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家电已经在Next Level了。但回望家电技术和其背后品牌的历史进程,能够看见沉疴顽疾中的破茧重生和市场激流中的突出重围。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家电已经在Next Level了。但回望家电技术和其背后品牌的历史进程,能够看见沉疴顽疾中的破茧重生和市场激流中的突出重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国家率先开始了家电技术的探索与创新。这一时期,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家庭用电逐渐普及,洗衣机、冰箱等家电品种不断增加,产量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20世纪中后期,伴随日韩的经济发展鼎盛,家电技术在日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日本和韩国在家电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家电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更改、企业经营方向调整等变化,全球家电产业发展经历了几次拐点:
欧美企业逐渐收缩和重新调整架构,通过业务整合维持局部优势,西门子、飞利浦出清家电业务,老牌家电巨头惠而浦近年来一直处于“瘦身转型”的过程中。
日韩企业则是跳过发展国内制造业,致使产业空心化,品牌竞争力被削弱,走向“暮气沉沉”的下行周期。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传承者”的中国家电产业的崛起。产能方面,2023年,中国三大白电(空调、冰箱、洗衣机)产能近6亿台,占全球份额65.5%,厨电和小家电的产能也占了全球一半以上。
出口方面,截至2024年9月,中国家用电器出口量为同比增长21.8%,出口额同比增长15.5%,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势。
从起初的引进、仿制阶段,过渡至引领全球家电行业潮流的新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和出口基地,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再到出口全球的跃升。
家电产业受技术、市场乃至国际贸易等因素影响,全球家电产业的起源与变迁,也伴随着经济浪潮的不断演变。
在笔者看来,欧美、日韩家电企业的后退,有技术路线的失误,也有在全球化过程中显现的机制僵化问题,中国家电企业之所以能蜕变成为“先行者”,“可持续能力”是能否成功穿越周期的核心。
产业转型:借船出海→造船出海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增长动力,随着自主科技能力的提升和相关企业出海战略的不断调整,制造业已经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90年代,大批中国家电企业就在布局出海发展,但这个阶段的大部分家电企业都在做代工贴牌,处于“借船”出海的阶段。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外贸出口迎来黄金时代,中国家电开始以自主品牌出海,彼时的出海方式主要是打高性价比,同时结合海外建厂和并购,一步步“造船”扩张市场。
兼并收购:加速国际化转型
前面提到,出于渠道和品牌认知度的缺失,兼并收购是中国家电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
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家电巨头已成功完成了不少“海外并购大单”:美的收购日本东芝的白电业务、瑞典伊莱克斯的吸尘器品牌等,补全了大家电和小家电的品类矩阵;海尔收购三洋白电业务、美国开利商用制冷业务等,为旗下各品类产线整合技术资源;海信收购了欧洲企业ASKO、Gorenje,进一步充实了海信家电的高端品牌阵容,三电控股助力海信家电开启了第二增长曲线。同时,海信家电控股子公司海信日立在家用中央空调领域不断进取,奥维云网相关数据显示,日立居家用中央空调市场市占率第一。
对中国家电企业而言,一方面,兼收并购能帮助中国企业获取先进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其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更广泛的渠道和资源。
技术创新:传承者的逆袭
有意思的是,在家电技术上,初期的我们是发达国家的“学生”,但在近10年里,中国家电企业已经完成了从追赶到超越的逆袭。
笔者认为,逆袭有两大主要原因。
一是每个国家的气候及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不同,很多企业走出本国后,容易在异国“水土不服”。中国企业则会先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先深入调研当地用户的需求,再确定研发技术的方向。
二是中国家电企业抓准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进行了产品的套系化和智能场景变革,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公认最难开拓的欧洲市场,海信家电发挥全品类优势,以冰箱带动洗衣机、洗碗机等品类的套系化,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4%。
品牌营销:在世界赛场上唱主角
加强品牌营销提升国际影响力,是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进阶玩法。近年来,与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合作,增加品牌曝光度,加速全球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成为中国企业的拓展全球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较典型的就是海信与欧洲杯、世界杯的数次联手。
欧洲杯的官方赞助伙伴是严格限定品类数量的,即家电品类只能有一家企业出现在赛场的宣传位上。2016年欧洲杯举办的前一年,夏普退出了家电品类的赞助合作,欧足联看中了海信在体育赛事上的营销经验,主动向海信发出邀约,这也是中国品牌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杯的赛场上。
借力体育营销,海信家电2024 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147.8 亿元,同比增长 36.91%,在海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实现了市场销量的增长。
ESG建设:用长期主义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近年来,ESG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体系。这要求企业除了专注业务本身的利益,还要把目光放到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维度中综合考量,全面拓展企业的可持续价值。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谈ESG时表示,如果每年能够创造1%的成就,哪怕是经济衰退,也会被长期复合的增长抵消,长远眼光让人变得更加地积极,长期主义者可以抵抗更多的风险。
目前,国内头部家电企业都已经把ESG理念贯穿到经营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更深层次的企业管理变革,筑强可持续能力,以应对未来不可知的“黑天鹅”事件。
ESG体系的搭建过程虽然耗时费力,但以长期主义的眼光来看,企业的可持续未来会愈加清晰。例如,海信家电布局全球五大区,在当地进行研发、制造、销售,通过扩大就业、贡献税收提升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发挥海外布局与供应链协同优势,严格筛选、管理供应商,淘汰不符合长期价值的合作商,自上到下,由内而外,共同答好可持续发展这道”必答题“。
碳中和:做绿色低碳生态的参与者
挑战与机会一直并存,当企业一直在发展可持续能力,市场就会主动”抛“来机会。今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加力,截至11月8日,已有2025.7万名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带动销售1377.9亿元。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表示,在本轮以旧换新中,一级能效的中高端产品成为主要受益品类。
这也说明,从供给端和消费端,从政策导向到消费需求,高能耗产品被优质的绿色节能产品替代,家电产品的消费结构已经出现新的变化。
遵循ESG框架里的环境价值,低能耗的绿色产品只是提供一个“结果”,产生“结果”的过程中,能源低碳化、绿色智造、供应链减碳等串联起来交付“结果”的每一个步骤,才是真正符合ESG理念的可持续价值。
长期来看,低碳发展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初期要付出的高成本和低溢价,也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这个定力不是顺风顺水的惯性,而是面对挑战时,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坚信发展方向、坚守长期主义。前不久,海信家电发布了《2024碳中和白皮书》,提出不晚于205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比国家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要提前10年。白皮书里围绕低碳管理、低碳产品和低碳产业链等方面,详细阐述企业在低碳转型方面的落地实践。
白皮书是企业绿色转型的“自述”,也是推动整个家电行业低碳制造体系完善的参照,笔者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近阶段的挑战
1关于出口国关税政策:
坦白讲,贸易战一直在进行,关税是手段,各国政府可能随时采取更激进的贸易政策调整关税,导致跨国企业进口成本的增加,不能在价格上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公平竞争,影响其市场份额,利润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
2必须实现的高质量出海
在国内,中国家电企业逐步完成了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要实现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势必要向上开发高端市场,否则将来就要陷入国际价格战中,没有了立足之地。
然而,从高性价比向高端价值的转化并不容易,需要在后续加大投入和建设,实现产、销、研的紧密协同,做好技术前沿预判,加强自身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出海。
中国品牌的积极应对:
1制造可持续:
前车之鉴,日本家电企业走向没落在于“不可持续”,布局海外生产造成了国内产业空心化、逐渐丧失自主生产能力。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制造的可持续能力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可能迎来的关税挑战,不少企业选择全栈落子,打造更全面的海外生产格局。
比如,利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议》,在墨西哥打造生产基地,将墨西哥作为向美国输出产品的中转站,避免直接的关税冲突。蒙特雷市就是众多中国企业投资墨西哥的落脚地,美的、TCL、海信等中国品牌家电随处可见,
2技术可持续:
中国家电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算是“卷”得出名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等“鲶鱼效应”切入行业,加快了产品的迭代。
笔者完全不担心我们的家电企业退出“卷”的行列,但家电行业不完全是由技术引领,消费趋势同样要考虑在内,中国家电企业要拥抱不可逆的趋势,打造能适应海外市场本土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让技术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前不久,央行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家电行业是中国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引擎,将继续向品质化、国际化加速转型。家电产业的世界化前景,依然蕴藏着万千气象。
剑指全球,成为“引领者”的中国家电无需再抄前行者们的作业,只需不断地自我刷新,做拥有可持续能力的长期主义者,即可在全球竞争占得一席之地。笔者也衷心期待,每一个长期主义者,都能踏平波动,穿越周期,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来源:时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