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 年初,奉天的冬雪尚未消融,东北大学的校园里却涌动着一股别样的炽热气息。赤绍宗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被白雪覆盖的操场,心中满是对新一年的期许。在东北大学,赤绍宗在助教岗位上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活动。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三百零一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五章
绍宗挥笔救亡剑指寇仇恶行
思成徽因兴学共襄东大荣光
第三百零一回
1926 年初,奉天的冬雪尚未消融,东北大学的校园里却涌动着一股别样的炽热气息。赤绍宗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被白雪覆盖的操场,心中满是对新一年的期许。在东北大学,赤绍宗在助教岗位上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活动。
1926 年,东北大学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人才,计划增设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如国际法、国际经济等。赤绍宗凭借对国际形势的深入了解,主动为这些课程的开设出谋划策。他协助主讲教师收集资料,整理教案,还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国际时事的见解,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赤绍宗发现学生们对实践教学的需求较大,于是他积极推动学校与奉天当地法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模拟法庭活动中,赤绍宗担任指导教师。他精心挑选了一个涉及国际纠纷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国际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辩论。在活动筹备期间,他耐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法律文书,帮助他们熟悉庭审流程。活动当天,学生们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法律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对国际形势的认识,激发了爱国热情。此时,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北伐战争的号角即将吹响,爱国救亡的呼声如汹涌浪潮,席卷华夏大地。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向驻守天津大沽口的国民军发动进攻。国民军为了自卫,封锁了大沽口。
日本帝国主义竟以此为借口,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否则将以武力解决,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大沽口事件 。消息传出,举国愤慨,民众的爱国怒火被彻底点燃,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在华夏大地汹涌而起。
赤绍宗得知大沽口事件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作为一名法学教育工作者,他深刻明白这是对国家主权的严重践踏。在那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东北大学教师宿舍的灯光格外明亮。赤绍宗坐在书桌前,身旁堆满了报纸和资料,他的脸上满是凝重。手中的笔如同锋利的剑,在稿纸上奋力挥舞,一篇名为《国权岂容践踏,同胞奋起抗争》的文章逐渐成型,文中对列强的侵略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用犀利的文字戳穿了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呼吁民众团结一心,捍卫国家主权。
次日清晨,赤绍宗怀揣着稿件,骑着那辆陪伴他许久的自行车,穿梭在奉天寒冷的街道上。他先后拜访了多家报社,希望能让文章尽快见报。在《奉天日报》编辑部,赤绍宗诚恳地对编辑说道:“先生,大沽口事件关乎国家生死存亡,这篇文章旨在唤醒民众,抵御外侮,恳请贵报予以刊登。”编辑接过稿件认真浏览后,被文章中炽热爱国情怀和深刻的见解所打动,决定在报纸头版刊发。
文章一经刊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奉天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学生和爱国人士争相传阅,纷纷响应赤绍宗的呼吁,加入到抗议列强侵略的行列中。
赤绍宗趁热打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们成立爱国演讲团。在筹备过程中,他精心挑选成员,对演讲内容和技巧进行悉心指导,力求每一场演讲都能打动听众。
演讲团首次活动在奉天火车站广场举行。赤绍宗率先登台,寒风中,他身姿挺拔,声音激昂:“同胞们!大沽口的炮声震耳欲聋,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土地,他们的野心永无止境!若我们再不奋起反抗,国家将亡,民族将灭!”
台下听众被他的演讲深深感染,群情激愤,爱国热情被彻底点燃,现场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此后,演讲团深入奉天的大街小巷、工厂学校,开展了多场演讲活动,将爱国的火种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在投身爱国活动的同时,赤绍宗并未忽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课堂上,他将大沽口事件融入法学教学,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分析列强的侵略本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专注于学业,更积极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为国家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大沽口事件激起的爱国热潮持续蔓延,1926 年的华夏大地依旧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赤绍宗也在这片动荡中持续探寻救国之策。
彼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愈发猖獗,不断在东北各地挑起事端,妄图蚕食我国领土。日本不仅在经济上掠夺东北的丰富资源,还在军事上频繁进行挑衅性演习,严重威胁着东北人民的生命安全。赤绍宗对此痛心疾首,他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日本侵略东北的证据,用文字和手绘地图详细记录日军的种种暴行,撰写了一系列揭露日本侵略野心的文章。同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当时,欧洲各国在一战后虽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但列强之间的矛盾依旧暗流涌动,而日本正试图利用这一局势扩大在华势力。赤绍宗将国际形势与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联系起来,撰写分析文章,向民众普及国际局势知识,呼吁大家警惕日本的侵略阴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真相,赤绍宗带着精心准备的稿件,再次奔波于奉天的报社之间。他与《盛京时报》《奉天公报》《东北民报》的编辑们深入沟通,希望他们能刊登自己的文章,唤起民众对日本侵略的警觉。在与《盛京时报》编辑交流时,赤绍宗言辞恳切地说:“日本对东北的侵略日益加剧,我们必须让民众知晓真相,共同抵御外侮。这些稿件详细记录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和国际形势,希望贵报能为国家和民族发声。”
编辑被他的爱国热情所打动,决定陆续刊发这些文章。文章见报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民众开始自发组织抵制日货活动,表达对日本侵略的抗议。
1926 年底,赤绍宗将这一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撰写了一篇年终总结文章。文章详细记录了大沽口事件、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行径、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东北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他将这篇文章投递给三家报社,希望通过文字让民众全面了解这一年的风云变幻,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为国家的救亡图存贡献力量。在文章的结尾,赤绍宗写道:“在这多事之秋,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救国的重任。让我们以笔为剑,以知识为盾,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这一年,东北大学也迎来诸多发展。1926 年冬季,学校正式启用景泰蓝材质的圆形校徽,校徽正面中心以黑白两色绘制太极图形。1925 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后,1926 年学校增设东北大学附属中学,完善了从预科到本科再到附属中学的教育体系。
据1926 年统计,东北大学藏书量达33,164 册,仪器标本13,516 件,机械设备价值86.53 万元,硬件资源居国内高校前列。同年,学校成立校办工厂,规模和实力位居国内高校之首,为工科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推动了东北地区工业技术发展。
1925 年理工科迁入北陵新校区,到1926 年,图书馆、汉卿体育场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赤绍宗所在的文法科仍保留在沈阳南校区奉天法政学堂旧址,形成南北两校区并行的格局。1926 年,东北大学吸引了众多全国优秀学子,文科中文系预科更是迎来不少高材生,学校的学术声誉显著提升。
赤绍宗用行动诠释着文化救国的理念,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答案 。
待续
来源:小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