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奶,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白色液体,如同空气与水,已深深融入全球数十亿人的日常餐食,然而,当我们习惯了它的便捷与普遍,或许也容易忽略这滴乳汁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印记与文明信息。
导读:一滴牛奶,串联千年文明;一部纪录片,展现食物背后的历史与智慧。
文|黎河
牛奶,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白色液体,如同空气与水,已深深融入全球数十亿人的日常餐食,然而,当我们习惯了它的便捷与普遍,或许也容易忽略这滴乳汁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印记与文明信息。
如何于平常事物中发掘深度,于日常饮食中展现广阔视野?由腾讯视频和特仑苏联合出品,稻来传媒制作的《牛奶是部文明史》,以其独特的立意和视角,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探索。随着播出过半,这部纪录片示范了如何将一种基础食材作为切入点,折射出人类文明演进的多元面向,用日常的温度去呈现一部内容丰富的“文明史”,为美食类纪录片的表达带来了新的思考。
重塑认知:
从日常饮品到文明坐标
牛奶仅仅是一种“营养品”或“美味”吗?《牛奶是部文明史》并未过多沉溺于各地奶制品的猎奇式展现或制作工艺的流程化科普,而是借用“牛奶”这扇普遍存在的“窗户”,引导观众的目光穿越时空,深入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活,去观察牛奶是如何以多样的姿态,融入人类的社会结构、文化信仰、生存策略乃至情感世界,成为解读文明多样性的一个注脚。
片头伊始,《最初的甘甜》就将我们带回人类的出发地——非洲。大约一万年前,广袤的稀树草原上,人类开始驯养牛并主动获取牛奶,纪录片以这个重要的历史瞬间为切口,通过马赛人的故事,从源头探讨了牛奶之于人类生存与早期社会形态的基础性作用。
更重要的是,该片着力于在纷繁多样的文化现象之下,探寻那些“不同里面相通的东西”——即人类面对生存、繁衍、社群构建等共同命题时,与牛奶之间形成的具体联系。它不仅呈现“是什么”,也尝试探讨“为什么”和“意味着什么”。
最新一集《苍茫天地间》中,米南加保族这个现存的母系氏族社会,生活在赤道附近、终年湿热的环境中。当地人用竹筒自然发酵制作达迪亚酸奶,竹筒内壁的“竹醌”成分有助于抑制杂菌,而热带环境中丰富的微生物则促成了自然发酵。这种方法解决了湿热气候下牛奶保存的难题,也创造出独特的在地风味。当达迪亚酸奶与当地辛辣为主的饮食(如搭配米饭、红葱头、辣椒)相结合时,形成了营养和风味上的平衡。
牛奶为什么是部文明史?当它关联着食物保存的智慧、母系社会的交往习俗以及地方饮食文化的独特性等时,答案不言而喻。
《牛奶是部文明史》以一系列跨地域的案例,描绘了一幅多元的牛奶文化图景。在海拔4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牧民在婚礼等重要场合,牛奶及其制作的烤面点是珍贵的礼物;在云南大理,用酸木瓜水作为引子,利用酸与酶改变牛奶蛋白结构,将其拉伸、晾晒成形似纸扇的乳扇,也是节庆、新生儿诞生等场合的重要礼品;而在南亚次大陆的巴基斯坦,牛奶深度融入城市生活,从清晨的基础款奶茶到午后风味更浓郁的土陶罐奶茶,其种类甚至能成为时间的象征……
事实上,从米南加保族的社交珍品到塔吉克人的神圣象征,从大理白族的文化名片到巴基斯坦人的城市脉动等,《牛奶是部文明史》呈现了牛奶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让我们看到,对牛奶的利用方式,反映了不同族群的生存环境、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智慧,共同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与饮食相关的文明侧写。
观照当下:
时代变奏中探寻生存智慧
《牛奶是部文明史》不仅回溯历史,也关注当下,探讨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人与牛奶、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演变,并引发关于生存智慧与未来选择的思考。
如何通过更具体的故事讲好牛奶在人类适应环境、寻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牛奶是部文明史》将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们,记录了他们在不同条件下,如何依靠牛奶获取能量,并发展出相应的生存策略。青藏高原的牧民伊西拉姆一家,为我们展示了高原环境下的生活图景:牧草吸收阳光,牛群食用牧草,人类从牛奶中获取营养。纪录片将此描述为“从太阳的能量转化为身体所需的滋养”的“奇妙循环”。而在火山与冰川交替塑造的冰岛,维京人的后裔艾纳一家,在中部荒原经营家庭农场,展现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脂肪做黄油,脱脂奶做斯基尔,沥出的酸乳清则用于制作羊血布丁(利用其酸度防腐)或与邻居分享。
与冰岛和青藏高原的传统经验形成参照的,是纪录片对现代科技介入牛奶生产的描绘,曾是沙漠的乌兰布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变成了特仑苏生态牧场,通过种植固氮植物改良土壤、利用水源灌溉等方式,逐步建成了有机循环生态系统。透过这些并存的现实图景,《牛奶是部文明史》让我们看到,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迭代,人类始终在探索如何与提供乳汁的动物、以及它们所依赖的土地更好地共处。从乌兰布和的生态工程到冰岛的资源智慧,这些不同的路径共同描绘了牛奶如何在人类的努力下,跨越不同的自然挑战,深深植根于各地的生活与文明之中,持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能够看到,《牛奶是部文明史》的特色恰恰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呈现这些同时存在于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不同路径的生存实践与发展模式,激发我们去思考其中的张力、悖论与可能性。这种深刻的现实关切与思辨色彩,正是这部纪录片“观照当下”力量之所在。
破圈联动:
内容共创与价值延伸
在内容层面之外,《牛奶是部文明史》在传播与商业模式上的尝试也值得关注。其与特仑苏的“联合出品”模式,为纪录片IP的商业化提供了一个可供探讨的样本。
这与传统的冠名赞助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共创”。据了解,品牌方在项目早期即参与进来,以类似“顾问”的角色,将其行业见解与稻来传媒的内容创作能力相结合,共同围绕“牛奶”这一主题进行策划。这种合作方式,使得商业信息(如乌兰布和牧场的案例)能够相对自然地融入叙事,服务于内容表达。这体现了双方在价值观层面的某种契合,即希望从文化角度重新审视牛奶,提升其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
此外,《牛奶是部文明史》的价值探索也延伸到了内容之外。例如,配合纪录片主题推出联名产品,尝试将片中的文化理念与消费品相结合。再加上与高端餐饮品牌联动、举办线下品鉴活动等设想,都指向了一种更注重IP运营的思路。虽然商业本身不是纪录片的核心目标,但这种以内容为基础、以价值契合为前提、以多元互动为手段的模式,为纪录片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媒体环境、实现更广泛的价值传播,提供了一种参考方向。
总的来说,《牛奶是部文明史》以其广阔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尝试将“牛奶”这一日常事物,作为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切入点。它跨越地理与历史,描绘了牛奶在全球文化中的多样角色,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观众在熟悉的食物中,发现生存的智慧、文化的差异、技术的演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互动,引发了共鸣与思考。当我们再次接触到牛奶时,或许会因为这部纪录片而多一份审视:这杯中之物,关联着久远的历史,连接着广阔的世界,也映照着我们自身与这个星球相处的方式。
来源:影视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