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阳明媚,春风料峭。3月18日清晨6点多,岔口乡理家庄村大山深处,炊烟袅袅,薄薄的晨光洒照,群鸟啁啾雀跃,一层层梯田、一片片果园,如同笼了青纱的梦。“梦”中,一株株苹果树、桃树、杏树瘦骨嶙峋,竭力伸展手臂,仿佛在向苍茫天际无声高喊:“醒醒,快醒醒,春天来了!”
王海波的田园之春
王海波正在果园剪枝
春阳明媚,春风料峭。3月18日清晨6点多,岔口乡理家庄村大山深处,炊烟袅袅,薄薄的晨光洒照,群鸟啁啾雀跃,一层层梯田、一片片果园,如同笼了青纱的梦。“梦”中,一株株苹果树、桃树、杏树瘦骨嶙峋,竭力伸展手臂,仿佛在向苍茫天际无声高喊:“醒醒,快醒醒,春天来了!”
“来了,来了!”伴着“吱呀”一声脆响,果园尽头,一座高高的土坡上,一扇简陋的屋门被打开,从屋里走出一位身着迷彩服的中年男子,中等个头,形容消瘦,脸庞常年风吹日晒,显得格外黝黑和粗糙。他正是理家庄村52岁的村民王海波。
“你先去剪枝吧,我喂完猪就去。”王海波揉着惺忪的眼睛,和妻子说罢,顺手拎着一袋猪饲料走进不远处的猪舍。
猪舍内,200多头猪正在各自“小房间”安睡。听到主人熟悉的脚步声,它们瞬间兴奋起来,跌跌撞撞地冲向食槽,待王海波把饲料倒进去,它们便“哼哧哼哧”快乐地吃起来。“哎哟,慢点,慢点吃。”王海波看着猪宝宝,眼里透出慈祥的笑意。
大胆承包 技术员变身创业者
伺候200多头猪吃完饭,王海波又紧接着清理圈舍,给猪舍的锅炉倒灰、添炭,这一系列活计干完,他额头已微微浸出汗水。“现在还有些倒春寒,就算我们两口子睡的屋不生炉子,也得给这200多只小家伙们生好炉子。它们若冻感冒了,损失可大了。”王海波苦笑着摇摇头,边说边拎起一把剪刀向果园走去。
天高,地阔,远山逶迤,高高低低的果树一层层铺展开来,遒劲的枝杈交错伸展,在松软的园地上投下优美的倩影。王海波的妻子已经开始修剪果树。王海波走到一棵果树下,抬眼上下一扫,立马判断出哪枝该剪。他一手扶树枝,一手举剪刀,“喀嚓”“喀嚓”,手起枝落。不一会儿,脚下便横七竖八散落了许多长短不一的枝杈。低处的树枝剪完,还有高处、更高处的树枝。王海波用手攀住树身,手一撑腿一抬脚一踩,说话间便身手敏捷地跃上了树。他踩在树杈上,摇摇晃晃拽着树枝,干脆利落地剪了又剪。
“正月十五一过,我俩就剪开树枝了,已经剪一个月了。15亩果园,700多棵果树,赶明儿就得修剪完。剪完枝,就该防治腐烂病,喷清园药,防病菌杀虫卵了。这些营生必须在果树发芽之前完成,不能偷懒,不敢拖延。一个环节做不到位,就不会有好果子吃。”王海波嘴里说着,下手可不含糊,“喀嚓喀嚓”,剪个不停。
理家庄村集体多年前建有千亩果园。王海波曾是村果树队的技术员。2009年,村里动员村民承包果园,王海波便承包了其中的15亩果园。原来的果树老化了,一切都得推倒重来。他和妻子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刨树,施肥,整地,育苗,嫁接……2011年,他们两口子手磨起茧了,脚走得肿了,精心培育的700多棵苹果苗也终于栽进去了。之后,在忐忑与憧憬中,他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真是漫长呢。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树苗栽进去,整整七年时间,果园光投入,没产出,穷得叮当响,日子真是难过呀。”回忆往事,王海波一脸苦笑。
钻研科技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不过,即便艰难,王海波和妻子也没打过退堂鼓。他们一边打工,一边把打工挣的钱投入到果园。如此这般努力坚持,2016年,果树终于进入了初果期。看着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王海波和妻子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件不幸的事便发生了。好端端的苹果,不知为啥,一个个长得“灰眉土眼”,好像生锈了一般。王海波急忙向专家请教,原来是果树得了黑锈病。他赶紧买药、喷药,这才及时为果树治好了病。第二年开春,苹果开花了,一朵朵灼灼其华,美丽迷人,令人欣喜不已。孰料倒春寒突然而至,苹果花被冻伤了,当年秋季,果园颗粒无收。王海波两口子欲哭无泪。
“农业靠天吃饭风险太大,不能单打独斗只搞种植,必须多元发展才能规避风险。”为了多条腿走路,2018年,王海波又在果园旁边建起了猪场,买了10头长白波猪。他一有空就学习养猪知识,不懂就向专家前辈请教,努力钻研种养技术,编织起种养循环经济链。
他用清理猪舍的水浇果园,用积攒的猪粪沤肥。“浇了猪舍水、施了猪粪肥的果园像补充了营养,果树壮实多了,即使遇到干旱天气,果树也照样枝繁叶茂,结的苹果个大量多口感又好。”看到果园喜结硕果,王海波高兴极了。在村领导的支持和热心朋友的帮助下,王海波的苹果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购买。绝大部分苹果还没下树便被预定了,剩下不多的苹果王海波拉出去卖也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吃苦耐劳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不过,经济链条加长了,王海波两口子更忙了。想要猪养得好,得粉碎饲料、喂猪、冲圈、消毒、沤粪、防疫、接生、给猪烧锅炉、时刻观察猪的健康状况……想要果子结得好,果园得耕地、施肥、剪枝、打药、疏果、割草、下果、卖果、存果……还有吃水,他们每隔3天得回村拉一车水;下雪,他们得清扫长达三、四公里的上山路……一年四季,一天到晚,没个闲。
忙不过来的王海波两口子家也顾不着回了,干脆在山头搭了个简陋小屋,守着果园猪场安营扎寨。“每天早6点半起床,干到中午。中午简单扒拉两口饭,下午两点继续开干,直到天黑。晚上还得抓紧学习果树病虫害防治、生猪防疫等技术,等睡下就深夜了。”王海波举手挠挠头。这时,记者看到,他双手的关节异常突出,皮肤特别粗糙,很多地方皲裂了,右手食指还贴着创可贴。“连续剪枝,被剪刀磨破皮了。没事。”王海波笑着说。
“你们这么辛苦这么忙,收入咋样呢?”记者好奇地问道。
“果园最好的时候收获苹果10万多斤,5年收入30多万元。猪场现在存栏200多头,只是目前行情不太好,果园挣的钱都贴补到猪场了。村里中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我偏不信这邪。我坚信,有党的好政策,只要咱勤劳肯干,依靠科技,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王海波说这话时,日头已高高升起。沐浴在金光之中,鸟儿欢叫,果园里每一寸土地每一根枝条都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王海波和妻子说着,笑着,手脚麻利地干着,精神振奋,笑靥如花。(王志臣 陈光新)
来源:爱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