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对防晒霜:春天紫外线渐强,出门前15-30分钟,务必涂抹防晒指数(SPF)50及以上的广谱防晒霜,可有效阻挡紫外线UVA和UVB对皮肤的伤害,降低因紫外线刺激免疫系统引发病情复发的风险。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波动。
春季气候多变,过敏原增多,对于狼疮患者而言,是病情容易复发的季节。不过,只要做好以下20件事,就能有效助力狼疮病情更加稳定。
1 日常防护篇
1.选对防晒霜:春天紫外线渐强,出门前15-30分钟,务必涂抹防晒指数(SPF)50及以上的广谱防晒霜,可有效阻挡紫外线UVA和UVB对皮肤的伤害,降低因紫外线刺激免疫系统引发病情复发的风险。
2.佩戴遮阳装备:除了防晒霜,出门时戴上宽边遮阳帽,帽檐宽度最好在7-10厘米,能为脸部、颈部提供大面积的防晒保护;同时,佩戴能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太阳镜,保护眼睛周围娇嫩的肌肤,减少紫外线照射引发的皮肤炎症。
3.穿防晒衣物:选择轻薄、透气且防晒的长袖衣物和长裤,如含有防晒功能面料的服装。这类衣物不仅能阻挡紫外线,在早晚温差大时,还能起到保暖作用,避免因受凉引发感冒等加重病情。
4.巧用遮阳伞:随身携带一把具有良好防晒效果的遮阳伞,遮阳伞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应至少为50+。在户外活动时,尽量待在遮阳伞下,减少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
5.减少花粉接触:春季花粉大量飘散,花粉浓度高时,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外出。若必须外出,佩戴专业的花粉防护口罩,其过滤效果较好,可有效减少花粉吸入。
6.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房间,使用湿抹布擦拭家具,避免灰尘飞扬。每周至少更换一次床单被罩,减少尘螨滋生。有条件的家庭可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花粉、灰尘等过敏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7.注意宠物卫生:家中养宠物的狼疮患者,要经常给宠物洗澡、梳理毛发,保持宠物清洁。宠物易携带过敏原,避免让宠物进入卧室等休息区域,降低因宠物过敏原引发病情波动的可能性。
2 生活习惯篇
8.保证充足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系统调节。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可提高身体抵抗力,维持狼疮病情稳定。
9.适度运动锻炼: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10.合理饮食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轻炎症。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11.控制盐分摄入: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取,如咸菜、腌制品等。过多的盐分摄入可能加重肾脏负担,而狼疮患者肾脏易受影响。
12.戒烟戒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加重狼疮病情。患者应坚决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最好做到滴酒不沾,为身体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
13.保持心情愉悦:情绪对免疫系统有重要影响。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参加一些狼疮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4.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休息10-15分钟,活动一下身体。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防止因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复发。
3 用药复查篇
15.按时按量服药: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狼疮的治疗需要长期规范用药,随意改变用药方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16.定期医院复查:按照医生嘱咐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1-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等,通过检查结果,医生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17.及时治疗感染:感染也是影响狼疮复发的因素之一。春季易发生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狼疮患者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应立即就医,积极治疗。
18.咨询疫苗接种:在流感季节前,咨询医生是否适合接种流感疫苗。病情稳定的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但部分病情不稳定或正在使用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不适合接种,需听从医生建议。
19.记录身体状况: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天的身体症状,如是否有关节疼痛、皮疹、口腔溃疡等,以及饮食、睡眠、运动情况。这些记录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为治疗提供参考。
20.与医生保持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如有任何关于狼疮治疗、护理的疑问,随时与医生沟通。及时反馈身体出现的新情况,让医生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