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VS董明珠:小米生态链凭何“绞杀”格力空调帝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19:49 2

摘要:2013年,董明珠与雷军的“十亿赌约”被视作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的首次正面交锋。彼时,格力以1200亿元营收碾压小米的316亿元,而董明珠的胜利,似乎也印证了“实体经济才是根基”的论断。

格力与小米的“爱恨情”仇始于一场赌约。


2013年,董明珠与雷军的“十亿赌约”被视作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的首次正面交锋。彼时,格力以1200亿元营收碾压小米的316亿元,而董明珠的胜利,似乎也印证了“实体经济才是根基”的论断。


然而,十年之后,剧情彻底反转,双方差距急剧扩大。深层而言,这场较量,两者差距的背后,是互联网生态对传统制造业的降维打击,也是“顺势而为”与“孤勇者”两种战略路径的必然分野。


战略:生态碾压VS孤岛困境


格力与小米的差距,首先是一场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


格力电器成立30余年,空调业务始终是命脉。格力空调内销出货量同比下滑10%,且空调收入占比仍超73%,而生活电器占比不足2.5%,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新业务更是微乎其微,在2024年行业内销出货量同比下降12%的背景下,格力显然形成了空调路径依赖,单品天花板效应愈发明显。


尽管董明珠力推手机、新能源车(格力钛主攻环卫车、重卡),但手机项目折戟,造车业务与小米乘用车赛道完全错位,至今未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孤岛式”业务结构,在消费电子迭代加速的今天已然成为致命软肋。过度依赖单一品类,高端化策略与消费降级趋势背离,渠道改革滞后于线上化浪潮,格力已然走入“孤岛困境”。


而反观小米,以手机为原点,构建起“手机×AIoT”生态链,覆盖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电动汽车等六大品类。2024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营收321亿元,IoT设备连接数超9亿,智能大家电出货量暴涨50%,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达680万台、270万台、190万台,同比增速均超30%。与此同时,小米空调以53%的增速狂飙,线上市场份额突破11.95%,直接冲击格力核心业务。


更致命的是,小米生态链形成“滚雪球效应”——手机用户为家电导流,家电数据反哺互联网服务,汽车业务则开辟新增长极。这种多维攻势,让格力陷入“守不住空调、攻不下新赛道”的困境。

战略分野的结果直接体现在财报数据上。2024年,小米营收3659亿元,同比增长35%,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而格力前三季度营收1474亿元,同比下滑5.4%,全年预计难超2000亿,营业额方面小米已经接近 2 个格力。


从资本市场看,截至2025年3月,小米集团市值已突破1.3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8万亿元),而格力电器市值仅约2382亿元人民币,两者差距超过5倍。狂飙的业绩和市值,验证了小米“手机×AIoT×汽车”生态的想象力。


战略分野的终点是格局的颠覆。当格力在专利证书堆砌的孤岛上艰难维持空调帝国时,小米已通过生态链编织的巨网将触角伸向整个智能生活场景。


这场不对称战争的本质,是工业时代单点突破思维与数字时代网状生态思维的代际碰撞。格力引以为傲的空调堡垒,正在被小米用生态链的"蜂窝战术"逐个击破。


市场:价格屠夫与渠道贵族


如果说战略选择决定方向,市场打法则加速了差距的扩大。


格力曾是空调市场的“定价王者”,凭借线下经销体系筑起护城河。但小米以“价格屠夫”姿态杀入,将“价格战”演绎为“价值战”。其一级能效空调定价仅1699元,比同类产品低30%,却通过米家APP实现智能联动。


2024年“618”期间,小米空调在京东平台销量冲至第三,线上市场份额达11.95%。这种“硬件不赚钱,靠服务盈利”的互联网打法,让传统厂商措手不及。


而另一边,格力试图用“臻新风”“明珠系列”等高端产品突围,但2024年数据显示,其空调均价上涨8%,销量却下滑12%。


更严峻的是,格力过度依赖线下渠道,占比超过70%,而小米通过直播电商、社群运营等新渠道,将空调安装时效压缩至24小时。当董明珠在直播间推销“玫瑰空调”时,年轻人却更愿意为小米的“全屋智能套装”买单。

市场地位的逆转早已现端倪。2024年,美的空调营收1014.61亿元,超过格力空调的779.61亿元;小米空调年出货680万台,同比增速超50%,成为行业第四。当董明珠指责小米“没有核心技术”时,消费者已经用真金白银进行了投票。


值得一提的是,舆论场中格力的反噬似乎更加残酷。从格力手机开机画面植入个人写真,到千家门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董大姐以一己之力将个人IP推向了极致。


然而,董明珠的众多言论却将格力推上了风口浪尖。她曾多次“公开批评年轻人眼高手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悠闲生活的人可以辞职”、“她强调员工应对企业忠诚而非对个人忠诚”、“员工离职应赔偿培训费”等等这类言论被网友解读为脱离现实的“资本家思维”。


董明珠现象折射出的,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在数字化浪潮与代际文化冲突中的集体困境。当个人IP与组织命运深度绑定时,企业家既是品牌资产也会是系统性风险源。


渠道变革的浪潮裹挟着两个时代的对决。当董明珠试图用个人IP筑起传统渠道的最后防线时,雷军已率领生态军团在数字原住民的领地上插满旗帜。


这场价格屠刀与渠道盾牌的较量,实则是用户主权时代与传统代理制帝国的终极对决。格力经销商体系沉淀的渠道势能,终究敌不过小米生态链编织的用户引力场。


技术:专利高墙与“轻研发”争议


技术路线的分野,最终将两家企业推向不同命运。


格力以空调为核心,构建了庞大的专利体系。截至2024年,格力拥有超过12万项专利(含近7万项发明专利),覆盖压缩机、能效控制、智能算法等核心领域。其专利布局不仅用于防御竞争对手,还通过技术授权形成收入。例如,格力曾多次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小米,涉及空调、电风扇等产品。


问题在于,专利数量不等于商业化能力。格力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下滑5.34%,净利润增长9.3%,暴露了“以价换量”的疲态。


而小米这边,虽在2024年拥有4.2万件专利,但多数集中在物联网(IoT)、软件交互及外观设计领域,核心硬件专利相对薄弱。例如,小米空调依赖代工模式,其硬件技术主要来自供应链整合,而非自主创新,导致被质疑“轻研发”。


其研发逻辑更侧重“场景化创新”:将AIoT技术注入传统家电,例如通过米家APP实现空调与温湿度传感器的联动。这种“轻研发、重整合”模式虽被诟病为“组装厂”,却以更低的试错成本快速迭代产品, 技术竞赛的本质,也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赋能。

从研发强度来看,小米2024年研发投入241亿元,占营收6.6%,计划2025年增至300亿元,其中25%投向AI领域,其研发侧重互联网服务、智能硬件协同及汽车智能化。


而格力2024年研发投入约70亿元,占营收3.4%,集中于空调能效提升、工业装备(如数控机床)及环保技术。尽管小米研发投入绝对值远超格力,但格力在核心领域的技术深度更高,而小米更强调“广度”与“生态联动”。


专利竞赛的背后是技术哲学的根本分野。格力用三十年时间在空调领域筑起百米高墙,小米则在万物互联的平原上架设千座桥梁。


当格力的专利武器仍在为空调城墙添砖加瓦时,小米的互联协议早已成为智能家居的通用语言。这场较量揭示的残酷真相是:在生态化反的时代,单一技术点的绝对高度,终究不敌技术网络的相对密度。


小米与格力的差距,本质是“用户导向的生态经济”与“产品导向的规模经济”的差距。格力并非没有机会,其工业基础、供应链能力仍是小米难以企及的护城河,小米也非高枕无忧,专利诉讼、品控风险随时可能爆发。


但无论如何,历史从不同情落伍者。雷军输掉5年战役,却正在赢得整场战争。毕竟,只有持续造风的企业,才配得上时代的加冕。


来源:司凡星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