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论坛年会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五大板块,128场活动,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会嘉宾将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
今年论坛年会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五大板块,128场活动,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会嘉宾将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据悉,今年的论坛年会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科技前沿,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举办多场专业论坛和重大成果发布活动,深入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二是突出成果共享,通过技术交易大会、前沿科技大赛、重大科技成果发布等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平台,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对接与产业化,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三是突出人才交流,专门设置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科技女性创新论坛等,为相关科学家群体创造交流合作机会,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四是突出开放合作,既有政府间科技合作对话,又广泛邀请国际科技组织及全球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参与,汇聚全球创新智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中国高新区》记者获悉,相较于往届,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大成果发布实现了三个“首次”。一是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20周年之际,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在论坛开幕式环节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二是首次面向全国范围进行成果征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安徽等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区域,以及全国TOP20高校进行成果征集;三是首次人工智能全流程参与发布视频制作,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北京在人工智能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
开幕式上发布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共有10项,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首次展示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和北京重大开源成果2项重大成果。
其中,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包含AI+工业制造、AI+生活服务、AI+医药健康、AI+个性化学习等9个应用场景,展现北京打造AI+高地、AI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实践。北京重大开源成果通过“天工”“长安链”“RISC-V处理器核”“理想开源整车操作系统”等重点开源成果,全面展示北京引领开源潮流,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的最新成就。
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
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
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发布“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5.教育部、清华大学发布“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
6.科技部、北京昌平实验室发布“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
7.教育部、北京化工大学发布“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
8.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发布“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
9.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昌平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快手可灵AI、生数Vidu等联合发布“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
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想汽车、智谱AI、面壁智能、开源中国等联合发布“北京重大开源成果”。
本刊记者:胡 兰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