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请进,快请进,不用换鞋!”推开门,阳台上晾晒的校服滴着水珠,茶几上摊开的作业本留着橡皮擦拭的痕迹,厨房里飘来的米饭香气,无处不透着生活的温度。
春寒料峭的吉林舒兰,某小区门前,张女士和两个女儿的身影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她们正在等候一群特殊的客人。
136天前,榆树市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一纸判决,让这对深陷“监护无人区”的姐妹重获温暖。
“快请进,快请进,不用换鞋!”推开门,阳台上晾晒的校服滴着水珠,茶几上摊开的作业本留着橡皮擦拭的痕迹,厨房里飘来的米饭香气,无处不透着生活的温度。
而在半年前,少年法庭法官干警第一次踏进孩子祖父家里时,灶台蒙着厚厚油垢,桌上散落着降压药盒,烟雾中掺杂着麻将声、打牌声,两个孩子蜷缩在窗帘后。
2024年寒冬,张女士攥着起诉状走进榆树法院。前夫失联多年,祖母去世,孩子由八旬的祖父和继祖母代为抚养,继祖母经常外出,祖父与好友经常打牌,无力照料两个孩子,这位单薄的母亲决心变更抚养权。
面对诸多现实问题,几经辗转周折,屡次吃到“闭门羹”后仍未止步,早已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案件分到少年法庭副庭长于长娟手中,审查有关信息后,带领书记员赶赴舒兰,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在孩子祖父家中,小美蹲在灶台前煮方便面,小慧的冬衣袖口短了一截。于长娟再次认为这不是普通的家事纠纷,更是未成年人生存的警报。
“我不会做饭,我不想再吃方便面了......”
“我想吃妈妈做的饭”
孩子简单的诉求,质朴地说“饿”的声音,比任何法条都让人揪心。在被告缺席的情况下,法庭严格审查监护人失职证据,单独听取孩子意愿,最终依法将抚养权变更给具有监护能力的张女士。法官把判决书递到孩子手中:“从今天起,你们可以安心和妈妈生活了。”
“谢谢法官阿姨,我们终于和妈妈在一起了,不用再挨饿了......”
“谢谢法官,谢谢大家,终于让我们母女团聚了,这回孩子也可以拥有相对安稳幸福的童年了。”
张女士擦拭着眼角,讲述着136天来孩子们的改变。曾经半夜惊醒找妈妈的小美,如今能一觉睡到天亮了;过去沉默寡言的小慧,现在能笑着向法官展示全优的作业本。这些细节被于长娟仔细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判后回访档案”中。
判决生效不是终点,而是守护的起点。这次回访不同以往,于长娟法官不仅带着生活物资上门,还沟通协调了榆树市生命之光志愿者协会、榆树市颢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榆树市百川志愿者协会三家公益组织,争取后续接力帮扶。
舒兰市委政法委法学会、法援中心、爱民社区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多方围坐在张女士家的沙发上,共商长效帮扶机制并达成共识。接下来将由榆树法院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支持,舒兰市委政法委、司法局、社区等部门协同落实帮扶政策,构建司法保护与社会救助的全链条守护体系。
返程路上,后视镜里两个红领巾仍在挥舞手臂,宛若法治阳光下的新芽,正在破土生长。该案从“结案了事”到“事了护苗”,法官干警用带有体温的司法实践诠释:每一起涉少案件,都是一次播种的旅程。于长娟说:“办理涉少案件就像栽树,判决是扶正树干,判后守护才是培土浇水的功夫。”
当司法保护从法庭延伸到厨房、从案卷渗透至书包,我们看见:最有力的判决,往往生长在最柔软的细节里;最有生命力的法治图景,往往诞生在判决书之外的春天里。
来源:法音吉语
来源:平安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