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随手拍”不能成了造谣开盒的温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16:33 2

摘要:日前,一段拍摄于无锡马拉松赛场的视频广泛传播。视频中一对男女选手举止亲密,于是有网友按图寻人、脑补剧情。尽管拍摄者已删除视频呼吁停止猜测,尽管被“指认”的所谓“企业高管”已然否认,但舆论依旧沸腾。

日前,一段拍摄于无锡马拉松赛场的视频广泛传播。视频中一对男女选手举止亲密,于是有网友按图寻人、脑补剧情。尽管拍摄者已删除视频呼吁停止猜测,尽管被“指认”的所谓“企业高管”已然否认,但舆论依旧沸腾。

拍摄者本为记录开跑的热闹场面,却在密集人流中拍到了其他参与者,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若仅从视频看,搂肩举动并无不雅,一些网友肆意脑补剧情,甚至在毫无实证的情况下,仅因长相略似便对号到人,怎么看都是非理性的,也是不文明不道德的。

一段视频朝着超乎想象的方向发酵,再次让人思考“随拍随发”的问题。眼下,人人都有“麦克风”“摄像头”,拍摄与发布的低门槛,为记录生活提供了便利,却也极大增加了每个人被迫营业的风险。如果说从前所谓“时尚街拍”还只限于流行地标,那么如今,随意逛个街、吃个饭都可能遇到探店博主,日常乘个地铁、逛个公园还可能“邂逅”一段“全网捞人”的“浪漫”。更有甚者,遇到哪怕芝麻大的事,只要自己不舒服,便分分钟拍摄发布,试图借助“围观的力量”完成“自己的正义”。

这种随机性让人“防不胜防”,更让人细思极恐——视频或照片被置于聚光灯下,后续舆论走向很难控制。且不说评头论足、莫名谩骂、隐私曝光等,肖像还可能被AI二创成为招摇撞骗的主角。某些探店视频之下,平白被拍的女顾客从穿搭、容貌,到身材、仪态,皆被拿着放大镜打量;某些“为交友捞人”的帖子之下,真真假假的个人信息公开可见。而在某些极端情形下,“正主”现身要求删除视频或照片,还会被发布者直接拉黑。由此可见,在某些“随拍随发”之中,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浪漫”“好心”或“不经意”,不少人正是以某种噱头蹭流量、博关注,完成自己的营销KPI。

拥有拍摄与发布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就有随意拍摄与发布的权力。《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未经权利人同意用于商业目的,但是否营利不是肖像权侵权的要件。现实中,已有不少因不满肖像被拍摄发布而起诉获赔的判例。侵权者删除视频、赔礼道歉,情节较重时可受到行政处罚,严重可构成刑事犯罪。但显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去起诉维权。保护权益决不能总在权益被损之后,“随拍随发”现象泛滥,提醒全社会构建拍摄伦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马拉松事件的拍摄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难受,“觉得给别人添了麻烦,担心他们现在的处境。”这也提醒所有拍摄者,拍摄及发布视频之前,需要仔细确认有无损害到他人权利。对那些拍摄他人以求关注的行为,平台更是守土有责,像探店视频、捞人视频等,有没有打上马赛克,究竟能不能发布,又当如何加强审核?多一些规则,多一些理性,守护的是互联网的文明,也是所有人的安全感。

来源:长安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