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纬39°的渤海之滨,天津武清徐官屯的田野上,小麦正蓬勃生长。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泛着白霜的盐碱地,如今却成为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的“样板间”。站在田埂上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孟凡永,捧起一把黝黑的泥土感慨:“现在这土地能攥出油来,以前可是盐碱化程度高、板结严
北纬39°的渤海之滨,天津武清徐官屯的田野上,小麦正蓬勃生长。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泛着白霜的盐碱地,如今却成为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的“样板间”。站在田埂上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孟凡永,捧起一把黝黑的泥土感慨:“现在这土地能攥出油来,以前可是盐碱化程度高、板结严重,甚至经常出现绝收的情况。”
科技“破局”唤醒“沉睡”土地
面对PH值高达9.2的重度盐碱地,徐官屯街道联合天津农科院展开“土地唤醒行动”。2024年经向村“两委”、村内有经验的老人及农科院专家反复“取经”,开始改良土地。徐官屯街道插秧种植水稻,种植面积40亩,配合有机质改良剂与耐盐作物轮作,让板结的土壤重新恢复呼吸。
在此过程中,为了种出质优水稻,徐官屯街道相关负责人曾率队多次到宝坻、宁河,以及农学院学习,定期采取人工除草,利用雨季排涝进行大换水,水源进出有序,排盐碱优化水质,提升土地持续性生产。不仅如此,街道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20项土壤指标。经过不懈努力,300余亩盐碱地改良田,创造了盐碱地治理的“武清速度”。
“金镶玉”催生双倍效益
今年年中,“津原U99”“金稻919”将进入新一轮的种植,预计亩产可达800斤,预计每亩毛收入3500元。在水稻周边,还将播种玉米。
沙古堆村村委李万富告诉记者:“水稻和玉米一个是水田作物,一个是旱地作物,本是互不相干的,但水稻秧苗把水分吸收了,玉米减少了受渍的因素,也受了益。”这种“共赢”模式将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
生态循环孕育“蟹田经济”
2025年徐官屯街计划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同时引进稻田蟹养殖,带动周边形成特色农家乐集群。
从“不毛之地”到“京津粮仓”,徐官屯街道用科技之钥打开盐碱地的财富密码,在运河畔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这片土地的故事,正如田间的麦穗,越沉甸越饱满。
审核:刘浩杨
编发:苏纪元
来源:网信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