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戏剧日丨以书为径 解锁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23:56 2

摘要: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国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百花苑。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国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百花苑。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道德理想,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灵魂深处,其影响遍布海内外,中国戏曲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审美的重要媒介。

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戏曲这颗明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团结出版社精心策划,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与中国戏曲紧密相关的精品图书。其中,既有深入剖析中国戏曲在海外发展脉络的研究专著,从国际视角展现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与文化辐射力;也有讲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传奇人生、幕后创作者心血历程的传记类佳作,字里行间尽显他们为戏曲艺术倾付的热忱与执着。

这些图书,不仅是文字的集结,更是一扇窗口,透过它们,无数读者得以窥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岁月长河中的发展变迁,真切感受到一代代戏曲艺术家为推动中国戏曲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今天是3月27日世界戏剧日,让我们翻开这些承载着中国戏曲记忆的书籍,以书为径,解锁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深入了解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

该译丛是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的北外“双一流”重大标志性项目“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文献、翻译与研究”的主要成果。译丛共8册,分别为《14-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姜明宇译)、《中国京剧和梅兰芳》(张西艳译)、《中国戏曲的德语阐释》(葛程迁译)、《中国的易卜生:从易卜生到易卜生主义》(赵冬旭译)、《讲述中国戏剧》(赵韵怡译)、《18、19世纪英语世界的戏曲评论》(廖琳达译)、《中国戏曲在法国的研究》(李吉、李晓霞译)、《英语世界李渔戏曲研究论集》(赵婷译),包含俄、日、德、英、意、法等6个语种。

该译丛展示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教育家、文学家、汉学家等专家学者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戏曲演员、戏曲作家、戏曲作品等做出的研究与解读。他们立足于对中国文化和语言已有的认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探究中国文化的内涵,进而点明和论述了中国戏曲文化从兴起、形成到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形式与特点。

在中国戏曲的五大剧种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与中国武术、中国书法和中国医学并称中国四大国粹。

在京剧世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是中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是中国京剧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2025年,团结出版社重点策划推出非虚构文学作家李伶伶的“四大名旦”系列丛书,丛书包含《梅兰芳:最是那兰花般笑意的温良》《程砚秋:都说萧瑟郁郁,谁解秋风意》《尚小云:豪情干云霄,怎一个侠字了得》《荀慧生:居高声远,岂赖慧光照灵台》四册,其中《梅兰芳:最是那兰花般笑意的温良》已经出版,该书曾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长篇)奖。

《梅兰芳:最是那兰花般笑意的温良》

梅兰芳作为“四大名旦”之首,以雍容华贵的表演和行云流水的唱腔将京剧艺术提升到一个空前高度。作者在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与考证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风细腻客观地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翔实地展现了梅兰芳慷慨拒敌的民族气节、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同时对其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写出了大师风范及其多姿多彩的一生,可谓是梅兰芳生平、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像“四大名旦”这样,在台前幕后为我们奉献了众多戏曲佳作的艺术大师,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成长也成为中国戏曲历史记忆的重要内容。

《桃花落尽孔尚任》

一部《桃花扇》,写尽悲欢离合,写尽家国情仇,而这部传奇剧本的作者孔尚任,也有着他自己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中国戏曲研究家赵景深曾评价孔尚任“他时而讴歌新朝,时而怀念故土,时而攀附新贵,时而与遗民故老神交莫逆。清初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形成了他复杂的变化着的思想立场。”

由作家、学者、鲁迅文学奖评委古风(本名张志强)创作的《桃花落尽孔尚任》,是一部关于清代戏剧大师孔尚任的传记。本书以扎实的资料、原作及传说为依据,生动地叙述了孔尚任从出生到成长,到人生高峰,再到失意落幕的全过程,完整鲜活地再现了一位戏剧大师曲折坎坷的一生。

《不信东风唤不回:我的祖父马连良》

《汉口中西报》曾这样评论马连良的戏剧:“平剧词旨情节,不适合时代需要与艺术原则,而有待于修正者颇多,实一般评剧家所公认,马连良即毅然以革新自任者也。故其所演佳剧,为其自编独创之杰作,不下数十出,无不别开生面,优美高尚,发挥艺术精神,增进戏剧价值,若马连良者,在戏剧界,可谓富于革命性之革新巨擘也。”

马连良从出科到创立马派,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摸索自己的艺术道路,终成正果。马连良的创新,表现在用新人、办新事、置新戏装、建新戏院上,最重要的表现还是在他的新型戏剧上。京剧大师马连良之嫡孙马龙撰写的《不信东风唤不回:我的祖父马连良》,不仅讲述了马连良先生的生平经历,而且回顾了他在戏剧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

《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

民国时期众多京剧流派精彩纷呈,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梨园名角儿,他们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创作了许多传世的精彩剧目和经典的艺术形象。

舞台上,他们人生如戏;舞台下,他们戏如人生。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杨小楼、马连良、余叔岩、周信芳、俞振飞、马师曾,不愧旦角伟男子;刘喜贵、孟小冬、露兰春、白玉霜、袁雪芬、筱丹桂、常香玉、严凤英,亦是伶界奇女子。因为戏曲,所以传奇;因为爱情,所以缠绵。他们万般才情,却只是刹那芳华;她们绝色倾国,却又终究爱恨痴缠。在舞台上,他们或演绎红尘,或沉寂乱世;在舞台下,擦去脂粉的艳丽,他们仍然有动情的演绎。时光沾着芬芳饱满的墨汁,书写了一段如梦如幻的绰约历史。

作家陆阳创作的《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选取了十六位梨园名角,从他们走上梨园舞台的艺术生活到台下真实的人生故事,详细地记述了他们为艺术而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

《梅兰芳和孟小冬》

眉黛烟青,宛如昨画,目腾光些,孤意谁怜?

执念参商,辛苦风霜。曾经沧海,一雁空飞!

一位是男旦,一位是女老生,梅兰芳和孟小冬有着何种人生交集,各自又经历了何种人生故事,李伶伶撰写的《梅兰芳和孟小冬》书写了梅兰芳与孟小冬达蹇相系的命运以及他俩各自的人生:从生活到艺术。

- THE END -

来源:团结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