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禹杨小兵: 一筐鸡蛋引发的爱心接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08:31 2

摘要:李培禹,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日报》高级编辑,原文艺副刊部主任,现为北京市杂文学会秘书长、北京市东城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

转自:新三届

作者:李培禹、杨小兵

作者简历

李培禹,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日报》高级编辑,原文艺副刊部主任,现为北京市杂文学会秘书长、北京市东城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

杨小兵,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子承父业,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后调入中国证券业协会工作,现已退休。

这故事太不离奇了,一讲开头,有人就会说:就这,我也经历过。

那是2015年春天,人大新闻系78级同学相约去贵州,主要议程有一项,为他们的一位英年早逝的同学——《贵州日报》的优秀记者张善炬扫墓。

扫墓之后,故事发生了。

简单说,我们在黔东南小七孔景区游览时,与一个小姑娘不期而遇。

“买鸡蛋吗?叔叔买鸡蛋吗?”

停下脚步的是杨小兵。小兵不小,也已年近花甲,即将从国家某部委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你得问爷爷买鸡蛋吗?”小兵逗趣地说,随手拿出10元钱,问:“多少钱一个?”

“两块。”

“买5个,”随后说:“你才多大,就会做生意啦。赶紧回家去吧。”

“我6岁了。卖不完鸡蛋不能回家。”

“是妈妈不让回家吗?”小姑娘低下头,没有回答。

小兵的心有点沉,他蹲下身和小姑娘一起数起篮子里的鸡蛋来。第一遍23个,小姑娘不认可。于是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26个。小姑娘露出了笑容。

小兵问:“一共多少钱?”

“26块。”显然,还没上学的孩子算错了。

“两块钱一个,26个鸡蛋怎么才卖26块呀?”小姑娘有点茫然。小兵说:“这样吧,你给我打个折,给你50块钱,这鸡蛋我全买了。卖完鸡蛋,你就可以回家了。”

“行。”小姑娘自己做主了。

小兵一下喜欢上眼前这个淳朴、漂亮的小姑娘,他掏出一张100元的钱交给她,说:“不用找钱了。答应我,赶紧回家去哦。”

已有其他同学围过来。杨小兵立即当起了“二道贩子”:“快来呦,刚煮熟的柴鸡蛋,两块五一个喽!”大家纷纷上前“抢”鸡蛋,哪有人掏钱啊?旁边的小姑娘有点急,她看着杨爷爷。小兵把她抱起来,告诉她说,没事儿,这鸡蛋就是买来让他们吃的。

“咔嚓”“咔嚓”,这“爷孙俩”被几位资深摄影记者拍进了镜头。于是,小兵问:“你能告诉我叫什么名字吗?我会把照片寄给你的。”小姑娘高兴地在一张导游图的角上写下了:覃龙妮。家呢?她说“八雅村”,却不会写。小兵写出来给她看,她点点头。

回到北京后,杨小兵很快扩印好照片。往哪寄呢?一查,贵州小七孔周边地区竟没有这个八雅村。他给贵州的朋友张琴琴打电话求助,琴琴听了个大概,满口答应好好好,等信儿吧。不想,这一等就是几个月过去了。

那天,琴琴兴奋地打来电话,说小龙妮的家乡找到了!小姑娘说的八雅村并不在贵州省,她的家在与贵州小七孔相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自治乡八雅村八雅屯。爽快的张琴琴说:“妈呀,费老劲啦。你别感谢我了,是我的一位公安大哥帮的忙。”

不容耽搁,小兵买了些衣物、文具,特别挑选了一个粉红色的小书包,连同照片寄往了遥远的八雅村八雅屯。他说,也没抱什么希望,这么偏远的地方,不知道还会有跋山涉水的邮递员吗?

十几天过去了,一个电话打来,是陌生的号码。小兵还是接了,对方说她是覃龙妮的妈妈,手机是龙妮爸爸的,他外出打工了,这手机就留在了家里。她说寄来的东西都收到了,谢谢北京的好心人。小兵说不谢不谢,家里还需要什么,我记下再邮过去。龙妮妈妈的口气很坚决,啥都不缺、不缺啊。她善解人意地说,您想和龙妮说话不?她在哩。当然想。

手机那边传来欢快、好听的声音,小龙妮叫着杨爷爷好,说她已经上一年级了,也会算算术了。她每天背着爷爷送的小书包上学。小兵鼓励她好好学习,然后问她还缺什么?龙妮没有回答,小兵问家里需要帮助吗?小姑娘迟疑了一会儿,说:“妈妈让谢谢杨爷爷,家里不需要……”小兵说:“缺什么,说,没关系的。要不给你买件新衣服吧?”小龙妮没吭声儿,过了一会儿,她小声地说:“爷爷,我想要一双36码的鞋……”

什么,36码的鞋?小兵忽地明白了,心也不禁一沉。

他很快邮寄出了包括一双36码女鞋在内的一个大包裹,同时那颗牵挂的心也飞向了遥远的八雅村八雅屯。

晚上,他在同学微信群里发声,感慨6岁多的偏远山村的小姑娘已很懂事,她知道为妈妈要一双36码的鞋。有同学立即建言:咱们为小龙妮一家做点什么吧。大熊干脆说:“咱班把这小龙妮收了吧!”收了,就是全包了。“对对,收了收了!”“我们起码可以帮助龙妮考上大学。”“考进北京的大学,上人大!”“住我家!”“我家也行!”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不要盲目从事,应先摸摸实际情况,现在有不少走了样的扶贫,弄不好会助长家长和孩子“等靠要”的心理,反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推动这故事往下发展的,是杨小兵的朋友,也是我们人大同级不同班的两个女同学贾烨和陆丽。两个已退休的京城教授级“奶奶”,被小龙妮那一句“我想要一双36码的鞋”打动了,她俩做足了“功课”:找来地图划出路线,联系沿途可能经过的长途车站,准备了送给小龙妮的文具、衣物、巧克力(36码鞋和小龙妮的鞋到当地再买)等,踏上了前往八雅村八雅屯的旅程。

从她们动身的那一刻起,我们同学群里的几十颗心也悬了起来……

终于,她们不辞辛苦地到达了那个黔桂交界的南丹县里湖瑶族自治乡。电话也联系上了,小龙妮和她的两个舅舅已骑着摩托车赶来接了。

下面是她俩在微信群里的“现场直播”——

两辆摩托车、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原来小龙妮的弟弟也闹着来接北京客人。贾烨和陆丽都是头回坐摩托车,她们一手搂着“舅舅”,一手还要揽着一个孩子,“突突突突”,摩托车在盘山小道上跑着,贾烨说有点飞起来的感觉,头晕哪。

原话照录:“小龙妮的家八雅村,是个深山里的壮族小村,一共19户人家,最近又分出来两户,都是亲戚。”

照片:可以想见的古朴的小山村,山清水秀。

原话照录:“龙妮在八雅小学读一年级了,很可爱的女孩。父亲去广东打工了,母亲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种地、养猪、养鸡。龙妮的弟弟5岁了,也挺可爱的。”

照片:小龙妮和她的弟弟。龙妮快乐地笑着。

原话照录:“小龙妮向人介绍说,她每天背着上学的这个粉红色的书包,是杨爷爷送给她的。”

原话照录:“龙妮姐弟很可爱,听话懂事又不失天真活泼。他们的妈妈话不多,感觉勤劳淳朴热情,孩子教育得不错,猪、鸡都养得有模有样的。她为我们杀了一只鸡,买了鱼,请来她的两位嫂嫂、一个侄女,围桌吃了顿火锅。”

七八个人围桌吃饭,有嫂嫂背上还背着宝宝

最温馨的是一段视频:两位北京奶奶打开带来的《新课程学习与测评》,教龙妮姐弟读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龙妮几乎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北京音在朗读啊。

原话照录:“下午的时光过得好快,龙妮的妈妈已为我们安排了住处——亲戚家的新木楼。我俩考虑还是有点不便,就谢绝了她的好意。没想到,八雅小学的校长,也是小龙妮的老师,一个壮族汉子,开着一辆小面包车来送我们下山,好感动。”

贾烨、陆丽说,我们留下500元钱,龙妮妈妈说什么也不收,但我们硬塞给她了,必须的!小龙妮和弟弟站在村口,举着小手送别我俩。我们都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写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我、小兵、大熊,还有贾烨、陆丽以及更多的同学,会记住那个偏远的壮族小山村——八雅村八雅屯的,因为那里有一个叫覃龙妮的小姑娘。

原载2016年6月4日《人民日报》

小七孔遇到个卖蛋女孩

作者:杨小兵

本文作者与小龙妮

2015年春时,大学同学班聚,游玩黔南小七孔,最后一站景点是望仙湖,天已渐渐暗下来了。

下了环保车至湖边有一里许的甬道,间有岔口。我走得快,在一个岔口,见三五农妇正兜售当地的农副产品;离她们一些距离,一个小姑娘蹲在那儿,守着个外带塑料网袋装满了鸡蛋的搪瓷盆,见我经过,小声怯怯地说:“买鸡蛋吧,买鸡蛋吧。”

我看看她,她好像有些慌乱,眼神似躲避似乞求在我和鸡蛋间游离。我看着好玩儿,逗她问是不是熟的、多少钱一个。她说:“是,两块钱一个。”很不好意思的样子,稚嫩的小声。

小姑娘长得挺端正,文文静静,让人喜欢,我就蹲下来,成心跟她讨价还价,说你要是便宜点我就多买几个。小姑娘不太反对。我找出十块钱说,“那你给我六个,你也赶快回家吧,天待会儿就太晚了。”

小姑娘高兴,却说:“没卖完不能回家。”

小龙妮和弟弟

我一看那满满的一盆鸡蛋,我们又基本上已是扫尾的游客,当天哪还卖得完呐,有点可怜小姑娘,虽然我真心地不大爱吃煮鸡蛋,还是“狠狠心”说:“那我全都买了吧,一共有多少个呀?”小姑娘不知道,我说那咱们把鸡蛋一个一个拿出来数。

看着小姑娘从盆里一边往外拿鸡蛋一边数,一边又赶紧聚拢着要滚走的鸡蛋,我心里好笑,也默默地计着数。

盆里光了。小姑娘报告说有23个;我可知道是26个,乱滚的鸡蛋早打败了她的算术水平。

我不说破,只问一共多少钱。听到小姑娘回答“23块钱”,我一下子被萌翻了。我嘴上仍不说破,跟她抱怨说,这么多鸡蛋,我怎么拿呀,你必须把兜搪瓷盆的塑料网袋给我。

小姑娘见能卖光鸡蛋,高兴还来不及,笑着答应。我帮她费了好大劲儿把网袋和搪瓷盆分离开,建议说,咱们把鸡蛋放进网袋里,再一个一个数一遍好不好?小姑娘同意。这回数出了26个;还弄得她有点儿不好意思。

我当然不会依她的“萌”数付账,本意是给小姑娘50块钱,这样按讨价还价的结果也不会亏了她,可惜翻来翻去,就有二三十块钱零钱,只好给她一百。小姑娘反手转过斜挎的小包,想要打开找钱的样子,见我制止告诉她不用找了,眼睛闪出惊喜的光。

我趁机要给她照张像,她马上配合地摆出了代表胜利的手势,再萌的是,她肯定不懂V字型的意思,“剪刀手”实际倒像是京戏中生角儿指指点点的“二指禅”。

我跟她聊天,说:“我会把照片寄给你,可是你叫什么名字呢?住在哪里呢?”她说她叫qín lóng ní,住在bāyǎ村。我问是哪几个字,她马上显摆地说她6岁了,上了学前班,会写名字。

亏得我那天有文化带了支笔,小姑娘一笔一画地把覃龙妮写在了我的导游图上。“bā yǎ村呢?”小龙妮傻了。我猜着问着蒙着写了个“八雅村”。(没想到这一蒙还蒙着了,此为后话。)

我俩正聊着,保田兄等几个同学过来了。我可看到了救星,马上请大家分着拿了鸡蛋。同学们都喜欢龙妮,又给她和我照了合影;网袋也还给了龙妮。

我和同学们往前走,斜眼看到龙妮一边网袋一边搪瓷盆摆着手挺着胸从还在摆摊的农妇们面前走过,卖方市场大获全胜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大约一刻钟之后,我们上了当天最后一班返回景区大门的环保车,一瞥间,看见小龙妮正在二三十米外盯着这边看。我隔空向她挠挠手指,她腼腆地一笑。直到车子启动缓缓而去,龙妮的眼光一直对着我们。她好像放风筝的线轴,我像是飘去的风筝,中间是渐放渐长却扯不断的丝线。

回到北京,转换好照片,怎么给龙妮却成了问题。仅凭着名字和不知道对错的村名,天知道能不能再找到这个小姑娘。但既然说了要给她照片,最好还是不要让她小小的心里留下个被糊诱的印迹,于是想到求助于贵州的朋友张琴琴。

琴琴听了大概,立即表示这是好事,会全力帮忙。这一帮就帮了半年;2015年11月29日,琴琴来信,解释说辗转腾挪费尽心思,最后通过贵州省公安厅的友人,才确定了龙妮的家是在贵州小七孔比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自治乡八雅村八雅屯,并且提供了龙妮爸爸的手机电话号码。这个地址跨省越区,要打听清楚费了多少周折可想而知,而且天助我也让我蒙对了“八雅”。

感谢过琴琴,庆幸过瞎蒙,马上发短信和照片彩信核实。再过几天,龙妮的爸爸覃世雄来了电话,说我们找的就是他的女儿,龙妮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小龙妮在学校

我赶快扩印了照片,又采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和衣物,写了些好好学习孝敬爸妈遵师教导团结同学的话,快件寄去八雅。邮寄时,邮政人员听说是寄给乡村孩子的东西,办理得格外麻利,让人心里舒服。

再过一周多,龙妮的妈妈来电话,说东西都收到了,感谢关心;龙妮也在电话中说特别高兴,现在学习生活都挺好的,在学校还有了特别要好的小朋友……

小龙妮家的火塘

我相信全国妇联做活动时的一个说明:帮助一个农村女孩儿,就等于帮助一个将来的母亲,也就意味着会提高她家庭未来所有孩子的素质(农村孩子主要是母亲教养)。

事情到这,想着本应该平平稳稳地延续,剩下的就是,什么时候我想起来,就给龙妮寄去些物品、说些鼓励关心的话罢了。哪想到,我的同学比我认真多了,伟光、培禹、汪兄等几次催询前传、后传情况,并提出多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方案。在伟光的撺掇下,人民大学政经系77级的女同学贾烨等还亲赴偏僻的八雅村慰问。

小龙妮和探望她的北京奶奶

2016年6月4日,培禹同学撰写的有关此事的散文,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版。老同学打理的微信公众号“新三届”迅即转载,获得各方读者激赞打赏,总额接近五位数。

一群新闻老兵在微群里热议,要用这笔善款给当地的孩子们办一件实事。经东西两广的陈平、国治兄反复联络沟通,决定给小龙妮就读的八雅小学捐建一个电化教育室,为更多和小龙妮一样的孩子们准备一扇浏览更大世界的视窗……这些善念不禁让我心存敬意,也为自己原先窄小的格局备觉惭愧。

小龙妮发来的照片

好在惭愧并不影响我爱女性:老太太就当是老妈妈老婆婆;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自然都当成自己的老情人;比自己小多些的甚至小姑娘,当然了就是我的小情人儿,俗话说嘛,“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儿”,父爱爷爱也不错呗。

想到这儿,心里发了个“毒誓”:只要尚存,今后就要再努力一下,争取表现得很高大上,不亏我的小情人儿!

八雅学校电教设备捐赠仪式

写于2017年5月

作者附言:前几个月还和小龙妮和她妈妈通过微信。龙妮已经上高中,大女孩儿了。)

编者附注

2016年10月17日,广西南丹县八雅小学的孩子们,高兴地用上了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同学等捐赠的远程教学设备。今后,他们也能收看北上广深老师的优质授课内容了。

电教师傅在安装设备

此番助学善举的缘起,上面两文已经叙述得一清二楚。2016年7月,当“新三届”公众号的善款接近1万元时,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的同学们,决定用这笔钱为小龙妮或者当地儿童做一点实事。

他们委托退休前为广西广播电视局副总编辑的孟国治同学,专程前往南丹县操办落实此事。孟国治为此跑了两趟南丹,其中一次去了八雅。

孟国治与当地文广局和教育局商议后,建议把帮扶小龙妮一人,扩大到帮扶小龙妮所在的八雅村小学,为八雅村小学添置一套远程教学设备。初步方案包括三台42英寸的海信电视机、三台联想电脑、三部迈拓分频器等,优惠采购价16020元。

孩子们用上远程教学设备,教育质量能上一个新台阶

方案得到认可后,新三届公众号支付用户打赏的善款9600元,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同学补充捐款6420元,委托当地教育部门指定单位采购、安装、调试、维护,为八雅村小学添置三套电教设备。

2016年10月中旬,这批电教设备,正式投入使用。

当地电视台记者在现场采制新闻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