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我国妇女先进人物的最高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公布获奖名单,中科院院士颜宁名列其中。
合什么群,合谁的群,和谁合群,在丑小鸭的世界里天鹅也有罪。
不需要合群,做自己就很好。
——“言论”,《读者》2024年第20期
前段时间,我国妇女先进人物的最高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公布获奖名单,中科院院士颜宁名列其中。
本以为,随之而来的应该是鲜花和掌声。
但在某网站上,被讨论最多的问题,不是颜宁获得的荣誉,而是“颜宁为什么不结婚”。
有网友说:“颜宁这么优秀的人,没后代挺可惜的。”
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有个通用的衡量标准:
无论女生多么优异,只要不结婚,就好像有了瑕疵。
可女性的成功,从来不该以“是否结婚”来评判。
就算颜宁不结婚,也没法掩盖她在科研领域令人瞩目的成就。
依托于颜宁的科研成果,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策略有了革新,意义非凡。
颜宁不仅在事业上,推动了医学进步,生活上,她还从不曾辜负自己。
这么多年,她一直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始终不为外界的议论声所动摇。
人生在世,谁人背后无人说?
与其在意他人的非议,耗费心力,不如保持自己的步调,活出独一无二的精彩。
听从生命节奏,不盲目跟风
在很多人眼中,48岁,应当是婚姻幸福、儿女绕膝的年纪。
所以很多人也把这份期待,投射到了颜宁身上。
可对于“结不结婚”,颜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为生物科学家的她认为,不是只有生儿育女,才叫传宗接代。
还有另一种延续方式,就是将自己的智慧和精神传承下去。
因此,颜宁只着眼于做好研究,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颜宁与生物学结缘,是从初中学生物,对细胞结构产生好奇开始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颜宁的好奇心更盛,她的脑海里,总会蹦出一个问题“生命到底是什么?”
她不想从生老病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宏大的问题,而是脑洞大开地认为:
“人类,或许只是地球衍生出来的一个系统,用来改变地球本身的一些性质。”
既然相对于地球的寿命,人类的一生不过瞬息。
那在这短短的一生里,活出自我的价值,才是头等大事。
颜宁在读博时,就开始专攻膜蛋白领域,期望帮助药企,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治疗重病。
经过20多年的深耕,颜宁在膜蛋白领域取得了多个突破性成果,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对于她来说,这是更大意义上的“生命的延续”。
现实生活中,你我或许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人物,但也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按照别人的评价来活,就会陷入无限内耗里;
遵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才能把脚下的路走得更加坚定。
人生在世,别人的指指点点,在所难免。
不入耳、不入心,只做好眼前事,方能像颜宁一般,找到自身的价值。
把握事业节奏,不错失良机
在事业上,颜宁也能坚守本心。
当年,她即将本科毕业,萌生了出国深造的念头。
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来到清华大学,颜宁没有片刻迟疑,立即毛遂自荐。
在自荐信中,颜宁表明了自己的能力达标,以及她对科研事业的决心。
施一公看过信后,远程打电话面试了颜宁。
在面试过程中,颜宁踏实的求学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给施一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科毕业后,颜宁如愿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
在普林斯顿读博期间,颜宁大胆选了当时很少人研究的冷门专业。
自此,颜宁每天14小时都泡在实验室,睡不够5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在屡次实验后,她解析出某个重要膜蛋白的原子结构,还揭示了其作用机理,同仁们无不侧目。
颜宁的科研实力有目共睹,清华医学院院长热烈邀请颜宁回国任教。
而颜宁,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
当年,我国在基础科研的硬实力上,比美国落后许多。
这也意味着,颜宁如果回国发展,将面临设备老旧、人才缺乏等问题。
可颜宁深知,越难走的路,越有隐藏的机会。
就这样,颜宁来到清华大学,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教授。
但颜宁没想到,当她带着一腔热血回国,等待她的仅有一间空荡荡的实验室。
颜宁只好从零开始,一边完善实验室设备、组团队,一边夜以继日做科研。
度过了混乱且忙碌的时期,颜宁的科研团队,逐渐有了一些进展。
历经无数次通宵达旦做实验,反复地分析数据再改进,颜宁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克了50年未能解决的难题。
得益于颜宁团队的研究,肿瘤药物的设计历程,向前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有人说是颜宁运气好,总能突破难关,实际上,是她在每个关键时刻,都勇于探索,没有裹足不前。
这几年,时代变化很快,没人能预料未来。
若是我们一味等待,缺乏实践,理想就会沦为空想。
而主动出击,抓住每个身边的机会,将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与其在拖延中错失良机,不如在行动中攻坚克难,不断优化自我。
当今社会,唯有拥抱变化,敢于迎难而上的人,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享受生活节奏,不拘于身份
与大众印象中一本正经的科学家形象不同,颜宁是个“玩性”很大的学者。
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期间,颜宁就喜欢边玩边学,很少挑灯苦读。
除了本专业的课外,颜宁还选修了电影课,她喜欢欣赏各种类型的电影。
她还担任系刊的主编,策划了多期生物科普文,深受师生好评。
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颜宁也不急着赶早做实验,而是睡足觉才起床。
下午,她会花时间,跟学生们讨论课题。
晚饭之后,颜宁才开始做研究、写论文。
工作间隙,颜宁喜欢发微博,和网友聊热播剧、追星。
做科研压力大时,她就看会儿小说和电影,舒缓心情。
前几年,颜宁到深圳任职,也会忙里偷闲,去湿地公园看黑脸琵鹭。
节假日,她会去参加草地音乐节,或者和实验室的伙伴们,一起去骑行。
颜宁从不认为科学家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懂生活、有烟火气的。
与颜宁相似,美剧《化学课》的女主佐伊,也是不给自己贴标签的化学家。
佐伊热爱化学,把“实验室”搬到了家里,在厨房“做实验”。
她不困于化学家的身份,穿着白大褂上美食节目。
佐伊熟练运用化学知识,研制出健康又美味的食物,深受观众喜爱。
颜宁和佐伊都跳出了刻板印象,不为身份所限,不为他人眼光所困。
现实里,我们时常困在某些标签里,而束手束脚。
“你都已经成年了,怎么还这么爱玩,没个正形呢?”
“你都是当妈的人了,在家带孩子就行,去外面瞎折腾什么?”
“你是男人,怎么能当着这么多人哭呢?”
诸如此类,我们常常会被旁人无意识贴上许多标签。
我们生怕自己不符合这些预期,会被人瞧不起,只好硬着头皮强撑,不敢放松。
可生活是自己的,舒心才是最重要的事。
渴望他人认同,会极大限制自我发展;
不被人随意定义,才能迎来真我的绽放。
人活一世,要学会舍下面子,厚植里子。置顶自己的感受,才会拥有美好生活。
结尾
泰戈尔曾说:
“不必慌张赶路,按自己的节奏,走过每个今天,最好的事情总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从坚定不婚,到坚持追梦、坚守自我,颜宁用自己的特立独行,告诉我们:
女性该活成什么样,不取决于社会的标签,而在于自我追求。
人生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听从生命节奏,静音别人的流言蜚语,深耕自己的精神田园;
把握事业节奏,紧握接触到的每个机会,掌握你的主动权;
享受生活节奏,打破世俗的固有成见,快乐松弛地过好每一天。
做自己人生的原创者,不模仿、不复制。
不做父母的续集,也不做子女的前传,创作出专属你的正片。
余生很贵,愿你我都能不被喧嚣所扰,不用活给谁看,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作者:张闪光,向内求,向外修,做个闪闪发光的“95后”女生。
来源: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