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吴忠市红寺堡区中医医院康复大厅里,患者在用康复器械进行运动训练。57岁的王自花在医护人员搀扶下练习走路,额头沁汗。曾偏瘫卧床多年的她,术后在这里康复一年后,终于能下地走路了。近年来,红寺堡区累计投入闽宁、中烟、财政配套等各类资金超3亿元,建成投用红寺堡区
本报讯 (记者 李良)近日,吴忠市红寺堡区中医医院康复大厅里,患者在用康复器械进行运动训练。57岁的王自花在医护人员搀扶下练习走路,额头沁汗。曾偏瘫卧床多年的她,术后在这里康复一年后,终于能下地走路了。近年来,红寺堡区累计投入闽宁、中烟、财政配套等各类资金超3亿元,建成投用红寺堡区中医医院,实施人民医院医疗设备更新、太阳山镇卫生院维修加固及改造提升等项目30余个,医疗卫生事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从“诊疗洼地”到“病有良医”。
移民搬迁初期,这里只有一家开发区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数量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经过26年发展,现在拥有136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达到1046人。
3月27日上午,几十辆电动车将红寺堡镇鲁家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大院停满。“过去结伴打工,现在组团理疗。种了大半辈子地落下腰疼病,来这里用艾草热敷舒坦多了!”村民马德梅说。红寺堡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家门口,实现“常见病不出区,一般病在基层”。
作为福建“组团式”帮扶医疗队队长,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院长周文胜手把手培养本土医疗人才。去年该院共开展40项新技术,手术量较2023年增长13%。他说:“很多群众现在做手术不用往外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既省事又省钱。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医疗帮扶的温度。”
红寺堡区不断深化闽宁、沪宁、京宁等合作帮扶机制,提供46套医疗人才公寓,全职引进8名高层次人才,对接42名“组团式”帮扶专家,柔性引进64名知名专家,建立了5个名医工作室。多年来,该区各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关节置换等新技术新业务187项,全脑血管造影术等5项诊疗技术达到自治区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去年,服务门急诊群众达100万人次、住院患者2万人次、手术4700台次、县域内就诊率93.84%。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