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芝麻官》牛得草:4岁丧父流浪乞讨,与演员妻子患难与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7 19:48 2

摘要:牛得草是家喻户晓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是豫剧丑角“牛派”艺术的创始人,主演的《卷席筒》《七品芝麻官》《三不愿意》《拾女婿》《张古董借妻》等豫剧作品,堪称经典。

牛得草是家喻户晓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是豫剧丑角“牛派”艺术的创始人,主演的《卷席筒》《七品芝麻官》《三不愿意》《拾女婿》《张古董借妻》等豫剧作品,堪称经典。

牛得草的唱腔诙谐幽默,表演夸张滑稽,饰演的“官丑”尤称一绝。

1979年,牛得草主演的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公映后蜚声海内外,其中的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脍炙人口。

身为豫剧大家,牛得草对自己要求尤为严苛,他表演失误主动受罚,这是怎么回事?

牛得草的妻子谢爱琴,儿子小牛得草也是豫剧名家,特殊年代里牛得草遭受迫害,妻子不离不弃,与他风雨同舟……

牛得草原名牛俊国、牛玉林,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洧(wěi)川镇东门里,父母都是农民。

牛得草上面有3个哥哥1个姐姐,父亲牛长发长年给地主做长工、打短工。由于家里孩子多,一家人经常挨饿。

牛得草出生时地主上门逼债,父亲远走他乡扛活还债,过年都没有回家。母亲带着6个孩子,除夕之夜在家喝稀粥,由于营养不良,牛得草瘦成了皮包骨。

1934年,牛得草的家乡发大水,家里的3间茅草屋被冲垮了,幸亏母亲抱着牛得草及时逃了出来,才没有被洪水卷走。

1937年,牛得草刚4岁,父亲突发疾病离世。随后他的3个哥哥都被抓壮丁了,姐姐为了活下去,小小年纪就嫁到了外地,好端端的家四分五裂,骨肉分离。

从此,牛得草跟着母亲去逃荒要饭。在开封城郊,牛得草的母亲给一个大户人家当佣人。主人每餐给牛母一碗饭,她分一半给牛得草吃,母子俩艰难地活了下来。

1939年,牛得草进入洧川县孤儿院读书,这里包吃包住,还有老师教文化课,他感觉自己进了天堂。

然而因时局动荡,1943年孤儿院解散了,牛得草再次跟着母亲去流浪乞讨。

那时很多贫困人家的孩子去戏班学唱豫剧,牛得草不忍加重母亲的负担,提出去学戏。

在旧社会,唱戏的社会地位最低下,但牛母为了给儿子找一条活路,忍痛将他送到一个草台戏班。

戏班里有个专演丑角的演员叫李小需,他演的丑角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是“面丑心不丑”的正面角色。

牛得草从小流浪,饱受欺凌,主动提出跟李小需学丑角,在戏里为民做主。

牛得草(前三)剧照

戏班里很多孩子不爱学丑角,只有那些长得丑或嗓子不好的被迫学丑角。而牛得草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是唱小生的材料。他主动要求学丑角,让李小需格外激动,他将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了牛得草。

牛得草跟着李小需学了两年丑角,因为连年战乱,戏班子办不下去了。快70岁的李小需因饥饿和贫穷病倒了,走投无路之际,老板只得将戏班解散了,大家各奔东西。

由于无钱医治,李小需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临终前,他老泪纵横地对牛得草说:师父拜托你一件事,《唐知县审诰命》是咱丑行的看家戏,我能力有限,没能将这个戏接下来,被老生行夺走了,你长大后要将这个戏夺回来。

牛得草含泪承诺:我一定给丑行争气,将《唐知县审诰命》夺回来。两天后李小需离世,牛得草与几个师兄弟凑钱,含泪将师父掩埋了。

02

为了活下去,牛得草又进了开封大舞台剧场演出。这时牛得草已能够登台唱戏了,在《辕门斩子》《柜中缘》等传统豫剧中扮演丑角,他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能让母亲有半口饭吃。

1948年3月,开封和平剧社来了一名名丑,名叫高兴旺。他此前也跟李小需学过戏,是牛得草的师兄,牛得草登门向他求教,高兴旺毫无保留。

高兴旺(1917年-1983年)

那时高兴旺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却一贫如洗,连一双戏靴都买不起,脚上的戏靴破烂不堪了,还穿着演出。

牛得草省吃俭用,从旧货市场上买了一双旧靴子,供自己和高兴旺轮流穿。

牛得草演出完后,就赶紧将靴子送到和平剧院,让高兴旺穿着演出。师兄弟共用一双靴子,折射出两人深厚的情谊。

1949年开封解放后,牛得草在一位清末秀才李春芳的帮助下,将艺名改为“牛得草”。此时,牛得草已进入和平剧社挂牌演出。

他这个艺名写在豫剧《大卖艺》海报上,观众都觉得很新鲜,纷纷买票进场看。

牛得草自己出钱买票,请朋友和李春芳来看,他将最好的位置留给了李春芳。

牛得草虚心好学,先后向常香玉、马金凤、李宪彬等豫剧名家请教,全方位提升自己。

豫剧名家马金凤(1922年11月—2022年5月29日)与梅兰芳合影

有了一定知名度后,牛得草一直没有忘记师父李小需临终前的嘱托,一心想将《唐知县审诰命》这出戏抢回来。

可当时这出戏几乎失传,很少有人演,牛得草对唱腔、剧情不了解,很是苦恼。

1952年10月,牛得草听说洛阳有位老艺人在搭班演出《唐知县审诰命》,便连夜坐火车从开封赶往洛阳。

这位老艺人搭班在洛阳大舞台演出,牛得草到达洛阳时演出已经结束了。牛得草来到后台,提出跟他学戏,老艺人不愿意,也不愿意再见面了。

牛得草便滞留在洛阳,跟剧院烧茶炉的老人套近乎,在他的引荐下,牛得草再次见到了那位老艺人。

牛得草讲述了自己从几百里外来学戏的原因,并哽咽讲述师父的遗愿。这位老艺人被感动了,便将《唐知县审诰命》的故事梗概讲了一遍。

以后一连几天,牛得草去剧院看老艺人演出,并把主要情节和唱腔记录下来了。

离开洛阳时,牛得草说:我想把《唐知县审诰命》这出戏整理出来,改成丑角戏。老艺人同意了。

回到开封后,牛得草一边演出,一边着手整理《唐知县审诰命》。他只在孤儿院上过4年学,文化水平有限。

牛得草借助字典,将《唐知县审诰命》的框架拿出来了。

1953年元旦,牛得草带着《唐知县审诰命》的初稿,到处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谁提出意见,牛得草只要觉得有道理,他就采纳。

牛得草先后三易其稿,《唐知县审诰命》的剧本才确定下来。随后,他对主要角色进行服装、动作、唱腔等方面的设计。

03

1953年4月8日,牛得草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在开封公演,一炮而红。终于完成了师父的遗愿,牛得草热泪盈眶。

观众喜欢舞台上的黑脸包公,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执法如山的丑角唐成,戏院场场爆满。

在开封市演了半个月后,牛得草又随团去乡下、外地演唱,所到之处广受欢迎。

早在1952年,牛得草就结婚了,妻子是团里的女演员谢爱琴。她也是河南开封人,比牛得草小1岁,年轻时跟着豫剧“桑派”创始人桑振君学唱旦角。

(牛得草剧照)

牛得草在家创作《唐知县审诰命》时,妻子给他煮饺子做宵夜,并与他一起探讨角色。

1952年10月,相关部门治理黄河,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了黄河工人文工团。1954年3月,牛得草与妻子等一批豫剧演员都被吸纳进去。

1955年,牛得草夫妇在开封生下了儿子牛亚非。夫妻俩都是职业演员,经常去外地演出,孩子由两边母亲轮流照顾。

1956年,黄河工人文工团在郑州演出《唐知县审诰命》,牛得草饰演“唐成”。该剧从河南演到山东、陕西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剧组边演边改,牛得草塑造的唐成越发丰满立体。

1957年1月,黄河工人文工团改名为黄河豫剧团。这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鹤壁市兴建起来了,牛得草随剧团来鹤壁演出,受到广泛欢迎。

1958年2月,黄河豫剧团正式落户鹤壁市,改名为鹤壁市豫剧团。牛得草和妻子是团里的骨干演员,一家人在鹤壁市定居。

牛得草除了擅长演《唐知县审诰命》,他的拿手戏还有《卷席筒》《拾女婿》《做文章》等。

1959年10月1日,牛得草随鹤壁市豫剧团进京演出,庆祝建国10周年。

牛得草演出了《唐知县审诰命》《卷席筒》两部大戏,引起轰动,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京剧演员萧长华以扮演京剧丑角著称,在赵枫等人的介绍下,牛得草拜萧长华为师。在萧长华的指点下,牛得草将京剧丑角的表演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

经萧长华引荐,牛得草认识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导演谢添。谢添向北影厂打报告,准备将《唐知县审诰命》拍成豫剧电影。

厂领导研究后同意了,将《唐知县审诰命》列入1964年第4季度的拍摄计划。

谢添才华横溢,也很热心,对《唐知县审诰命》的豫剧剧本提出了修改意见,牛得草又做了较大的改动。

谢添欣赏牛得草的表演风格,说外国有个喜剧演员叫卓别林,称牛得草是“中国的卓别林”。

然而拍电影千头万绪,因种种原因,该片开机日期一拖再拖。

1966年5月特殊年代来临,豫剧《唐知县审诰命》受到批判,团里和外面的造反派给牛得草扣了9顶帽子,主要有“犯上作乱”“以小放大”等。

牛得草先是被批斗,关进牛棚,后来被送进监狱。命运的巨大反差,让牛得草的情绪低落到极点,他两次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然而想到妻子和儿女(牛得草夫妇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想到《唐知县审诰命》还没有拍成电影,牛得草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死。

谢爱琴受丈夫的牵连,也在单位遭批斗。造反派逼谢爱琴与牛得草离婚,她不与对方正面起冲突,绵里藏针:我们都有几个孩子了,要是我离了婚,哪个男人会娶我?

牛得草在监狱里被关了两年后放出来了,他不甘心,觉得自己没有罪,便打扮成种地的农民,背着一个旧袋子去北京告状。

谁知他一返回鹤壁,又被造反派关进了牛棚。牛得草从牛棚出来后,又去北京告状,结果又被关进牛棚。

为此牛得草没少挨打,多次被打得鼻青脸肿。直到牛得草承诺不再去北京告状了,他才从牛棚里被放出来,在团里拉大幕。

1974年6月,由于营养不良,加上心情郁闷,牛得草在团里给样板戏拉大幕时,突然晕倒在舞台上。同事将他送往医院,牛得草因脑溢血,右半边身子失去了知觉。

想到自己以后不能登台演出了,牛得草经常在病床上流泪。1975年4月,时局有所好转,鹤壁市豫剧团同意牛得草去郑州治病,他住进了黄河医院,妻子谢爱琴在医院照顾他。

牛得草的右手失能,连筷子都拿不稳,然而他却放不下《唐知县审诰命》拍电影的事,开始躲在被窝里用左手修改剧本。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经典台词,就是牛得草在病床上加进剧本里的。

黄河医院的多位医生看过牛得草表演的豫剧,不仅没有歧视他,反而尽心尽力为他治疗。

为了让牛得草尽快好转,在黄河医院医生的建议下,牛得草转到河南省中医院进行治疗。半年后,牛得草的身体基本康复,回到鹤壁。

身边人都称牛得草创造了生命奇迹,牛得草却归功于妻子:要不是她支撑我,我不可能站起来了。

的确,牛得草一些同行遭受迫害后,不少配偶提出了离婚,这对另一半是巨大的打击,为此有的自杀离世,有的身体每况愈下。谢爱琴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是牛得草闯过特殊年代,战胜偏瘫的最大动力。

1976年特殊年代结束,谢添来到河南鹤壁,准备将《唐知县审诰命》拍成电影。

(牛得草与谢添)

特殊年代里,谢添也遭受迫害,九死一生。如今两位老友相见,见对方都活着,忍不住拥抱落泪。

根据新形式的需要,《唐知县审诰命》的剧本又要重新修改。鹤壁相关部门相当重视,专门组织人员对《唐知县审诰命》的剧本进行修改。

经过反复打磨,直到1979年春天,剧本才通过北影厂和相关部门的审查,同意开拍。

《唐知县审诰命》的主要演员由鹤壁市豫剧团、河南省豫剧二团的演员构成,谢添担任导演,牛得草饰演男一号“唐成”。

05

1979年7月,该片开拍,名字改为《七品芝麻官》。

1980年3月,《七品芝麻官》在全国公映,引发全民观影。

1981年,《七品芝麻官》荣获第4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牛得草因演活了“唐成”,红遍全国。

该片被引进到苏格兰、法国等多个国家公映,同样受到广泛欢迎。

电影《七品芝麻官》的轰动,又带动了豫剧《七品芝麻官》的红火。身为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的牛得草,带领鹤壁市豫剧团赴河北、山东、山西、新疆、湖北等地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此,鹤壁市人民政府特意奖励给牛得草一套住房。因为牛得草,鹤壁市豫剧团在全国也有了知名度。

1984年,襄樊市文化局邀请牛得草担任襄樊市实验豫剧团团长,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就这样,牛得草与妻子来到了襄樊生活。牛得草立下军令状:两年内,让襄樊市实验豫剧团达到省级剧团的水平,自创剧目,冲出湖北省。

1985年,牛得草创排了第二部《七品芝麻官》。为让青年人喜欢豫剧,牛得草将少林武功与豫剧艺术中的武打结合在一起,让人耳目一新。

该剧在湖北演出时场场爆满,深受戏迷欢迎。

随后,牛得草又带团赴上海等地演出,同样好评如潮。紧接着第二部《七品芝麻官》还被拍成了4集电视剧,湖北电视台先播出,1986年中央电视台又播了两次。

在襄樊市实验豫剧团,牛得草既是团长又是主演,他对自己和演员要求非常严格。

一次,他带团在河南南阳演出《七品芝麻官》,牛得草在戏中情绪激动,不小心将头上的乌纱帽震落到地上。尽管观众没有喝倒彩,但牛得草觉得这是自己重大的失误,不能原谅。

第二天上午,他组织演员们开会,牛得草诚恳地做了检讨,并当场宣布:我的4毛钱演出补助被扣除,还罚款10倍。

大家觉得他是团长,又是主演,偶尔一次失误可以原谅,这样的处罚太过分了。

牛得草并不这样认为:要是每个演员都失误一次,这戏还怎么演?随后,他将事先准备好的4元钱交了罚款。

1986年4月,牛得草的合约到期了,两年内他实现了自己的所有承诺。襄樊市相关部门挽留他继续当团长,但牛得草身体不允许,回到了鹤壁市。

上世纪90年代,牛得草退休后与妻子回到老家开封定居。

此后牛得草还接少量演出,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豫剧后备人才。牛得草的弟子众多,主要有金不换、张仙草等名家。牛得草的儿子牛亚非也是豫剧名家,艺名小牛得草,担任过鹤壁市豫剧团名誉团长。

退休不久,牛得草被查出了肺癌,在医院接受治疗。牛得草很坚强,一直与癌魔进行抗争,在病床上,他还在为弟子说戏。

1998年5月30日,牛得草不幸因肺癌在郑州逝世,享年65岁。

牛得草虽然已离开我们27年了,但他的影响还在,戏迷没有忘记他。如今的鹤壁市修建了七品芝麻官文化主题公园、芝麻官大舞台、芝麻官小巷,一看到这些文化符号,大家就会想起一代豫剧大师牛得草。

来源:细品名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