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最早博物馆,有多绝?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7 14:47 2

摘要:四川大学博物馆2024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之一。

四川大学博物馆2024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之一。

▲四川大学博物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01

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博物馆依傍风景秀丽的锦江,与望江楼公园为邻。新馆建筑融入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歇山顶、飞檐和青砖等元素,既形象化彰显四川大学百年人文底蕴,也传承与弘扬博物馆历史文化。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及综合科研楼占地面积17214平方米,建筑面积73414平方米,保留老馆面积约14763平方米,新建博物馆面积约20261平方米,新建科研用房约18773平方米,其余为设备及配套设施用房。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一个基本陈列——“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两个专题展——自然与艺术专题展、两个临时展厅组成。

02

历史沿革

四川大学博物馆由原四川大学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整合而成。原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

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教授戴谦和(D.S.Dye)筹建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文物及标本多为戴谦和采集或热心人士捐赠。在与陶然士(T.Torrance)和叶长青(J.H.Edgar)两位学者合作后,收藏逐渐可观。至1931年,博物馆有文物及标本6000余件,悉储藏陈列于华西协合大学赫裴院。

▲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赫裴院)外景,20世纪20年代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文物收藏处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1932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葛维汉(D.C.Graham)到成都接任馆长。在其主持下,到1936年,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到15885件(套)。

▲20世纪30年代华西边疆研究协会成员合影(后排左三为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戴谦和,左一为博物馆第二任馆长葛维汉)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1941—1947年,博物馆由世界闻名的考古学家郑德坤先生担任馆长。郑德坤制定并完成博物馆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47年,馆藏各类文物约30000件(套)。

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的全部藏品、图书资料、人员设备均拨归四川大学,博物馆被中央教育部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由历史系代管,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博物馆”。

1984年,博物馆从历史系分出,命名为“四川大学博物馆”。

1997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霍巍任馆长。博物馆在展览、文物入藏、藏品研究、出版、科学考察、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成就。

2005年,博物馆移址四川大学东校门外。移址后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展区面积7000平方米。

原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源起于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设立的博物部。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设立博物馆的同时,开设植物学和动物学课程,成为四川大学生物系的起点。

▲改扩建闭馆前的四川大学博物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03

馆藏文物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包括人文类藏品和自然标本。截至2022年末,有登记文物85452件。

唐代邛崃龙兴寺菩萨立像

唐代,石刻造像。1947年6月在四川省邛崃县龙兴寺遗址出土。

▲唐代邛崃龙兴寺菩萨立像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该石刻菩萨立像通高198厘米,是邛崃龙兴寺遗址出土石刻造像中的精品。

菩萨微微垂目,嘴唇微闭,嘴角上翘,仿佛略含笑意,宁静而唯美。头戴宝冠,颈戴项圈。上身披帛从左肩绕至右腹,衣带自胸前翻出打结,下身裹巾,腰间缨珞垂坠到脚面。整体形象丰满圆润,立姿优雅,体现出盛唐时期以丰腴华丽为美的审美取向。

据馆藏旧档记载,该菩萨立像被发现时断为4段,1947年至1948年陆续运回博物馆,经该馆学者和工匠耐心清理与专业修复拼接后,1952年再度合一。

唐代青釉褐绿彩花卉纹胡人抱角杯

唐代,瓷器。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省邛崃县十方堂窑址出土。

▲唐代青釉褐绿彩花卉纹胡人抱角杯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该抱角杯通高16.5厘米,用黄褐绿三彩颜色点染的“邛三彩”胡人抱角杯,烧造于四川著名的民间窑场——邛窑。

人物头戴浑脱帽,从面部特征中可看出为典型的西域胡人。他以单膝蹲踞的姿势捧着一个巨大的角状杯,仿佛在进献美酒。

8世纪前,美索不达米亚至阿姆河外的西亚和中亚区域流行用于祭祀和饮酒的杯子,形似漏斗或兽角,希腊人称为“来通”(“流出”之意)。随着西亚胡人沿丝绸之路往来穿梭,造型特殊的器物约南北朝时在汉人士大夫间流行。国内传世的来通杯实物极其稀少,该馆所藏这件器物将胡人和来通杯造型巧妙结合起来,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国时期木雕彩绘重工花轿及婚礼仪仗

民国时期,木雕,1954年收购得到。

▲民国木雕彩绘重工花轿及婚礼仪仗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1954年,成都上草市街一家名为“鸿发号”的轿行倒闭,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购轿行全部婚嫁用品,其中尤为受人瞩目的是全套花轿行头。

前方是一组绘有阴阳太极图和黻形图案的执事牌,其后为凤头灯杆(用于悬挂灯笼)和四顶彩绘竹编轿夫帽;花轿轿杆长5米;轿身正方形,长1.01米,宽1.05米,高2.02米,正面搭挂两幅蜀绣缎面轿帘,分别绣有戏剧故事《状元及第》和《全家福》,三面轿窗玻璃完全封闭,用彩扎工艺展现川剧经典剧目《王母寿》《玉祖寿》《状元打马游街》。

轿身左右拦腰处是覆瓦状玻璃画,上层6幅取材自古代女性题材故事,下层6幅为装饰性花鸟图案;轿顶为四角攒尖顶,中心是木刻镂孔髹金宝珠,往下4个边角是木雕髹金飞龙,其上镂刻花草图案,依序排列76个火焰状木刻,分别用2厘米长的弹簧加以固定,木刻上镶嵌小圆镜,以图驱邪庇佑。花轿后是抬箱,箱面仍保留墨笔书写的“上草市街鸿发号”字样。

清代大鹏金翅鸟铜造像

清代,铜器。由葛维汉征集于藏中地区。

▲清代大鹏金翅鸟铜造像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该尊大鹏金翅鸟像通高18厘米,黄铜鎏金,主尊与莲座分体浇铸。主尊威风凛凛地站立在覆莲台座上,头生两角,头顶竖立着象征愤怒的红发;象征智慧的三眼圆睁,发出峻厉的清光;刚硬的鸟嘴含着一条长蛇,双臂伸开,双手捏住蛇的首尾,意味着降伏龙族;下肢微屈,脚下踩着被降伏的邪魔外道。该像造型独特,蛇纹,鸟羽等细部纹饰刻画十分细腻,为罕见珍品。

元代(传)彝族皮甲

元代(传),皮甲。由葛维汉征集于四川省大凉山,1956年入藏博物馆。

▲元代(传)彝族皮甲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该套皮甲由头盔、皮铠甲、皮护肘、皮护腕、腰挎、军刀、箭囊等部分组成。皮铠甲由野牛皮制成,分为前后两扇,每扇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以多块硬皮组成,用坚韧、柔软的皮条穿缀连接,用以保护胸背;下半部用300多片长方形皮块连缀成裙状,用以护腹。甲裙可调节、收缩,十分适合步兵作战。

整件皮甲髹黑漆,用红、黄两种颜色髹绘出羊角纹、鱼骨纹、几何纹和阴阳太极纹等图案装饰。

元代黄公望、王蒙合绘《山水图》轴

▲元代黄公望、王蒙合绘《山水图》轴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元代黄公望、王蒙合绘《山水图》轴元代,书画。

存世所见“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唯一合作,也是迄今王蒙传世真迹中最早的一幅。

整幅王蒙主笔,黄公望补笔。画中山峰绵延起伏,蒸腾的雾气飘荡于山谷之间,其中红墙殿宇若隐若现,一道清泉从峡谷里蜿蜒流出。山坳中散落着房舍草屋,山脚溪水边繁花满树,茅庐中有一人正对江吟咏。

王蒙采用高远、深远法构图,以黄公望代表性的披麻皴、干湿浓淡交替、疏密结合的线条表现山体的脉络肌理,再用墨点点苔,使其充满生机;在表现不同区域和树种的树叶时采用夹叶点、个字点、介字点、横点等多种画法。《山水图》画面繁而不乱,把江南山水滋润苍秀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幅《山水图》为张大千旧藏,1944年张大千割爱售出由私人藏家收藏。1954年为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购。1989年5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认定该幅《山水图》为海内外黄王合绘的孤本。1993年,该画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珍贵价值逐渐为世所知。

四川山鹧鸪标本

▲四川山鹧鸪标本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四川山鹧鸪是一种鸡形目雉科小型鹑类,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四川中南部及云南东北部有分布。

四川大学博物馆展出该号标本是1995年四川大学生物系在峨边611林场实习时当地居民拾得的自然死亡个体,由博物馆郑志荣老师制作。

白鲟标本

▲白鲟标本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白鲟为河川洄游性鱼类,以淡水生活为主,曾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在长江沿江各省均有分布。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白鲟为灭绝(EX)物种。

该剥制标本于20世纪70年代由在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工作的川大校友采集自宜宾并捐赠给四川大学,由博物馆杨玉祥老师制作。

中华鲟标本

▲中华鲟标本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该件标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四川大学罗昌蓉、刘成汉老师从重庆鲟鱼养殖基地运回,并由博物馆杨玉祥老师制作。该标本是博物馆目前保存完好、体型最大的动物标本之一。

04

基本陈列

四川大学博物馆基本陈列以“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为主题。面积4600余平方米,展线770余米。展览以西南地区自然人文知识、科学家调查活动和研究视野分别为叙事主、辅线,分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和民族篇4部分。

自然篇

以“万物的交响”为主题,以成都平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地势变化为轴线,利用标本、图片和场景复原展示中国西南山川地势孕育出复杂生物类群。

展品为馆藏最具特点、最有代表性的西南珍稀动植物种类标本,有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方文培和两爬研究专家刘承钊采集的标本和彼时留下的珍贵文字记录。

▲基本陈列自然篇“峨眉雄秀”部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考古篇

以“历史的断面”为主题展示四川大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几次考古工作带来的重要成果,包括三星堆遗址最早被发现的一批石器和玉器,四川汉代墓葬文物,南北朝和唐代佛教造像、四川唐宋时期最重要的民间窑场陶瓷器等,通过文物展示和场景复原让观者一睹川大考古人在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区域开展考古工作的情况。

▲基本陈列考古篇“发现三星堆”部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基本陈列考古篇“民窑释读”部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民俗篇

以“市井的生活”为主题,展示成都皮影、旧式婚嫁用品、川西平原民居窗格和华西协合大学师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拍摄的成都平原珍贵影像资料。

▲基本陈列民俗篇“成都皮影”部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民族篇

以“族群的记忆”为主题,展出西南地区藏族、彝族、羌族、苗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器具、宗教文物,以及早期人类学调查留下的笔记、手稿、影像资料。

▲基本陈列民族篇序厅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四川大学博物馆

地址:

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19号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东门外

开馆闭馆时间:

9:00-17:00

交通出行:

地铁六号线至顺江路站,步行1.2公里左右即可到达

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筹建于1914年,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为系统反映成都博物馆事业发展历程,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全国副省级城市首部博物馆专志《成都市博物馆简志》,精选全市具有代表性的95家博物馆,重点记述藏品、展陈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开设“成都市博物馆简志”专栏,寻访成都极具特色的博物馆。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