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时代,网络传播的迅疾与社交媒体的发达,表面上看,似乎为艺术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实际上,由于资本推动、算法推荐、网络效应,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单一与文化消费习惯从众等等因素,反而加剧资源和注意力向“头部”集中。这种现象虽然推动了少数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成功,
数字时代,网络传播的迅疾与社交媒体的发达,表面上看,似乎为艺术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实际上,由于资本推动、算法推荐、网络效应,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单一与文化消费习惯从众等等因素,反而加剧资源和注意力向“头部”集中。这种现象虽然推动了少数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成功,但整体上对艺术行业的多样性和公平性提出挑战。
这里所谓的“头部集中”现象,具体表现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源、话语权和社会关注度高度集中到少数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身上。这种现象不仅塑造了行业新的权力结构,正在深刻影响艺术创作、传播、收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剧艺术生态的不平等,也抑制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如今,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艺术行业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得以放大。
一方面,由于信息过载,观众有限的注意力基本受制于算法机制的推荐,而平台的算法通常倾向于推荐大众熟知的,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的内容。从而导致头部艺术机构与大牌艺术家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曝光与展示的机会,占据流量与市场的极高份额,而大量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家难以被看到。
另一方面,头部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在资本的加持下,本身就已拥有庞大粉丝群体,所以他们的相关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热点,从而被无数次的分享、转发和传播。
很多自媒体,出于流量的考虑,常常会蹭热点,从而导致一个国外引进的商业大展,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连篇累牍、事无巨细的报道,其实内容大同小异,硬生生占据太多公共信息资源,也让很多人不知不觉中深陷信息茧房而无法自拔。
还有,这些知名艺术机构与艺术家更容易获得合作机会和商业赞助。
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通常拥有丰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资源,能够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并投入更多营销的渠道。这些内容,除了与展览和作品直接相关的之外,还有文创、周边、联名、快闪店、各种优惠措施等等不一而足,运用商业化无空不入的手段和品类,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赢得所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无限放大。
当下,大型艺术机构垄断社会资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比如佳士得和苏富比等顶级拍卖行实际上已控制全球艺术市场大部分交易,中小型拍卖行和画廊难以与之竞争。数字化在线拍卖进一步巩固它们的地位,因为它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流量来吸引全球买家。
国内大型博物馆与美术馆也是如此,例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头部艺术机构,每天人头攒动,一票难求,吸引大量游客和线上关注,而中小型博物馆和美术馆则面临观众流失和资金不足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艺术家身上也是如此。在Instagram上,少数头部艺术家(如村上隆、草间弥生)拥有数百万粉丝,而大多数艺术家只能获得有限的关注。在NFT领域,像Beeple这样的头部艺术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许多数字艺术家却难以找到买家。由于数字平台倾向于将流量集中在少数热门创作者身上,导致新兴艺术家难以突破。数字媒体的报道也倾向于聚焦这些大型活动,进一步加剧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前几年,上海很多的美术场馆与艺术机构曾经群雄逐鹿,为这座大都市增添了许多华丽的篇章,带动整个上海的文化艺术生态的活跃与繁荣。一些有识之士似乎由此看到艺术行业灿烂的前景,纷纷积极投身这个行业之中,助推上海美术场馆的数量曾经一度连年都创新高。但如今,除了少量头部艺术机构通过引进国外IP,在做声势浩大的宣传和推广,更多艺术机构的声音似乎被淹没了。
海派文化历来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著称于世,一贯倡导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生态,以满足广大公众不同文化层级、不同审美心理的需求。因此,艺术行业“头部集中”现象的加剧,无疑与上海的城市精神背道而驰,应引起有关各方的警惕与关注。
众所周知,法国巴黎除了有卢浮宫、奥赛、篷皮杜等家喻户晓的大型艺术机构,也有橘园美术馆、罗丹美术馆、毕加索博物馆馆等小而美的专业艺术机构,广受欢迎,吸引全球各地的旅行者或艺术爱好者,不远万里,前往参观。
而西班牙巴塞罗那除了有规模宏大的现代艺术馆,有高迪设计的圣家堂,供人朝拜,还有非常专业和学术的塔皮埃斯基金会美术馆和米罗基金会美术馆,令人敬仰,成为参访的必选之地。
再来看看我们邻国日本,东京的艺术机构,除了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森美术馆等等该国头部的艺术机构之外,还有根津美术馆、POLA美术馆和Artizon Museum 等赋有日本特色和学术定位的民营美术馆,既让我们中国游客感到文化上的亲切感,也让欧美游客充分感受到异国情调与东方艺术别样的魅力。
应当说,目前,艺术行业“头部集中”现象的加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背后还有一套隐形的逻辑与结构在起作用。
比如,价值评判标准的单一化,唯流量为王。
现在对所有艺术类场馆的考核、排名、奖励等指标几乎都是围绕着“流量”而展开的。以往流量只是赚个人气,多收一些门票,现在因为有了文创、有了周边,流量还可以快速转化为线上线下的经济效益。资本的逐利本性,让品牌、广告商、网络平台等更愿意与头部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合作,以降低投资风险。导致今天的结果,就是“头部集中”现象越来越严重。
再比如文化消费习惯与从众心理。
普通观众倾向于选择大家都在关注的内容,以避免错过热门话题。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大众更愿意选择平台推荐的内容,以节约时间成本,而非花费时间自己去探索,实地去了解。
必须指出,“头部集中”现象在其它行业也同时存在,只是艺术行业由于其更有利于网络平台与社会媒体的传播,所以问题更为突出与严重。而且,艺术行业本身对社会的贡献与职能就是提供创新思维、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选择、提供个性化的消费品类,那么“头部集中”现象显然与其初衷是相违背的。更有甚者,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形成垄断,而艺术行业的垄断不仅关乎经济公平,还涉及文化多样性、创新动力、社会公平和公众参与等诸多方面。
那么如何来应对或者缓解艺术行业“头部集中”现象越演越烈的趋势?
笔者认为,需要从政策、技术、行业生态和公众意识等多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大型平台和机构的监管,防止其通过不公平竞争手段垄断市场,防止少数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主导市场,防止少数机构垄断文化遗产资源。应该支持多样化的文化保护项目,确保不同文化背景、艺术风格和思想观念的艺术作品都能得以展现。
其次,应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中小型艺术机构和更多艺术家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需要警惕大量国外成熟的IP引进展冲击国内发育并不成熟的艺术展览市场,也要避免头部艺术家一统天下,然而跟风潮四起,最终导致艺术创作中的同质化现象泛滥,或者更多的艺术家被挤压的失去生存空间。可以考虑通过资源再分配,减少艺术行业内的贫富差距与资源不平等,确保不同社会阶层和背景的人都能参与和享受艺术,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凝聚力。
再有,要支持中小型博物馆、美术馆和研究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项目,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公众对多样化艺术形式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扩展大众审美的多元化,避免盲从效应。还要为公众提供更多样化的艺术体验,鼓励观众主动探索和支持新兴艺术的发展,避免艺术消费局限于少数头部作品或展览。当然,要鼓励中小型艺术机构和更多艺术家通过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吸引观众,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建立社群、合作创作等方式,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总而言之,为了预防“头部集中”现象进一步加剧,其实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除了政策监管、技术优化、行业生态建设、公众意识提升以及创作者自身的创新,还需要更多数字技术的支持机制,如去中心化平台、算法优化,来促进艺术行业的多样性和公平性。
笔者相信,如果能采取上述措施,形成合力,会逐步推动资源分配的公平化,促进艺术行业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只有构建一个公平、开放和充满活力的艺术生态,才能为社会和公众带来长远的利益。
(文/傅军,艺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来源:文汇文艺评论)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