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从李渊起兵建立唐朝到朱温篡唐,大唐289年基业,涌现出无数将星璀璨。他们或以铁血护山河,或以奇谋定乾坤,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不朽传奇。本文依据正史战绩、军事创新、战略影响三大维度,重新解读72位最具开创性的唐军统帅,并对此排名。
由于篇幅较长,本期内容将分上下两期,本期为(上)
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文末有互动,希望您积极参与
大唐从李渊起兵建立唐朝到朱温篡唐,大唐289年基业,涌现出无数将星璀璨。他们或以铁血护山河,或以奇谋定乾坤,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不朽传奇。本文依据正史战绩、军事创新、战略影响三大维度,重新解读72位最具开创性的唐军统帅,并对此排名。
李靖
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不单单是对唐朝的成就巨大,他对李世民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奇袭江陵时,率两千轻骑顺江而下,借秋汛水势三日破荆楚,剿灭萧铣十万大军,创古代“闪电战”典范。雪夜奔袭阴山时,三千先锋军踏破东突厥牙帐,将颉利可汗轻松收入囊中,结束游牧民族对中原三百年的军事压制。以六十高龄远征青海,横穿四千里无人区,在星宿川斩灭吐谷浑主力,打通河西走廊命脉。
从长江到漠北,三场教科书级战役奠定盛唐版图,李靖用兵锋为贞观之治铺就铁血基石。
李勣
李勣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从军近六十年,一生出将入相,为唐朝开国和卫国拓边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堪称唐帝国最锋利的战刀,他四十年戎马生涯为唐朝扫平四方威胁。这位山东豪杰以"兵行诡道"著称,虎牢关之战以五千轻骑突袭窦建德十万大军,开创冷兵器时代闪电战典范。贞观四年与李靖分进合击,于阴山生擒颉利可汗,终结东突厥百年霸业。征讨薛延陀时更以"围三阙一"战术,在诺真水畔歼灭十万铁骑。七十岁高龄亲征高句丽,用"掘壕困城"之术攻克平壤,完成隋唐四代君主未竟之业。
郭子仪
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长安沦陷后,郭子仪率孤军反攻吐蕃,以一万残兵收复都城,缔造中唐最惊心动魄的军事传奇。这位再造大唐的名将,在安史之乱中血战睢阳、太原,以坚壁清野战术拖垮叛军主力;仆固怀恩叛乱时,他单骑入敌营,仅凭威名便震慑七万叛军倒戈;晚年七旬仍披甲上阵,三日内说服回纥十万铁骑共击吐蕃,展现超凡胆识。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人,用四十年戎马生涯为崩塌的帝国支柱浇筑铁骨,让盛唐余晖在藩镇割据中延续了百年光芒。
李光弼,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官至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司空、太保。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李光弼以雷霆手段力挽狂澜。这位契丹族将领将兵法智慧与游牧战术完美融合,在太原以四千弱旅智退十万叛军,创下冷兵器时代守城战经典。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这位被誉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名将,用铁血手腕为唐朝续命百年。
李晟
泾原兵变时,当长安沦陷于朱泚叛军后,一国之君被迫出逃,全国哗然。李晟率四千神策军以"围魏救赵"之策,避开叛军主力,从渭北迂回直捣长安。在香积寺决战中,他亲执大纛冲锋,铁骑所过之处"甲胄耀日,锋镝蔽空",终以寡击众收复都城。
这位出身河西军旅的将领,在对抗吐蕃的三十余战中练就"用兵如神"之能。在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困局中,他犹如擎天巨柱,用战刀为飘摇的唐王朝劈出喘息之机。
苏定方
当55岁的苏定方亲率二百铁骑突袭颉利可汗牙帐,便拉开了大唐灭东突厥的史诗序幕。这位被民间演义抹黑千年的名将,实为盛唐疆域奠基者:显庆二年,他率军万里奔袭西突厥,生擒沙钵罗可汗,将天山南北尽收唐土;龙朔元年,又以七十高龄跨海东征,十日破百济王城,创下古代跨海作战奇迹。从漠北到中亚,从辽东到朝鲜半岛,苏定方以雷霆手段为大唐打下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
韦皋,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检校太尉、太师。在唐朝藩镇割据的乱局中,出身文士的韦皋以西川为舞台,演绎出属于自己的军事神话,他坐镇蜀地二十载,以"和戎"破吐蕃、"威服"定南诏,将西南防线铸成铜墙铁壁。面对吐蕃四十万大军压境,这位儒将巧施离间计,联合南诏反戈一击,彻底瓦解吐蕃在西南的霸权。
当长安屡遭兵祸时,蜀中却成帝国最稳固的军粮库,韦皋以一人之力,为垂暮的唐王朝续命半甲子。
李孝恭
李孝恭是唐朝宗室、大臣,官至礼部尚书、观州刺史,封河间郡王。李孝恭剑指巴蜀时,以宗室之尊统御三军。这位被后世低估的统帅,在唐初狂飙突进的岁月里,带领唐军瓦解江陵城萧铣十万守军,以怀柔之策招抚岭南五十余州,他与李靖的默契配合,让大唐版图完整度陡增四成。虽然光芒被李靖掩盖,但是大唐南疆每寸土地,都印刻着这位隐形统帅的缜密筹谋。
刘仁轨,唐朝宰相、名将,官至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其中在白江口之战给与日本沉重一击,为中朝边境换回八百年安定,直到明朝初期,日本倭寇才出现在中国福建沿海。
56岁的刘仁轨以文官之躯临危受命,在朝鲜半岛上演惊天逆转,当四万倭国战船压境白江口时,白江战神刘仁轨竟以170艘唐军战舰施展"火攻连环计"。烈焰焚江三日,四百倭船尽成焦木,创下冷兵器时代最壮观的海战火攻战例。此战不仅终结了日本染指朝鲜半岛的野心,更是改写了东亚格局。就连武则天都忍不住夸赞他的功绩堪比卫青、霍去病。
程知节
程知节,唐朝开国名将,官至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岐州刺史,封卢国公。程知节是唐初最锋利的战刀,这位出身草莽的猛将,在虎牢关之战单骑冲阵救出裴行俨,洛阳城外率百骑突袭王世充大营,每逢恶战必见其双斧寒光,堪称李世民最锋利的刀刃。从瓦岗寨先锋到凌烟阁重臣,程咬金用四十年征战证明,真正的悍将不仅需要万人敌的勇武。
裴行俭,唐朝初年军事家、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扬州大都督、太尉。裴行俭在用人方面还是有独特的眼光的,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有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清高宗称赞他是当时的“诸将巨擘”。
裴行俭以文臣之身缔造军事传奇,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在唐高宗朝绽放异彩。他首创"军事外交"战略,以册封、贸易、联姻瓦解西突厥联盟,使十姓部落主动归附。调露元年,他以粮车藏甲奇袭叛军,三十日平定阿史德温傅之乱,创造了"万人行军不携粮草"的后勤奇迹,让大唐旌旗在帕米尔高原飘扬百年。
王忠嗣
王忠嗣,唐朝将领,官至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这位被唐玄宗亲自抚养的将门之后,在河陇战区推行军事屯田,三年间开垦荒地四十万亩,不仅实现粮草自给,更节省军费三百万贯。王忠嗣更大的贡献在于战略远见。他提拔的哥舒翰、李晟等将领,在安史之乱中撑起半壁江山。
张士贵,唐代名将,官至右光禄大夫、左领军大将军、虢州刺,封勋国公。张士贵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在李唐王朝统一全国的六次重大战役中,张士贵跟随李世民参加了四次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卓著战功。在李世民横扫天下的铁骑军团中,张士贵始终是暗藏的王牌。
玄武门之变当夜,张士贵镇守太极宫北门,麾下三千弩手封锁宫城要道,为李世民赢得关键时间。晚年戍守玄武门二十载,这位沉默的军神始终手握长安最后一道防线。唐初每场重大战役背后,都留有这位隐形统帅的战术烙印。
张义潮,唐朝后期将领,官至右神武统军、司徒,封南阳郡开国公。张义潮率自募义兵突袭吐蕃大营,刀光划破河西百年阴霾。这位沙州豪族子弟以惊人魄力,仅用两年时间横扫吐蕃残部,将沦陷六十余载的河西十一州尽数收复。当河湟地图快马送入长安时,便终结了吐蕃对河西走廊的统治,归义军的建立终结了吐蕃对丝路的垄断。
王晙,唐朝宰相、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中山郡公。这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军事家,以雷霆手段重塑北疆防线。面对吐蕃十万铁骑压境,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分兵夜袭引发敌军自相践踏,创下斩首三万级的辉煌战绩。这位被誉为"料敌如神"的名将,用三十年戍边生涯为盛唐铸就铜墙铁壁。
浑瑊,唐朝中期名将,官至邠宁庆副元帅、检校司徒、中书令、太师。在安史之乱后的破碎山河中,十一岁从军的铁勒族名将浑瑊,用四十年征伐为大唐筑起最后防线。泾原兵变,他护驾德宗死守奉天孤城,箭雨穿甲仍擂鼓死战,以血肉之躯挡住朱泚叛军数十次猛攻。
晚年拜相执掌禁军,开创神策军镇戍制度,为元和中兴奠定军事根基。这位异族将领用满身箭瘢书写忠诚,以胡骑弯弓撑起晚唐脊梁。
李祎,唐朝宗室、将领,官至兵部尚书、衢州刺史、太子少师,封信安郡王。神武军的创建者,唐玄宗年间,宗室名将李祎以雷霆手段重塑大唐西陲防线,其指挥的石堡城之战,他亲率轻骑翻越雪山,以牺牲三万将士的惨烈代价攻破吐蕃咽喉要塞,自此吐蕃"举国恸哭,不敢西顾"。后参加枹白山之战,大破奚和契丹。李祎每战必身先冲阵,正是这份胆略,让他在二十年间拓边千里,重振盛唐对西域的掌控力。
马燧,唐朝名将,官至司徒、侍中,封北平郡王。在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岁月里,这位河东节度使改良府兵制度,打造出三万人规模的精锐骑兵,夜袭魏州时,他率轻骑奔袭百里,黎明时分直捣叛军大营。平定李灵曜之乱,以铁甲重骑碾压汴州叛军主力。洹水之战中,他利用火攻分割敌军,以少胜多击溃田悦十万联军。为唐王朝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一代名将。这位"中唐第一战术家"十五年间平定七镇叛乱,为元和中兴奠定军事基础,用钢铁洪流捍卫了大唐最后的荣耀。
马璘,唐朝宰相、将领,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司徒,封扶风郡王。马璘一生戎马倥偬,先后经历了同突厥、安史叛军及吐蕃的战争,驰骋于唐朝的陇右、关内、河南、河北诸道,东西数千里,大小战役数百次,身受将士爱戴和朝廷重用,稳定了唐朝的统治,安定了边疆的秩序,是唐王朝难得的良将之一。
这位出身安西军的中兴名将,在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风雨飘摇时,吐蕃铁骑直逼长安之际,马璘率五千陇右残军星夜驰援。他身披明光铠持槊立于阵前,泾州城下一战斩首三万,吐蕃统帅引弓断弦而遁,自此"蕃骑不过陇山"的威名传遍西域。
大历年间,马璘在灵台以八千步骑大破十万吐蕃军,缴获的牦牛、毡帐延绵三十里,吐蕃王子仓皇北逃。史载此役后"西鄙无警者十年",为元和中兴赢得喘息之机。这位"不赏边功"的统帅,用三十七场全胜战绩守住帝国命脉。
高侃,唐朝名将,官至左监门卫大将军、东州道行军总管、陇右道持节大总管。高侃是唐太宗、高宗时期的名将。唐高宗年间,突厥铁骑屡犯北疆,名将高侃以一柄长槊定乾坤,他深谙草原战法,用兵如风,率军千里奔袭,于金山生擒东突厥末代可汗车鼻,兵不血刃收降三十余部,彻底终结突厥复国野心。
两度北伐、三镇边关,高侃以"攻心为上"的战略,在阴山至金山广设都督府,将游牧部族纳入羁縻体系,为唐朝经营西域打通命脉。史载"北狄闻侃名,不敢近塞"
仆固怀恩,唐朝中期名将,官至尚书左仆射 中书令 朔方节度使,封大宁郡王。安史之乱时,逢战必跃马横枪争先入阵,战功显赫,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为推动回纥出兵平定平定安史之乱,出嫁二女和亲回纥,后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46人,可谓满门忠烈。
这位铁勒贵胄以血肉之躯为大唐筑起北疆长城,家族四十六人战死沙场,两个女儿远嫁回纥和亲。在决定国运的香积寺血战中,他亲率敢死队凿穿叛军军阵;太原保卫战七天七夜不卸甲,以八千残兵击退十万叛军。
高崇文
高崇文,唐朝名将,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封南平郡王。先后参与击破吐蕃,收复成都,平定西蜀,堪称大唐的救火队员,为大唐浴血拼杀四十年。去世后,唐宪宗无比心痛,为其辍朝三日,举国哀悼。
在西川的硝烟中,五十八岁的高崇文率领神策军闪电南下。这位渔阳出身的铁血将领三日破鹿头关,在此刻石记功,八战八捷直捣成都,以雷霆手段平定刘辟之乱,创下中唐最辉煌的藩镇平叛战绩。此役不仅瓦解了剑南割据势力,更让江淮诸镇闻风献款,为元和中兴注入强心剂。唐宪宗亲赐"南平郡王"殊荣,昭示着这位寒门悍将以战功重铸中央威权的历史定位。
李嗣业,世称“神通大将”,唐朝名将,官至怀州刺史,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虢国公。李嗣业一生忠心报国,手持百斤陌刀,以"人马俱碎"的雷霆之势,在中亚与叛军间杀出大唐军魂。这位安西都护府出身的猛将,在怛罗斯之战中以五千陌刀队断后,用血肉之躯为残军赢得生机。安史之乱中,他率陌刀阵在香积寺战场劈开叛军铁骑,扭转乾坤。
李嗣业七年间转战四千里,身被二十创仍死战不退。史载其"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这位被杜甫赞为"神通大将"的猛将,成为中唐乱世最耀眼的将星。
哥舒翰,唐代名将,官至左仆射、同平章事、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安史之乱时,被任命为兵马副元帅,统军二十万,守潼关,屡立战功。
天宝年间,吐蕃铁骑屡次踏破河西走廊,大唐的贸易再次受阻,哥舒翰横刀跃马而来。这位突厥裔名将独创"弩车重骑"战术,将河西军锻造成移动要塞。他七战七捷收复九曲之地,石堡城血战三日,以"一城锁两域"的战略要冲重铸大唐西境防线。
李道宗,唐朝宗室名将,官至茂州都督、晋州刺史、礼部尚书,封江夏王。这位17岁便横刀立马的宗室子弟,用三十年征战谱写出独特的军事传奇,江夏王李道宗堪称被低估的军事奇才。贞观四年漠北决战,李道宗率精锐铁骑千里迂回,以"掏心战术"直取突厥牙帐,配合李靖完成对东突厥的致命绝杀。五年后征讨吐谷浑,他率敢死队翻越海拔四千米的积石山,如神兵天降般截断伏允可汗退路。
张仲武,唐朝中晚期藩镇、将领,官至卢龙节度使、司徒、同平章事,封兰陵郡王。十年卢龙生涯,张仲武七破契丹、三镇室韦,边墙烽燧遍地开花。
张仲武扛起幽州都督大旗时,契丹与回鹘的铁蹄已日夜叩击卢龙边关。这位洛阳出身的将领以雷霆之势整肃边军,铸造出一支可与草原骑兵抗衡的铁血劲旅。回鹘二十万兵马陈兵云州时,五十八岁的张仲武亲率三万精锐横越阴山,在狂风怒雪中展开奇袭。弯刀与陌刀碰撞的清脆声中,其人首级山积的战场奇观,震慑了整个草原。
尉迟恭
尉迟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唐初大将,官至兵部尚书、襄州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在宣武门之变中,是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帮助李世民成功登上大位,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功居第一。
在李世民麾下,尉迟恭创造了单骑破阵的战争神话。洛阳之战中,他手持长槊杀穿王世充军阵,救出被围的李世民;虎牢关前,他率领玄甲军如尖刀刺入窦建德中军大营。其独创的"避槊夺矟"战法,将骑兵突袭与近身搏杀完美融合。
李大亮,唐朝开国功臣。官至左卫大将军、工部尚书、行军总管。李大亮文武双全,出身关陇武将世家的李大亮,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展现过人胆略。在追随李世民围出征时,洛阳南面攻克王世充的樊城、沮州、华州,一口气攻克老王十四座城栅。这位常被后世忽视的名将,实为大唐军事机器高效运转的关键齿轮。
玄武门之变后,面对突厥颉利可汗二十万铁骑压境,他坐镇灵州,以疑兵计虚张声势,迫使突厥分兵,为唐太宗赢得战略缓冲期。在平定吐谷浑战役中,李大亮创造性地实施"剿抚并用"战略。他亲率精锐翻越祁连山雪线,奇袭伏俟城,同时遣使招降党项部落,瓦解敌军联盟。
张仁愿,中国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镇军大将军、兵部尚书。张仁愿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为将时统率大军抵御突厥,筑中、西、东三受降城,向北拓地 300余里,置烽候1800所。为相时,重用贤才。
这位幽州都督以惊人的胆略突破传统,将防线北拓三百里至黄河北岸。他摒弃耗费巨大的驻军模式,利用天然河套地形构筑"品"字形要塞群,使突厥骑兵再难突破阴山防线,唐朝北疆自此三十年无战事。
郭元振,唐朝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代国公。郭元振担任两朝宰相,守边多年,虽无显赫武功,以建设、安抚见长,不战而屈突厥、吐蕃之兵,拓境一千五百里,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郭元振是唐高宗至玄宗时期的军事奇才,以智略著称。他驻守凉州期间,一改传统“铁血征伐”思维,推行“固防屯田”战略——重修军镇堡垒,沿边拓荒屯田,短短五年使凉州军粮自给率提升三倍。面对吐蕃威胁,他设计“反间计”堪称经典,成功挑拨其君臣猜忌,导致吐蕃内乱自损,为唐王朝争取二十年战略缓冲期。
侯君集,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右卫大将军、兵部吏部尚书、交河道大总管,封陈国公。玄武门血色未干时,侯君集便随李靖奔袭阴山,以闪电战术瓦解东突厥。当吐谷浑可汗遁入星宿海,他率轻骑翻越雪山绝域,在海拔四千米的雪线之上完成战略合围。灭高昌一役更显其胆略:顶着"孤军深入"的质疑,他带兵横穿死亡之海,用沙盘推演征服戈壁,为唐朝打通西域咽喉。
王孝杰,唐朝、武周时期大将,官至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清边道行军总管。当武则天誓要收复安西四镇时,这位曾被吐蕃俘虏的将军,此刻正率七万武周铁骑直扑安西四镇。二十年前唐军在此惨败的阴霾,即将被他亲手驱散。
遥想当年青海兵败被俘,却因酷似吐蕃赞普之父免遭杀害,这段屈辱经历反成他洞悉敌情的契机。当武则天重启西域战略,这个"败军之将"在冷泉大捷中力斩吐蕃万人,用战功洗刷了所有质疑。他率军穿越飞沙走石的河西走廊,以钳形攻势收复龟兹、于阗等安西四镇,让大唐旌旗时隔22年再度飘扬在帕米尔高原。
契苾何力,唐朝将领,官至镇军大将军、左卫大将军、鸿胪卿、上柱国,封凉国公。这位归附的蕃将凭借过人胆略,在贞观开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征讨吐谷浑之战,他率轻骑雪夜突袭伏俟城;平定高昌时,作为前军主将突破碛口天险;三征高句丽更以百人敢死队夜袭辽东城,为唐军打开胜利缺口。这位蕃将用四十载征战报答了唐朝对他的包容之心。
黑齿常之,唐朝名将,官至燕然道大总管,封燕国公。当吐蕃十万铁骑压境青海,唐军陷入重围。百济降将黑齿常之率五百死士趁夜突袭敌营,刀锋劈开高原寒月,吐蕃阵线顷刻溃散。此役斩首两千,唐军绝处逢生。
这位来自朝鲜半岛的异族将领,用二十年光阴在唐蕃边境铸就铁血传奇,他屡次粉碎吐蕃骑兵冲锋,率三千劲旅突袭良非川,斩吐蕃大将赞婆,缴获牛羊万计,彻底扭转西北战局。
阿史那社尔,唐朝名将,官至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封毕国公。这位曾统御漠北的枭雄,归唐后以卓越军事天赋成为帝国西域拓疆的利刃。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他率十万唐军西征龟兹,连破五大城池,生擒国王布失毕,迫使七百余城归降,唐军旌旗直插帕米尔高原。阿史那社尔善用骑兵长途奔袭,征高句丽时,他以五千轻骑截断十万援军粮道。
唐休璟,唐朝时期宰相兼名将,官至辅国大将军、兵部尚书、特进、中书令、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封宋国公。唐休璟一生出将入相,对抗突厥、大败吐蕃。武则天曾评价“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在武则天称帝的动荡岁月里,年逾古稀的唐休璟以雷霆手段捍卫了大唐边疆。吐蕃悍将麴莽布支率十万铁骑犯境,六十九岁的唐休璟单骑入阵,他精准预判吐蕃军队阵型薄弱处,亲率轻骑直插敌阵中军,以少胜多斩首三千级,此战令吐蕃十余年不敢东顾。
七十高龄挂帅远征,七十三岁仍任兵部尚书,这位白发将军用毕生心血打造出大唐最强军事智囊团,先后提拔了张仁愿、郭元振等名将。
文末互动:"穿越助阵":安史之乱时空门开启,您携带以下哪位将领能最快平叛?
未完待续,欢迎观看明天的(下集)
来源:婉儿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