力,也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记者 赖雅芬 文/图)

来源:陕西农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