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全景式记录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发展与演变,《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在京发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09:09 2

摘要:3月26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南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是首部全景式记录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发展与演变的专著,曾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

3月26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南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是首部全景式记录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发展与演变的专著,曾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据了解,彭南生教授带领学术团队,以20年磨一剑的精神,搜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资料,历经10年打磨,撰成此书。《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全书分3卷6册、200多万字,从1800年受外来资本主义影响的传统手工业到2000年入世前夜基本定型的新形态手工业,分为晚清、民国、共和国3个历史时期,完整展现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历史变迁。重点论述传统手工业的近代转型问题、近代手工业的发展机制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的演化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手工业的再度发展问题等,构建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完整历史叙事和整体图景,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手工业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以及文化传承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河南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向午在致辞中表示,为出版好《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这部学术力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始终做到“三个聚焦”:聚焦顶层设计,汇聚顶尖力量,联合华中师范大学,组建由彭南生教授领衔、20余位专家参与的写作团队;聚焦政策支持,强化资源保障,配备了最优秀的编辑、装帧设计和印制团队;聚焦内容活化,扩大社会影响,结合手工业文化遗产,研发适合中小学的融合课程。今后将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恒心、匠心,用一部部立心书、传世书,传承文化、记录时代、服务人民,锻造出版品牌。

彭南生在致辞中分享了本书从团队组建、项目立项、开题报告、项目推进、初稿修改、二稿修订、终稿审读、结题鉴定等“廿年辛苦不寻常”的艰辛历程。彭南生指出,两个世纪间的中国手工业,命运多舛,曲折多变,形成了一幅波澜沧桑的历史画面。研究这段历史,不仅要将它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要准确揭示其特点,深刻分析其背后的动因。为此,本书作者团队“坚持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放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广角镜下加以考察,明确提出并论证了‘手工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表示,《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既展现了传统手工业在近代化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又揭示了新中国手工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贡献,不仅为学界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史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框架与实证数据支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参照。“希望河南人民出版社继续发挥学术出版优势,广泛聚集一流作者,策划和出版更多学术精品。同时,结合中国近现代手工业方面的宝贵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数据库出版和内容活化,在立体表达呈现、丰富阅读体验、创新传播路径等方面持续发力。”

“学术著作的出版,是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出版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部著作的成功出版,充分说明了精品力作是出版事业的生命线。”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指出,中国是世界手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手工业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200多年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中国手工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手工业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变迁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生动教材。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指出,《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问世,填补了中国手工业领域学术出版工程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手工业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专业课题,并巧妙地作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希望能够借助《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这样具有深厚学术功底与极高学术价值的出版精品,全面而生动地展现我国主题出版的多元面貌,不断丰富主题出版的内涵,持续扩大主题出版的阵容,全力深化主题出版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强调,建立起我国独有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要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视为一项需长期坚守且持续创新的重要抓手,与学界携手构建学术共同体,推进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力求将该丛书打造成优势出版品牌。要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从语义、语料等多个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深度标引,提升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要着力培育一批具备专业高水准的编辑人才队伍,确保能够将该著作的相关规划落到实处。

会上,邬书林、郭义强、贾宏宇、王庆、彭南生共同为新书揭幕。

随后,与会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研究视角,对此书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作了深入研讨。

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员对本书的学术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他还期望作者团队能以《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为核心,编写一个通俗易懂的简本,对原著丰富且繁杂的内容予以提炼与精缩,以利于作品的传播与普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提到,我国拥有海量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产业资源,这些产业资源深深扎根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路径之中,并且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同样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建议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着重聚焦于手工业在后工业时期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转型探索。这对于研究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长虞和平看来,手工业的现代化应该是近代以来中国手工业发展变化的不二趋势,此书作者抓住近现代手工业史的要领和核心,提出了手工业现代化的概念涵义,包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标准化生产、动力、环境等多个层面,建议作者团队进一步完善“手工业现代化理论”,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理论解释体系。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表示,本书出版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详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了我国传统手工业在近代化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对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社会史和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河南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承哲认为,这部著作从宏大的叙事到具体的考据,从典型的案例到翔实的数据,时间跨度大、覆盖领域宽、涉及行业多,展现出近代以来无数传统手工业者代代相承的真实状态,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必将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他建议将该部作品的内容纳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普及读物。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认为,作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选择以长程史观与整体史观作为全书的历史观统领,三卷各分立一个历史时期,构建了一个由资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社会环境(政府)构成的“六维模型”,从而使研究对象在中国的时空场景里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机有序地关联在了一起。本书描画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面临的五种命运:衰落乃至消失、移植工业技术顽强存续、转型为机器工业的一部分、转向工业化、独立发展。“‘五种命运说’是该书的技术主线,贯穿于三个不同的时期,并由此构成内在的研究骨架。”耿相新说道。

本次发布会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河南人民出版社承办。50多位嘉宾、媒体和读者代表共同见证了新书的问世。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魏文杰/文 河南人民出版社供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