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李鸿章不仅是纵横政坛的权臣,也是精于算计的家族谋划者。
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李鸿章不仅是纵横政坛的权臣,也是精于算计的家族谋划者。
1888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将自己年仅22岁的掌上明珠,嫁给一位年长多岁的老大臣!这样的婚姻,究竟是无奈之举,还是深思熟虑的政治联姻?
1866年,李鸿章43岁那年,迎来了女儿李菊藕的出生。
这个老来得女的千金,自然成为了李氏一门的掌上明珠。
李鸿章夫人赵小莲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在她的熏陶下,李菊藕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才情。
她不仅生得婉约可人,还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很快,这位李府千金在晚清文坛崭露头角,名动京师,被誉为"才女"。
一代才女,自然要配一个旗鼓相当的才子。
李菊藕的闺名远播,慕名而来的求婚者络绎不绝,然而李鸿章却对女儿的婚事犹豫再三。
在他看来,女儿若要出嫁,必须要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如意郎君"。
一来要才学出众,二来要品行端方,最重要的是,还要与自己志同道合,爱国爱民。
然而,这样的男子虽然不少,却鲜有合李鸿章心意的。
眼看李菊藕的芳龄已届22,李鸿章才为她相中了一位夫婿——时年40岁的大臣张佩纶。
张佩纶乃朝中清流,早年便以才名显赫,连中举人、进士,学识渊博,文武双全。
他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曾经多次上书,力主抗法。
然而时运不济,最终张佩纶还是在中法战争中败下阵来,被流放边疆整整四年。
直到1888年,张佩纶才得以还朝。
李鸿章对这位老友多年的遭遇深感不忍,一直想为他伸冤罢官,却苦于时机未到。
如今张佩纶身败名裂,正好成全这门姻缘,也算是对昔日同僚的一点补偿。
对于这门亲事,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讥讽李鸿章不顾女儿幸福,拿女儿的终身大事做人情。
毕竟,张佩纶年近半百,又刚从流放之地归来,前程未卜。
而李菊藕正值妙龄,按说应该嫁一个年轻有为的才俊,享受荣华富贵。
然而李鸿章却对世人的流言置之不理。
在他看来,张佩纶虽然年长,但人品学识俱佳,爱国之心更是与自己不谋而合。
当年主战抗法,也正是自己的意思。
只不过事与愿违,才导致张佩纶被贬谪流放。
如今张佩纶还朝,自己岂有不罢官伸冤之理?而女儿若能嫁与张佩纶,想必也能与之比翼连理,相敬如宾。
这份情谊,岂是旁人能够揣度的?
事实上,在相识多年后,李鸿章和张佩纶早已惺惺相惜。
他们虽为君臣,却情同手足。
张佩纶虽然不善言辞,但却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
早年他的发妻病逝,张佩纶却始终不娶,独自抚养幼子。
如今年过四十,更是一心扑在事业上。
这样的人,又有几个能够理解他的苦心?李鸿章心中明白,女儿若嫁与张佩纶,虽然年龄有些差距,但一定能够相互扶持,共度一生。
这份志同道合的情谊,又岂是世俗的眼光所能局限的?
婚后,李菊藕与张佩纶的生活果然如李鸿章所料般和睦美满。
新婚燕尔,夫妻二人朝夕相处,情投意合。
张佩纶虽然不善言辞,但却是一个十分体贴的丈夫。
得知李菊耦喜欢看小说,他便会在百忙之中抽空陪妻子品评;知晓李菊耦爱吃美食,张佩纶更是亲自下厨,还编撰了一本菜谱。
夫妻俩甚至还合著了一部小说,堪称神仙眷侣。
在这段恩爱的日子里,李菊藕先后生下一儿一女。
儿子张志沂,女儿张茂渊,都是聪慧伶俐的孩子。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01年,面对国内愈发动荡的时局,洞察先机的张佩纶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带着妻儿搬离李府,隐居山林,躲避政治风波。
不久,李鸿章和张佩纶相继去世。
李菊藕虽然悲痛欲绝,却也不得不独自撑起这个家,将儿女抚养成人。
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就此渐渐离开了史书的中心。
在李菊藕的悉心教导下,张志沂和张茂渊都继承了父母的才华。
尤其是张志沂,自幼聪颖过人,满腹经纶,才思敏捷。
年少时的他也曾展露头角,是同辈中的佼佼者,人人都说他将来必成大器。
然而,天妒英才。
张志沂19岁那年,迎娶了同样出身世家的千金黄逸梵。
两人婚后诞下一儿一女,儿子叫张子静,女儿便是日后成为民国才女的张爱玲。
但原本锦绣前程的张志沂,却渐渐迷失了自我。
他本该在仕途上大展宏图,然而乱世之中,满清行将就木,张氏一族也难逃没落的命运。
家道中落的张志沂渐渐变得消沉,终日与烟酒为伴,最终染上了鸦片。
他和妻子黄逸梵的关系也越来越僵,经常为了一些琐事而争吵不休。
在一次激烈的争执后,黄逸梵愤然带着女儿离家出走,远赴英国。
这个曾经人人艳羡的名门望族,就这样分崩离析。
张志沂虽为儿女内心不安,却又无力回天。
英年早逝的他,最终客死异乡,再也没能见到日后蜚声文坛的女儿一面。
张志沂的堕落,给年幼的女儿张爱玲带来了无尽的阴霾。
失去母爱的张爱玲,在父亲和继母的冷落之中长大。
尽管她从小聪慧过人,饱读诗书,然而童年的种种创伤,还是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张爱玲曾在作品中写过:"我从小就明白,这世界没有爱。"
父母的感情破裂,家庭的支离破碎,让这个早慧的女孩过早地尝到了人情冷暖。
日后,这个落魄千金逃离家庭,远赴香港,以一支如椽之笔纵横文坛,终成民国传奇。
她的作品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一种悲凉的调调,仿佛在诉说着她不幸的身世。
张爱玲曾说:"我的故事,就是一张破碎的自传。"
这个民国奇女子的传奇人生,又何尝不是旧时代破碎的缩影?
结语从李鸿章一心为女儿觅得如意郎君,到张佩纶夫妇的短暂恩爱,再到张志沂的得意与没落,最后张爱玲的不幸童年与文学成就。
这一段跨越晚清、民国的家族史,随着时局的跌宕起伏,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
然而,这其中又何尝不蕴藏着李鸿章一片赤诚之心?他一生力挽狂澜,却无力回天;他一心为女儿觅得良配,却不意张氏从此没落。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儿女情长又何须在意他人眼光?在时光的洪流里,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守一份纯粹的真心?正如李鸿章在女儿出嫁时写下的一首词:"莫说梅花,早与东风誓不羁。
今朝且醉倾杯酒,宽尽孤衷共盏时。
"用一腔热血书写家国情怀,用一生真情守护儿女情长。
浮沉百年,李鸿章的这份执念,不正是一代巨擘的浪漫与悲怆吗?
来源:金张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