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4.2万颗”:基辅的“生命线”是照亮战场,还是埋葬星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7 14:57 2

摘要:2023年,随着俄乌冲突持续胶着,乌克兰武装部队(Armed Forces of Ukraine,简称AFU)的战场通信曾一度陷入瘫痪,但是埃隆·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卫星系统却在关键时刻成为乌军指挥链的“生命线”。该系统通过低轨道卫星群为乌军提

2023年,随着俄乌冲突持续胶着,乌克兰武装部队(Armed Forces of Ukraine,简称AFU)的战场通信曾一度陷入瘫痪,但是埃隆·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卫星系统却在关键时刻成为乌军指挥链的“生命线”。该系统通过低轨道卫星群为乌军提供高速、加密的通信支持,甚至协助无人机精准打击俄军目标。然而,2025年初,一则“SpaceX计划切断乌克兰星链服务”的消息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尽管马斯克迅速否认,波兰政府也宣称已为乌方“续费”,但这一事件仍然暴露出乌方在战场中过度依赖“星链”的脆弱性——其命运仍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

那么,“星链”究竟是如何重塑现代战争规则的呢?美国借“星链”介入俄乌冲突的背后又有何战略意图?俄罗斯又将如何应对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呢?

图1 SpaceX“星链”二代卫星首发成功

“星链”之刃:不对称战场的双向锋芒

“星链卫星系统”由SpaceX公司研发,通过在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简称LEO)部署的数千颗小型卫星,构建全球的高速互联网络。在俄乌冲突中,该系统被乌军广泛应用于前线通信、无人机操控及情报传输等方面。2024年10月,乌克兰武装部队在社交媒体上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乌军利用“星链”引导FPV(First Person View,第一人称视角)自杀式无人机,成功摧毁了俄军多辆T-90M主战坦克。“星链”的使用,确保了FPV无人机在俄军的电子干扰下或是在乌军地面基站已被摧毁的区域,仍能实现超视距操控和实时数据回传,这一应用凸显了“星链”在不对称作战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然而,乌军对“星链”技术优势的过度依赖也伴随着风险。其卫星网络依赖美国本土的地面控制站,并且SpaceX可随时通过远程指令调整服务范围。例如,2022年10月乌克兰军队正在赫尔松、哈尔科夫等地区对俄军实施反攻,就在此时,乌军前线的“星链”通信却突然中断,导致这些部队一度与后方的指挥机构失去联络。乌方立即向五角大楼及SpaceX公司询问情况,并很快得到了马斯克本人的解释,他表示SpaceX公司已无力继续支付“星链”在乌克兰运行的服务费用,要求美国国防部为其“买单”。这一事件引发了乌方对美技术依赖的深度思考,也暴露出“星链”作为“私营装备”在军事应用中的不可控性。

图2 手持 FPV 无人机的 501 陆战队步兵(来源:乌克兰国防部)

“星链”之枷:双线绞杀的通信困局

尽管“星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乌军“续命”,但近段时间以来其“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首先,乌方通信命脉受制于美国商业公司,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乌方任何政策的调整,都可能迅速削弱俄乌战场上乌军所取得的战场优势。据乌克兰军方透露,目前约90%的战场通信依赖“星链”。马斯克也曾明确表示:“没有‘星链’,乌军连最基本的反击都无法组织。”

其次,“星链”的“无国界”属性加剧了冲突外溢风险。2022年5月,俄军新研发的“披肩-K”电子战系统开始应用于乌克兰战场,该系统用于压制卫星地面站及无线电中继通信地面终端,俄军称其已经对乌克兰境内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信号进行了屏蔽。但在这一过程中,俄军电子战设备的信号干扰可能溢出至周边国家(如波兰、罗马尼亚等),影响民航、气象卫星等民用设施,因此北约成员国曾多次抗议俄电子战活动影响其领空雷达系统。“星链”与“披肩”电子战系统的对抗已超出俄乌战场,引发了新的跨国安全隐患。

图3 俄罗斯“披肩-K”电子战系统(来源:俄罗斯国防部)

“星链”之棋:太空霸权的战略骰子

“星链”的军事化应用早已超越传统通信范畴,成为美国介入地缘冲突的“灰色工具”。2022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宣布启动以“星盾(StarShield)”为代号的空间军事应用计划。“星盾”定向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五角大楼,标志着“星链”计划军事化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这将从根本上提升美军在通信侦察、空间态势感知和天基防御打击等方面的能力。该举已彻底激怒俄罗斯,俄方斥责美国“将民用技术武器化”,并警告可能将“星链”视为“合法打击目标”。

更令俄方警惕的是,“星链”背后隐藏着美国“制霸太空”的野心。SpaceX凭借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和即将投产的“星舰”系统,正以每月数百颗的速度扩充卫星群。若其完成“4.2万颗卫星”的全球组网,美国将垄断近地轨道资源,形成对俄战略侦察与打击的压倒性优势。正如俄罗斯航天集团所言:“谁主宰了近地轨道,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钥匙。”

图4 StarShield官方网页

“星链”之劫:“立方体卫星”的太空刺杀

面对“星链”的威胁,俄罗斯正多线布局反制手段。2024年底,俄国家航天集团披露了“Langoliers”计划,“Langoliers”概念源自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小说中的“时空吞噬者”,现被俄罗斯学者重新定义为一种针对低轨卫星的低成本拦截系统。其核心是以低成本“立方体卫星”(CubeSat)实施“蜂群式”反卫星行动,构建分布式拦截网络。这类卫星仅重1.33千克,可搭载微型引擎与高爆弹头,主要以“自杀式撞击”使“星链”网络瘫痪。

图5 1U立方体卫星平台

不过,这一构想面临技术与政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星链”卫星数量庞大且更新迅速,俄方需要建立覆盖全球的“监测—打击”体系,其成本远超传统反卫星导弹。另一方面,俄罗斯长期反对“太空军事化”,若公开部署攻击性卫星,可能引发北约的对等报复。对此,有俄学者建议:“可借‘太空垃圾清理’名义测试撞击技术,或在‘民营航天项目’中隐藏军事模块。”然而这一方法是否可行仍值得商榷,或许借助未来事态的发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星链”之乱:无主轨道的“战国时代”

“星链”引发的争议,其本质是国际太空规则缺失下的权力博弈。美国凭借商业航天优势,正将“技术霸权”延伸至近地轨道;俄罗斯则试图以“非对称手段”打破美国垄断,却又受限于其经济与工业发展的瓶颈。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现行《外层空间条约》(《Outer Space Treaty》)未明确约束私营企业的军事行为,使得SpaceX等公司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若美俄无法就“太空行为准则”达成共识,近地轨道这一“灰色地带”或将沦为大国冲突的新战场——届时,“星链”掀起的可能不仅是通信革命,更是一场毁灭性的太空军备竞赛。

图6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公布的《外层空间条约》

“星链”不仅是俄乌冲突中乌方的通信支柱,更可能演变为美国太空战略的工具和美俄太空博弈的导火索。其军事化应用不仅暴露了国际太空规则的漏洞,也进一步凸显了私营企业参与战争的风险。

当前,俄乌冲突的硝烟仍未散去,而“星链”的“阴影”却已悄然笼罩全球。当商业卫星成为国家博弈的筹码,当“立方体卫星”化身“太空刺客”,人类是否具备智慧与机制的双重韧性,来规避太空军事化的陷阱——这不仅关乎大国间的技术博弈,更是对人类文明存续的深层叩问。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指导教师:马建光教授

来源:中华网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