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哲南&崔屹&秦健《Chem Sci》:溶剂分子构象控制Li⁺溶剂化的有效设计策略!

摘要:电解液组分设计调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稳定锂金属负极的策略。为了避免大量的试错实验,需要对分子构型进行精细地设计调控,才能高效地实现溶剂、盐和添加剂的筛选。

电解液组分设计调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稳定锂金属负极的策略。为了避免大量的试错实验,需要对分子构型进行精细地设计调控,才能高效地实现溶剂、盐和添加剂的筛选。

近日,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秦健教授、崔屹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团队在

Chemical Science上发表题为"Hyperconjugation-controlled molecular conformation weakens lithium-ion solvation and stabilizes lithium metal anodes"研究论文。模拟通过对非氟醚的系统研究,发现短链缩醛由于超共轭而倾向于间扭式的分子构型,这导致与Li+的单齿配位减弱,显著提升了锂金属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在无负极Cu//LFP软包电池中,4mA cm-2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循环70-100次,高负载LFP//薄锂纽扣电池中可稳定循环200-300次。

图1.LMB电池电解液溶剂化结构设计策略。

在电解液设计中,溶剂氟化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调节溶剂的路易斯碱度,从而调节溶剂的溶剂化能力。然而,氟化有机分子面临着成本、环境问题和毒性等潜在问题。因此,开发更多的分子设计原理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设计策略,使用溶剂分子构象来调整Li+溶剂化结构和电解质反应性。乙二醇醚在两个O-CH2键之间有一个相对灵活的二面角,这使得与Li+的双齿螯合成为可能。相反,缩醛由于超共轭作用,有利于O-CH3和O-CH2键之间的间扭式构象,从而导致与Li+的弱单齿配位 (图1a)。作者通过研究二甲氧基甲烷(DMM)和二氧基甲烷(DEM)的溶剂化行为来证明这一策略。假设缩醛是弱单齿配体,因为(1)由于两个氧之间的距离缩短,螯合的稳定效果降低(图1a);(2)由于超共轭的分子构象(图1b)导致每个氧上的电荷密度方向相 反,并显着降低了与Li+的螯合 (图1a )。先前的研究证实了纯DMM和DEM的构象,然而,目前尚不清楚Li+配位是否会改变它们的构象。因此,作者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来确定溶剂化壳内外的最佳溶剂构象(图1c-e)。

图2.0.9 M和3M LiFSI在缩醛(DMM和DEM)和乙二醇醚(DME和DEE)中的静态溶剂化结构的实验和计算表征。

如图2所 示,较高的ΔμLi+与较弱的Li+溶剂化相关。发现,对于0.9 M和3 M的LiFSI,ΔμLi+的增加顺序为DME

图3.0.9 M和3 M LiFSI在DMM和DEM中的电化学稳定性。

缩醛电解质的Li//Cu半电池性能如图所示,DMM和DEM中的0.9 M和3M LiFSI明显优于3M LiFSI/DEE (图3a)。值得注意的是,DMM中的0.9 M和3 M LiFSI分别在5和3个循环内达到了> 99% CE。这对于无负极LMB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但它以前只在含氟溶剂的电解质中观察到。相比之下,3 M LiFSI/DEM和DEE分别在19次和45次循环后达到了> 99% CE(图3a)。它们的缓慢激活会导致初始循环中锂库存的快速损失。第50次循环后计算的五种电解质的稳定平均CE均在99%以上,其中3M LiFSI/DMM最高,达到99.5%(图3b)。

与室温 相比(图3c),两种缩醛电解质在-20°C时的CE更高,尽管变化略大(图3d)。CE的增加可能是由于低温下动力学抑制的副反应。作者使用Li//Al电池进行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在4.4 V以下,缩醛电解质的漏电流没有急剧增加(图3e) ,这表明与Al集流体的稳定性良好。Pt电极测试结果如图所示,对于0.9 M和3 M的DMM中的LiFSI,Pt的快速氧化开始时间约为4 V(相对于Li+/Li),而对于DEM电解质则略 低(图3f) 。与Al相比,在更低的电压范围内,Pt上发生了明显的氧化,这表明尽管在Al上钝化良好,但缩醛电解质的阳极稳定性有限。

图4.Li//Li对称电池性能。

Li//Li对称电池的过电位是衡量离子传输重要指标。电池在1mA cm-2下,以容量为1mAh cm-2循环( 图4a) 。与许多报道的高CE电解质相比,3M LiFSI/DMM中的过电位显著降低(50次循环后为~ 22 mV,800次循环后为~ 30 mV,1200次循环后为~ 34 mV)。也低于3 M的LiFSI/DEE,尽管在1500小时后突然增加。在Li//Li电池中进一步测试了倍率性能,电流范围为1 mA cm-2至10 mA cm-2( 图4b) 。3 M LiFSI/DMM和DEE的过电位都随着电流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3 M LiFSI/DEM的过电位在6 mA cm-2时急剧增加,这是由于离子传输阻抗较大导致的。

在C/5、C/2和1C充电和2C放电时,DMM和DEM电解质都达到了大约100次循环,80%的容量保持,具有良好的再现性 (图5a-c)。相应的CE均在99%以上,波动小,循环稳定性好。与1.2 M的LiFSI/F4DEE和F5DEE相比,DMM和DEM电解质具有相似的循环寿命,在C/5充电时具有更高的容量利用率,并且由于离子传输更快,在C/2和1C充电时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ESI图)。在2C充电时,由于离子传输的差异,3M LiFSI/DMM的容量利用率明显高于3M LiFSI/DEM(图5d),而CE在两种电解质中都保持稳定。无负极电池相对较短的循环寿命掩盖了长期稳定性的差异。因此,薄锂‖LFP纽扣电池也使用高负载正极(3.6至4 mA h cm-2)和有限的过量锂(50或20 μm厚度)在0.6/1 mA cm-2或0.75/1.5 mA cm-2充放电电流密度(图5e-g)进行了测 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缩醛电解质的优越性。

图5.LFP基全电池性能。

总之,溶剂分子构象控制Li+溶剂化的有效设计策略,由于超共轭作用,DMM和DEM成为单齿配体。与乙二醇醚相比,这导致Li+在缩醛中的溶剂化较弱,这有利于改善锂金属负极的循环库仑效率。特别地,在作者的条件下,0.9 M和3 M的LiFSI/DMM在3到5个循环内达到了>99%的CE,这与一些最好的氟化醚相当。在无负极Cu‖LFP软包电池和薄Li‖LFP纽扣电池中证明了3 M LiFSI/DMM的快速离子传输和良好的锂循环稳定性。此外,还发现溶剂分子结构的微小变化会极大地改变离子的输运性质,离子输运机制的研究是克服LMB电解质中离子输运缓慢问题的关键。

本文来自“化学与材料科学”。

来源:灰灰龙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