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七点多,煎茶卫生院中医科走廊已人头攒动,队伍蜿蜒至尽头。诊疗室里,付厚林医生正专注工作。面前患者络绎不绝,他始终耐心询问病情,仔细查看检查报告,随后用通俗语言解释病因,给出治疗方案,那份认真与耐心,让患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与温暖。
四川天府新区
积极响应国家鼓励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
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育
全面传承中医经典
本次系列专访报道
将带你走进天府新区名中医的故事
共话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清晨七点多,煎茶卫生院中医科走廊已人头攒动,队伍蜿蜒至尽头。诊疗室里,付厚林医生正专注工作。面前患者络绎不绝,他始终耐心询问病情,仔细查看检查报告,随后用通俗语言解释病因,给出治疗方案,那份认真与耐心,让患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与温暖。
持之以恒,坚守初心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这是付厚林从业二十余年始终坚持的人生信条,也是行动实践的指导方针。
对于付厚林来说,除了外出学习,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总说:“我愿随时待命,为患者排忧解难,看到他们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同时,我也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关怀。”无论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他始终坚定地站在门诊的第一线,从未退缩。
这份不畏艰难、始终如一的坚守,不仅是对患者深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他对医学事业无限热爱的生动诠释。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付厚林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患者的希望之路,也激励着同行们砥砺前行。这份坚守精神,已然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闪耀的勋章,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与尊敬。
辨证施治,药到病除
在付厚林眼里,中医疗效才是“硬道理”。在他看来,只有问好症、看好病,才是对患者最实实在在的关心和负责。
患者李大姐,40岁,因多年前头部受过伤,总是感觉阵阵头痛,病情一直反复,辗转多家医院,也未见改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煎茶卫生院中医科。
接诊后,付医生运用小圆针技术,以调神为要,行气调经止痛,经过四次治疗,李大姐觉得症状缓解了许多,这让李大姐直接“垂直入坑”,成为了付医生的“忠实粉丝”。亲身感受了付医生的医术后,李大姐毅然将自己常年受三叉神经痛和头痛折磨的父亲、妹妹带来中医科接受治疗。患者的这份信任和托付,无疑是对他医术的最高肯定。
患者小汪,22岁,是一名带货主播。由于工作原因长期低头久坐,导致两年前出现颈背部疼痛的症状。尽管休息或按摩后疼痛症状稍有缓解,但始终未能根治,多方求医也未见明显疗效。经亲友介绍,小汪来到煎茶卫生院中医科就诊。
接诊后,付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仔细检查小汪的身体状况。他发现,小汪除了颈背部疼痛外,前胸也出现明显压痛。这一症状甚至连小汪自己都未曾察觉,他感到十分疑惑“为何前胸也会出现压痛呢?”,付医生解释道:“这与你长期久坐、低头工作有很大关系,是典型的‘上交叉综合征’的表现。”
针对小汪的具体病症,结合其身体情况,付医生对症下药,精准施治,采用新圆针技术进行治疗。经过精心治疗,小汪的疼痛感明显消失,整个人感到一身轻松。几日后,小汪委托家人给付医生送上锦旗表达感谢。
坚持学习,深耕自我
“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学习与实践。只有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才能让专业技术不断精进,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付医生深知这一点,始终将学习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石。他深耕自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为手段,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创新之路,力求实现更好的诊疗效果。
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付医生还积极带动科室的同事们共同成长。他鼓励科室其他医生积极外出学习,精进小针刀、脑针、小圆针、浮针等多项技术,不断拓宽就诊范围,为更多患者提供更精准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随着精准医疗与个性化诊疗的兴起,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为疾病治疗开辟了新思路。近年来,中医服务患者数量攀升,服务范围拓展,从传统中老年群体,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投身其中,爱上中医。
付医生扎根基层,凭借精湛技术与不懈耕耘,收获众多“忠实粉丝”。中医药服务推广与付医生的专业魅力,吸引患者纷至沓来,煎茶卫生院中医科门诊服务人次逐年上升,这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医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生动写照,彰显了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与强大生命力。
编辑:何可欣
责编:李晓怡
审核:杨子涵
来源:菲菲洛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