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3月15日至27日,短短13天,镇江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13万人次,单日观展人次首次突破2万大关;文创销售额累计超过115万元;获各级政务信息平台、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也激发了广大观众自发创作的热情,网络相关话题热度攀升。
全网
都
在
晒
家门口看大展
“数见苏韵”究竟有多惊艳?
友友们!
最近镇江人的朋友圈被什么刷屏了?
是镇博门口排长队的“奇观”
还是央视新闻里惊鸿一瞥的文物特写?
从3月15日至27日,短短13天,镇江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13万人次,单日观展人次首次突破2万大关;文创销售额累计超过115万元;获各级政务信息平台、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也激发了广大观众自发创作的热情,网络相关话题热度攀升。
3月19日、22日,朝闻天下、新闻联播等央视栏目聚焦“数见苏韵”镇江站。
国家文物局公众号/视频号,水韵江苏公众号/视频号、学习强国、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政务信息平台和媒体关注本次展览。
镇江发布、镇江市广播电视台、镇江日报社、金山网等多家镇江本地的政务信息平台、媒体也对此次展览的情况做了持续报道和深入解读。
当然还少不了各位大V、博主、媒体人自发创作的热情。
这场让全网沸腾的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
究竟藏了多少破圈密码?
这场“文博热”的背后,折射出文化供给侧改革正与大众需求碰撞出新的火花,是一场流量与能量的“双向奔赴”。
机制创新: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突破传统博物馆服务边界,将头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数字展览与文创艺术“打包”下沉至基层,真正实现了“让文化走出高墙,让历史走进生活”。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在当下
展览依托前沿科技,打破文物静态展示局限,裸眼3D、AI智能导览、VR/AR沉浸式体验,不仅精准捕捉观众眼球,更以趣味化表达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
文物加持:奏响文化共鸣乐章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领衔多件珍贵文物联袂展出,更有镇博的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酒令筹筒惊艳登场,从“小粉炉”到“盛唐气象”,观众们开启一场与文物跨时空的对话。
文创焕新:升级消费路径
南博“小粉炉”与镇博“小粉瓶”组成的“粉粉CP”冰箱贴令观众“疯狂心动”,“断货王”实锤!更有“论语玉烛”雪糕“出片率MAX”,立刻解锁“舌尖上的文物”,“情绪价值”拉满。
社教启智:赋能多元成长
展览期间,博物馆变身奇妙课堂!“古代照明‘黑’科技 ”、“舟与船的故事”、“走进《姑苏繁华图》”等花样社教活动火热上线,带着孩子们边玩边学,穿越千年故事会~。
服务升级:为文化传承加温
展出期间,镇博采用了“全周开放+延时服务”模式,施行动态分流机制,更在排队等候期间推出“盛唐文化秀场”,现场与游客模拟起唐代的行酒游戏,参观体验UP。
3月27日,“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巡展镇江站的展览告一段落。但谢幕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让我们感受到公众对文化的深层共鸣与参与诉求。当“博物馆+”的想象力不断被技术赋能,当文化消费升级为精神成长的必修课,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博物馆融入大众生活的多元路径,让博物馆成为城市更新的文化引擎,书写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剧 透
接下来,原创大展“坐看云起时——纪念严惠宇诞辰130周年特展”、中国国画大师“戴敦邦艺术特展”(暂定名)等也将陆续和大家见面。此外,“岭南两千年衷心地——南越王公署遗址考古成果展”“尘世幸福 ——明清文物里的泰州城特展”“淮上风物留翰墨——淮安馆藏明清书画展”等精彩临展也会“入驻”镇博,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