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加速,大力发展和普及高阶自动驾驶,成为车企、科技巨头和新锐初创企业鏖战的新赛场。这个各方力量积极布局的领域多年来默默积淀,大量资本持续涌入,在技术方面也已接近消除大部分阻碍,只待突破了“政策是否
立法、量产、商用、FSD入华……自动驾驶那些事激起的市场涟漪还在持续扩散,业界普遍认同2025年将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决胜年。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加速,大力发展和普及高阶自动驾驶,成为车企、科技巨头和新锐初创企业鏖战的新赛场。这个各方力量积极布局的领域多年来默默积淀,大量资本持续涌入,在技术方面也已接近消除大部分阻碍,只待突破了“政策是否完全放行”“商业模式如何确立”等关卡,就可改变静水流深的市场格局,实现爆发式发展。
市场催生需求升级
重塑出行模式和交通生态的自动驾驶是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也催生了一片浩瀚的商业蓝海:2024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我国的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前景广阔。
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和中国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自动驾驶技术从L0到L5分为六个等级。因处于技术迭代与商业化探索并行的阶段,L2级辅助驾驶逐渐普及,L3级及以上技术持续突破。理想的自动驾驶技术上车后,车辆将具备高级别的自主决策能力,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路况,能够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实现无缝沟通与协同,在将私家车与各种作业车辆充涵盖后,构建起高度智能化的交通生态系统,开启高效、便捷、安全的全新智能交通时代。
但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稳扎稳打的发展过程。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自动驾驶的市场格局、各梯队玩家、产业链、技术迭代等方面的动态演进有其规律所在。在头部智驾车企和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努力下,L3/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中高阶智驾的渗透率提升已成定局,所留下的悬念在于一众头部企业中谁将笑到最后,高频核心数据的更新情况、国产驾驶芯片的占比情况、激光雷达价格下沉与渗透率提升等都将是变量。算法、算力和数据的掌握也是竞争的焦点,借助大热的Deep seek模型及其算法优化技术,车端算力需求有望下降,从而降低车端智驾芯片部署成本。Deep seek为提升算力利用率打开了思路,可推进云端大模型训练成本下降,加速推进中高阶智驾的下放。
政策仍是“风向标”
政策的持续完善是自动驾驶推进的重要前提,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都颁布了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自动驾驶领域的相关试行规章制度也在近年陆续出台,从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到地方层面的实施细则,我国自动驾驶相关的法规环境逐步完善。
实现自动驾驶从试点到全面应用需大量明确的技术标准,因此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标准与法规需要及时跟进与更新。部分省份与城市开始了先行探索。《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和《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先后于3月、4月正式施行让北京和武汉两座城市暂时领跑,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也发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政策。
但总体来看,业界认为国内的自动驾驶相关政策都略显保守,特别是对于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上路而言,这使得车企只能在传统L2级辅助驾驶的基础上做加法,而有相当数量的车企已经具备L3和L4级自动驾驶的技术储备,只等政策开闸后投入新一轮的竞争,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在这一层面实力相差不大。
车企的焦虑与进击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显示,智能化是中国消费者购车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有90%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能驾驶服务额外付费。这超高的比例让车企喜忧参半,“喜”是因为又多了一个可以讲故事、拼硬核实力的细分赛道;“忧”是倘若自动驾驶相关技术迭代节奏低于预期,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和接受度迅速下降后将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部分汽车品牌甚至会因此陷入困境。
汽车产量和销量是衡量车企发展现况的重要指标,其也对自动驾驶方面有深层影响,“端到端的大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投喂和学习,如果一家车企它的汽车保有量越大,投喂的数据就越多,从这个角度来说,销量大的车企在这方面更有优势。”这也成了大部分车企焦虑的源头,销量决定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也决定了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话语权。车企需要在自动驾驶迈向更大规模量产、中高阶智驾大范围上车部署的同时,锚定自己的生态位并跑赢大市。
我国的自动驾驶发展阶段已经从硬件堆料的1.0阶段,趟过了车海战术的2.0阶段,进入到数据驱动的3.0阶段,在国内外车企积极布局L3的当下,呼吁冷静对待的声音已经出现,“2025年自动驾驶大规模实现L3级别难度较大,从车企看,大部分车企L3级别自动驾驶处于试点试验完善阶段,同时L3级别自动驾驶面临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层面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2025年大规模实现不具备条件。”
除了政策法规和技术层面的挑战,高昂的成本更是自动驾驶应用推广所面临的最大门槛。L3级成本尚有可控的可能,L4级单车成本高企或需要全行业通过规模化降本。
没能当好鲶鱼的特斯拉
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只有通过了区域性预选赛的玩家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比如特斯拉,以及部分中国车企与自动驾驶头部企业。
2024年12月,特斯拉发布FSDV13.2更新,实现“从停车位到停车位”的端到端驾驶模式,这也为其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增加了一定的筹码。对于致力开拓自动驾驶市场的企业而言,特斯拉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部分企业希望特斯拉的FSD进入中国市场后发挥曾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鲶鱼效应,一部分企业则对此抱以怀疑态度。事实上,特斯拉的FSD落地中国市场各方面都未达预期,因为数据训练和路况差异等原因,其综合水平只为国内该领域的二线或强二线水平,距离一线企业差距较大,并且短期内并没有追赶甚至反超的可能。被撕下了“技术更先进”标签的特斯拉FSD入华,实现了其对高阶智驾技术的进一步试炼,但并没有起到激励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超水平发展的作用。可以说,特斯拉FSD上演的是科幻片,而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奉上的是纪实片。
推进全域智驾路线,是自动驾驶领域竞争的新阶段。本土的数据,才能更好地匹配与供养本土的自动驾驶系统顺利升级。没能等到特斯拉FSD到自己的主场来上强度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开始谋算走通出海之路。自动驾驶系统所需要面临的变量远高于汽车制造,提升安全性和泛化能力是自动驾驶技术步出国门、走向全球市场的关键要素。相对于整车出口,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技术出海”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海外落地时受到重重阻碍。最简单的例子,自动驾驶是技术合规要求最严苛的领域之一,全球不同国家的ADAS准入规范标准都不尽相同。
此时,互换主场让所有玩家被拉近了差距,彼此需要解决的问题趋同:技术的成熟度、政策的健全度、商业模式的清晰度,以及找到人工智能和人工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平衡点。在政策铺路、消费者接受度提升的大背景下,车企间的竞争未见轻松姿态,对于各大车企来说,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领先只是第一步,将其转化为商业应用层面的成功,才能持久地留在牌桌上。
来源:观剡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