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河长行动启幕 周国辉:向世界展示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成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7 12:55 2

摘要:据介绍,学校水文化馆在中国水利博物馆的共建支持下,依托“小河长项目”,围绕“水”的主题,探索公益护水活动。在水文化馆,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各类水知识,还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金卓帆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观点有思想,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Δ视频由AI共同创作)

近日,杭州市云栖小学水文化馆开馆,并与绿色浙江共同拉开2025年小河长行动的序幕。

据介绍,学校水文化馆在中国水利博物馆的共建支持下,依托“小河长项目”,围绕“水”的主题,探索公益护水活动。在水文化馆,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各类水知识,还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馆校联动 杭州一小学在校园开设“水文化馆”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在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前一天,我应邀参加了云栖小学2025年小河长行动和水文化馆开馆活动。一个小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和思政实际建设一个富有特色的水文馆,这是一件挺有意义和意思的事情。

云栖小学是杭州市在双浦临近地段新建的一所小学,隶属于学军小学集团。七年前的秋天开学季,我应邀参加和见证过学军小学牵头发起的“小河长”计划启动。当时我刚担任瓯江的总河长。那天我与30所学校的师生们拉了个勾,一起开启了这段护水环保的绿色历程。看着一个个“小河长”手持测水工具,认真专注地记录、表达护水治水愿望,那一刻,我挺为孩子们骄傲。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必须保护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浙江,自古就是江南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八大水系不仅滋养着浙江的土地,更串联起了浙江的文明脉络。从大禹治水开始,治水护水始终是被历史记载和后人传颂的文明行为。白居易、苏东坡、钱镠在西湖和钱塘江治水历史上就有许多佳话。

水应当是什么模样的?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孩子从小会背诵的骆宾王《咏鹅》,知道水应当是清沏、透亮、秀水泱泱的。但曾几何时,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少地方的水变黑了、变浑了、变脏了,甚至出现了黑河、臭河、垃圾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场发展的“阵痛”,浙江省痛定思痛,率先果断启动了“五水共治”环境治理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河长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浙江首创的治水机制。通过建立责任制,全省数万名河长共同守护河湖。不仅有行政河长,还有民间河长和“小河长”。

“小河长”计划是河长制的社会化延伸和补充。七年来,我始终关注着“小河长”项目的成长,也见证了参与其中的孩子们在一次次巡河护河的实践中不断收获与成长。回望这七年,我有三点启示:

一是,小河长队伍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有生力量”。

从民间河长到小河长,浙江已经形成了“行政河长+民间河长+小河长”的多元共治体系。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小河长”们用脚步丈量河岸,用眼睛发现问题,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家庭、社区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他们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实践者,更是环保理念的传播者,成为生态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民间力量。

二是,小河长课程是可持续教育的“中国样本”。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制定了17个全球发展目标,而“小河长”课程体系,正是其中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优秀范例之一。学军小学编制的《小河长的伟大》系列教程,通过STEAM融合、国际交流与科技赋能,为青少年搭建起“知行合一”的成长平台。在参与“小河长”项目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巡河、调研、创想解决方案,还能将环保意识融入科学、思政等课程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实践。我从孩子们的纯真的目光和欢歌笑语中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初心和价值。“小河长”项目也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根据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和反馈,持续丰富和深化学习内容。

三是,小河长机制是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

“小河长”不仅仅是一项环境保护活动,更是一种创新的生态文明实践。它将科技、教育、国际合作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青少年参与环境治理模式。令人高兴的是,“小河长”项目屡获佳绩:“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纷至沓来;而由“小河长”延伸而来的青少年水科普教育国际研究会还被列入中科协2023年重点学术会议,这正是“小河长”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们在提升环保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与成长空间。

面向未来,我对“小河长”项目和所有参与其中的青少年们,有三点期待:一、希望政府部门持续鼓励支持“小河长”项目及类似生态文明实践,让“小河长”接触真实环境治理场景,提供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同时,重视“小河长”们的调研建议,将他们的声音纳入社会动员体系。他们提出的建议不一定很专业,也不需要很专业,但一定是最真实、最无邪、最具公益心的。二、期待学校将“小河长”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巡河实践纳入科学、社会、语文、美术等课程。不能光在课堂上看书,而尽可能到河边和野外实地考察;与其在纸上描写,不如用画笔描绘家乡河流。同时,推动“校地联动”“跨学科实践”,让环保理念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三、希望企业、媒体、科研机构积极加入“小河长生态圈”,共促项目发展。借助AI、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提升“小河长”效率,帮助他们在巡河中收集、分析数据,提出更有价值的治理建议。

期待通过科技赋能,让“小河长”发出更精彩、更美好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成果。

“小河长”不仅是一份称号,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作为一个老河长,我衷心地希望孩子们在守护河湖的同时,收获知识与成长,成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我还想到一件事。一个月前,我在杭师大第一附小看到了他们自建的几个很具特色的博物馆,在云栖小学又看到了他们结合“小河长”实践拓展和建设的水文化馆,看来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我们是不是可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从各自实际出发,建设有专业、专长的文博馆,建议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统筹和指导。一个区域内除了政府建设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如果再加上民间和中小学自建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文博天地,这是一定会深受孩子们欢迎和喜爱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