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确诊ADHD、NPD 爆火的“赛博诊断”靠谱吗?记者调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7 16:15 2

摘要:“上个网,被赛博确诊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今年年初,晶晶(化名)完成了上网时无意间刷到的一套ADHD测试后,在帖子评论区留了言。很快,这条留言被顶上了热评。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平台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最近,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

“上个网,被赛博确诊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今年年初,晶晶(化名)完成了上网时无意间刷到的一套ADHD测试后,在帖子评论区留了言。很快,这条留言被顶上了热评。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平台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最近,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在线自测等帖子、视频在网上大量出现,不少网友表示经过测评,自己“赛博确诊”了相关病症。这些所谓的在线诊断真得可信吗?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网上真真假假的心理测试背后往往“暗藏玄机”,所谓的赛博确诊不仅缺乏科学性,有的甚至是诱导消费的一个环节。

线上心理诊断大量出现

赛博“确诊”后发现是“误诊”

晓静(化名)走进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门诊时,带着明确的目的,“医生我应该是成人ADHD,你帮我下个诊断,开些药吧。”打开诊室门,晓静说出了自己的诉求。

之前没有看过精神科,也没有相关病史,让晓静如此确认自己“患病”了,仅仅是因为网上的一个测评。她告诉记者,自己在网上无意间刷到了ADHD的视频,出于好奇点进去看了看,没想到视频中提到的症状自己“全中”。“我当时很害怕,又在网上找了很多专业量表测,发现结果都显示我有‘病’,我就赶紧来医院,想开点药。”但在经过一系列专业评估和检查后,医生却告诉晓静,她的症状并没有达到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

“对号入座”的不只晓静一个。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心理中心主治医师王婷告诉记者,自己每周在门诊上,几乎都会遇在网上自行“确诊”,但实际上是“误诊”的患者。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也发现了大量标题为“偶然接触ADHD没想到直接网络确诊”的经验分享帖。将洗漱、打扫卫生拖延,看视频必须2倍速,长时间听人讲话会走神等情况归类为“典型”症状,让不少人成功“确诊”。

而这样的“赛博确诊”不仅出现在自我认证中,甚至有人直接帮身边人对号入座了病情。最近,小梁(化名)在公司,都会有意识地疏远一位同事,因为之前上网刷到了NPD典型行为的视频,看完后发现,这位同事完全“匹配”视频中的“症状”。“我觉得他很可能就是NPD,我又在网上搜了很多远离NPD的教程,觉得还是不要走得太近比较好。”

从“看病”到“带货”

线上自测背后出现消费诱导

实际上,赛博“确诊”往往只是开始,连日来,记者实测了网上不少所谓的专业量表和视频,发现其最终都将参与测试的人引向了不同形式的付费。

3月25日,记者点击进入了一个名为“NPD人格为什么危险”的短视频,视频下方,“趣心情人格缺陷测试”的按钮十分显眼,当记者进入了测试界面,花了十分钟完成107道题,想要获取测试结果时,却显示需支付29.9元费用后才能查询结果。而当记者想要放弃支付,界面则跳出了提示弹窗:报告显示您存在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对您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您解锁报告,全面了解自己,并根据建议降低性格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在另一个ADHD相关的自测视频中,视频的关联搜索直接设定为了专注力训练。点击进入后,会跳转到销售各类专注力训练课程、器械的直播间。而在浏览一些其他心理测试相关的帖子时,也会有私信可进一步咨询的提示,但私信后会发现咨询价格有高有低,有的视频甚至直接置顶了相关保健品的购买链接,可直接点击评论链接购买产品。

一名主播曾向相关媒体透露,视频是促成与“潜在客户”点对点联系、进而变现的关键一步。“直播间里卖的课相对便宜,私聊后会推价格更高、时间更长的课程。”

王婷告诉记者,这类视频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制造情绪焦虑,诱导消费。“视频爆火,反映出大家对情绪的重视,同时也暴露出大家精神疾病相关基础知识比较匮乏。一些商家利用两者之间的信息差,将复杂的精神疾病简化为单一标签,视频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自测‘确诊’制造焦虑,再以此诱导购买相关产品。”

网络自测缺乏科学性

轻信产生误导造成心理伤害

不仅仅是消费陷阱的问题,据了解,一些“诊断”类视频专业性不够,不能起到科普作用,反而会产生误导,甚至造成心理伤害。

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19日,有网友匿名发帖,呼吁不要再通过网上冲浪随便给人确诊NPD了。该网友表示,自己身边有朋友被指摘为NPD,其另一半参照一些帖子的做法选择了离婚,后续朋友跑了很多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均告知其并没有患病。“网上非专业医生科普的NPD知识一点都不靠谱,现在我朋友都快抑郁了。”

王婷也曾接诊过自测“患病”后,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网上买课“治病”的患者。当其发现网上的课程效果不大,愈发焦虑,决定到医院门诊就诊时,却发现已经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雷灵也表示,自己曾遇到过家长看了视频后觉得孩子本身“有问题”,轻信所谓的“专家”乱干预,轻者治疗后未见改善,严重者加重孩子焦虑,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向更深程度发展的情况。“不论是网上的自测量表还是典型症状,都是不够严谨的。”王婷表示,网络上的量表,一般缺乏科学验证,设计比较粗糙,即使是医院官方发布的量表,也只能作为一种筛查工具,要确诊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深度精神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

加强监管和自身识别能力

明确心理测评≠心理诊断

面对当下爆火的“赛博诊断”包括王婷在内的多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提到了监管的问题:线上平台可不可以下架、封号内容离谱的视频账号,或者强制要求线上测试量表标注“非诊断工具,仅供参考”,避免误导。同时,相关部门是否能对一些非常虚假心理营销做一些惩罚性措施。

记者搜索发现,早在2016年,国家卫健委就联合22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可以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适度性和稳定性。2024年,全国团体标准《互联网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规范》发布,其中也涉及服务人员与平台资质等要求。但相关政策均较少涉及互联网心理诊断与治疗违规现象的惩戒。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张焕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提到,当前年轻人工作生活习惯于通过网络浏览信息,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先到网上找答案,已成为群体特点。去医院诊断要挂号、排队、检查,大家觉得浪费时间,网络的便捷得以显示,同时互联网也满足了咨询者不愿暴露隐私的需求。

“关注心理问题是好事,但通过网络找答案,一定要警惕娱乐性误导和商业性误导,如果真觉得自己可能有问题,还是建议到专业医院就诊,不要轻信所谓的量表测试。”王婷提醒,另一方面,专业医疗卫生机构也应该提供更多、更权威的科普内容,让大家对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增强其自身的判断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心理测评不等同于心理诊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胡瑰玮 图据网络 责任编辑 曾书睿 编辑 卢娅芮 审核 曹宇阳

来源:锦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