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手机狂飙VS上游卡脖子:液晶模组厂商如何破解玻璃基板之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18:08 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液晶显示模组(LCM)作为数字显示设备的核心组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工控设备及物联网终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2025年,中国液晶显示模组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研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液晶显示模组(LCM)作为数字显示设备的核心组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工控设备及物联网终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2025年,中国液晶显示模组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行业现状:技术迭代与市场重构并行

液晶显示模组(LCM)作为数字显示设备的核心组件,正经历从传统LCD向Mini-LED、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过渡。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液晶显示模组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964亿元,中国以40%的全球消费量成为最大市场,华东与华南地区贡献超70%的产能。

然而,行业分化加剧:韩国厂商转向高附加值OLED领域,而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抢占50%以上LCD产能,京东方、天马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在中小尺寸领域形成寡头格局。

二、供需深度解构: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缺口并存

供给端:全球产能利用率稳定在80%-85%,2024年中国产能达4.2亿片,但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韩国三星、LG逐步退出LCD竞争,转向OLED及Micro-LED赛道,而中国企业通过10.5代线扩产巩固成本优势。值得警惕的是,4000万片的高端模组仍需进口,暴露产业链上游材料(如偏光片、驱动IC)的“卡脖子”困境。

需求端:2025年全球需求预计突破8.5亿片,中小尺寸占比60%——智能手机与车载显示是核心驱动力。以车载为例,2024年国内车载显示市场规模达4.14亿美元,2031年将飙升至6.07亿美元,HUD(抬头显示)和柔性中控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反观TV市场,出货量连续三年下滑,印证消费电子“大屏饱和、小屏崛起”的转折点。

三、技术突围: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跨越

Mini-LED:2024年渗透率突破15%,苹果iPad Pro的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链投资热潮。国内厂商如TCL华星已实现1000nits峰值亮度的量产,成本较OLED低30%,成为中高端笔电的首选方案。

柔性显示:UTG(超薄柔性玻璃)良率提升至80%,OPPO Find N4、华为Mate X5等折叠屏机型推动柔性模组需求激增。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突破5000万台,对应LCM市场规模超200亿元。

智能化集成:LCM与传感器、AI芯片的融合催生新场景。例如,医疗设备用LCM集成体温监测功能,工业控制屏嵌入边缘计算模块,这类高附加值产品毛利率可达40%以上,远超传统模组的15%-20%。

四、投资逻辑:三条主线掘金万亿赛道

主线一:技术替代红利

OLED模组投资回报率进入上升通道,2024年国内OLED产能占比提升至25%,京东方成都6代线、维信诺合肥基地的投产将打破三星垄断。建议关注驱动IC企业如集创北方,其OLED驱动芯片已导入小米供应链。

主线二:新兴场景卡位

AR/VR设备需求爆发,Pancake光学方案带动高PPI(像素密度)LCM需求。Meta Quest 3的单机模组成本占比达35%,国内厂商如舜宇光学、欧菲光已切入Meta供应链。

主线三:产业链垂直整合

从“微笑曲线”底部向两端延伸:上游材料领域,东旭光电的G8.5玻璃基板良率突破90%;下游应用端,德赛西威的车载智能座舱模组拿下蔚来、理想订单,验证“模组+算法”的协同价值。

五、风险预警:不可忽视的三大暗礁

技术路线博弈:Micro-LED若在2026年实现商业化,可能颠覆现有LCD/OLED格局。

地缘政治冲击: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禁令或波及驱动IC制造,需关注国产替代进度。

环保成本攀升:欧盟碳关税倒逼LCM生产绿色转型,中小厂商可能面临出清风险。

六、中研普华战略建议:长期主义的胜利法则

研发前置:将营收的8%-10%投入量子点、光场显示等前沿技术,建立专利护城河。

生态绑定:与终端巨头共建联合实验室,如京东方与华为合作的“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出海破局:在印度、东南亚复制“中国模式”,利用RCEP关税优惠布局区域产能。

结语:在显示技术的星辰大海中,唯有兼具技术锐度与商业嗅觉的企业方能立于潮头。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持续追踪显示行业变革,最新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液晶显示模组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已涵盖20+细分场景数据模型与100家核心企业竞争力图谱,助力投资者穿透迷雾,把握确定性增长机遇。

来源:中研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