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有心灵疗愈作用吗?-摄影早自习第2445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7 13:52 2

摘要:前几天很开心,参加了厦门一家很漂亮的一个医院的一个艺术疗愈的分享沙龙,因为是我的一个医生朋友推荐的,让我去听一听。结果去了真的发现真的是去听一听,因为主题是关于音乐治疗团体的体验,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原来艺术疗愈其实已经发展得越来越系统了,不是简单的听听音乐放松

大家好,今天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445天,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李明。

© 李明

前几天很开心,参加了厦门一家很漂亮的一个医院的一个艺术疗愈的分享沙龙,因为是我的一个医生朋友推荐的,让我去听一听。结果去了真的发现真的是去听一听,因为主题是关于音乐治疗团体的体验,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原来艺术疗愈其实已经发展得越来越系统了,不是简单的听听音乐放松一下,而是比如说从如何为来访者选择容易产生共鸣的音乐,如它的播放和演唱的方式,甚至后续如何引导讨论的步骤都有一些讲究。两个小姑娘短短几十分钟应是在一个非常严肃的会议室里,让一群很多都是第一次接触艺术疗愈的人都感受到了音乐疗愈的魅力和疗愈作用。

© 李明

回来我就想了,音乐疗愈、绘画疗愈、艺术疗愈,其实现在国内都发展的不错。唉,那么我们摄影其实它也是一种艺术啊,那摄影可以疗愈人吗?其实之前叶老师已经提过了,我也很有感觉,摄影其实确实有很好的疗愈作用,但是到底它能否形成一个系统,是否有科学的依据?摄影术它本身起源于国外,而且摄影疗愈的发展国内好像我还没有听到很多的声音,想来想去,遇事不决,于是我找了最近的网红 AI——Deepseek问了问,结果答案看起来还是有板有眼的,可以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摘选,我就直接读了。它有既可以时空重构,建立心理安全边界,有了一个第三视角的构建,通过取景框切割现实,相当于心理层面创造可控的安全结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中,引导患者拍摄象征安全的物体,可降低闪回频率达34%,出处是美国艺术治疗协会2022年的报告。还有一个是行为激活神经可塑性训练,形成了一个什么多巴胺闭环,从构思到成片的完整创作链巴拉巴拉巴拉。还有提到了什么前额叶皮层会释放15~20μg多巴胺,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型认知的刺激量等等。包括最后才提到的运动疗法,它都是我们的街头摄影它的步数,比如说达到2000步的拍摄行走,可使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提升18%,促进海马体神经生成。

这些我就不说了,不继续说了,其实还有很多,Deepseek还提到什么感官重置啊、隐喻表达啊、正念摄影、表达性艺术治疗等等专业高大上的名词,反而引起我的焦虑。于是我决定让Deepseek继续回答,我希望它表达的简单易操作一些,它居然真的给了我几个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可执行的小技巧。比如每天花5分钟拍三件让你感到温暖的小物,包括咖啡杯的光影啊,窗台上的绿芽,书包挂件等等。

然后为什么它会有用呢?因为它训练了大脑主动关注积极事物,心理学称为注意力重置,连续7天就可以有明显效果提升幸福感知力。第二个叫做情绪流动记录法,就是挺有意思的,生气时你连拍10张晃动的模糊照片,难过时拍雨滴在玻璃上的轨迹,开心时去捕捉阳光下跳动的光斑。还有它的原理它也解释是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象的图像,实现视觉化的宣泄。

我看下来觉得真的还挺有道理的,比如说我们就说这咖啡杯的光影吧,这个图像一出现的时候,你就想到了你是坐在一个优美的花园或者一个湖畔,然后在那品尝着一个精致的咖啡杯里面盛着的醇香的咖啡,然后午后的阳光洒下来,想想都觉得舒服,对吧?何况真的拍出来了,你分享朋友圈肯定获得很多人的赞,那就更开心了。

当然了,有人会说老师我拍不好咖啡杯的光影,还有人说老师我不会用相机。其实如果你真的喜欢摄影,最近心情少许烦闷的,你大可以按你的方式,然后根据Deepseek分析的几个小方法试一试,拍不到光影就拍小草拍小花嘛。如果也不爱拍这些,那就拍小猫、拍小朋友,一看着就开心的小物件。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小朋友要5岁以下的,而且我们也不一定要用相机,手机就可以出片,而且手机也容易出片。大家听完早自习赶紧去试一试,如果真的还有兴趣的,可以自己问一下Deepseek和它进一步探讨。

好了,今天我也用Deepseek快速出了一期早自习,Deepseek的AI收集和逻辑推演确实很好用,当然我也得补充一下,我没有很严谨的去搜索一些学术名词,还有论文的出处,希望大家今天能有一个小小的新的认知,一个小的收获,知道摄影真的能让人开心,每天多拍,说不定还能省了很多找心理咨询师的费用。

来源:大军生活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