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磊,你看这线条,要流畅自然,不能有丝毫的停滞。还有,一定要把细节处理得细腻,才能展现出作品的神韵。”杨小兵,这位在石刻领域深耕多年的匠人,手指着石材,轻声讲解着雕刻的要点。杨嘉磊全神贯注地聆听父亲的教导,手中的刻刀在石头上轻轻游走。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在富平县宫里镇一处石刻工作坊中,阳光洒在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上,石刻匠人杨小兵站在儿子杨嘉磊身旁,父子俩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石材。
“嘉磊,你看这线条,要流畅自然,不能有丝毫的停滞。还有,一定要把细节处理得细腻,才能展现出作品的神韵。”杨小兵,这位在石刻领域深耕多年的匠人,手指着石材,轻声讲解着雕刻的要点。杨嘉磊全神贯注地聆听父亲的教导,手中的刻刀在石头上轻轻游走。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在与石头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听着父亲杨小兵的教导,杨嘉磊手中的刻刀在石头上轻轻游走。 记者 彭一鹏 摄
在他们周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刻作品,有古朴庄重的石碑,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像,还有精美绝伦的装饰石刻摆件。这些作品,或大气磅礴,或细腻入微,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它们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富平石刻的辉煌历史和深厚底蕴。
杨小兵告诉记者,富平石刻雕琢工艺从选料、采料、取坯,到粗刻、细刻、抛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所以一名工匠往往需要多年的勤学苦练、精细地操作以及对石头特性的深刻理解,才能出师。雕刻过程中,工匠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设计,运用线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给石头赋予生命。
“我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理解,都融入石刻作品之中。”杨小兵说,富平石刻之美在于每一位工匠在一凿一刻间倾注的心血,并通过自己的双手赋予石头灵魂与温度。因此,每一件富平石刻作品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情感的寄托。
从富平县文旅局非遗办主任赵海波的口中,记者了解到了富平石刻的“前世今生”。
富平石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统治时期迎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大墓,对石材的需求极为庞大。富平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石材资源和精湛的石刻技艺,成为重要的石料供应地和石刻加工地。汉唐时期,富平石刻在建筑和丧葬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宫殿庙宇的建筑装饰,以及帝王将相的陵墓石刻,大量采用富平的石材和工匠技艺。其石刻风格雄浑大气,线条刚劲有力,造型古朴庄重,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明清时期,众多石刻名匠涌现,石刻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当时,《富平县志》有“油素双勾刻石”“闻陕古今,碑刻取之”“取镌碑牌,甲于天下”等文字记载。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80%的藏品用料来自富平,诸多作品也均由富平工匠雕刻。2014年,富平石刻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谈起富平石刻的“前世”,赵海波眉飞色舞,而说起富平石刻工艺的传承,他告诉记者,前些年,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传统的富平石刻工艺受到巨大冲击。同时,石刻技艺由于其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因素,导致从事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人才培养是富平石刻传承发展的关键,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门技艺就难以延续下去。”赵海波说,“在自动化工艺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富平石刻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与延续。我们不能让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为了传承和丰富富平石刻传统技艺,富平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邀请业内专家和资深艺人进行授课,提升匠人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水平。通过培训,匠人不仅学习到新的雕刻技巧和理念,还了解了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为富平石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设立鼓励奖励机制,吸引石刻爱好者加入传承者队伍,壮大传承力量。目前,富平石刻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达25人。
千年技艺在时光长河中流淌,富平石刻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青年匠人执起刻刀,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石刻作品不断推陈出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富平石刻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来源:渭南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