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的汽车行业中,“科技”已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追逐的关键词。3月25日,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舞台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佩戴着由吉利旗下星纪魅族公司研发的AR智能眼镜Star V Air2,全程脱稿,以通俗易懂的语
在当今的汽车行业中,“科技”已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追逐的关键词。3月25日,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舞台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佩戴着由吉利旗下星纪魅族公司研发的AR智能眼镜Star V Air2,全程脱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与会者生动诠释了长城汽车的二代Hi4电四驱技术的核心优势。
这一举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汽车行业高管亲自下场讲技术的新潮流的一个缩影。从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雷军长达3小时的底层技术讲解,到魏建军的“硬核讲课”,再到李书福的AR眼镜演讲,车企大佬们正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战略发布者转变为技术布道者。这一变化不仅揭示了行业竞争逻辑的深刻变革,也反映出消费者心智模式的重塑。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中,“技术力”已成为汽车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从品牌、配置、续航等传统因素,转向了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底层技术。然而,技术门槛的提升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具挑战性。复杂的架构和晦涩的专业术语让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传统营销话术已难以打动具备一定技术认知的潜在用户。因此,企业高管们选择直接对话用户,以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方式消除技术传播的壁垒。
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不仅建立在产品之上,更依赖于对品牌背后人物的认同。雷军、魏建军、李书福等车企高管纷纷尝试走上台前,成为自家品牌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他们的演讲和发布不仅吸引了汽车用户的关注,更在科技圈引发了广泛讨论,成为品牌技术信仰的最佳代言人。
然而,技术传播并非易事。新能源汽车的底层技术日益复杂,涉及多个领域,普通消费者很难从专业报告或宣传手册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因此,车企高管们开始主动充当“翻译官”,用更直白的方式解释自己的技术优势。如何做到既“硬核”又“易懂”,成为他们需要深度思考的学问。雷军在发布会上大量使用比喻,将核心技术拆解成用户能理解的概念;魏建军则站在用户立场,强调技术价值的实际体验感知,而非单纯炫技。
随着新能源车市的成熟,用户对技术的认知和理解正在快速进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口号式的宣传,而是更关心技术能为驾驶体验带来什么实际改变。因此,降低用户的理解门槛成为技术传播的第一步。车企高管们开始尝试用更直观、更可体验的方式展示技术价值,让用户通过真实场景感知技术的魅力。
比亚迪财报显示,2024年研发投入高达542亿,研发团队规模扩张至12万余人。这一数字背后是车企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已经回归到技术硬实力的比拼。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变革浪潮中,如何让技术真正落地、打动用户,成为车企们探索的关键命题。他们正通过更透明、更直接的方式,让消费者真正理解、认可并信任这些技术,从而建立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技术信仰”。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