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联合创作的《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简称《万古长歌》),是第一幅以湖南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为主题的国画长卷,也是湖南文博艺术界同仁在阐释和传播考古成果方面的一大创举。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局部。
王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联合创作的《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简称《万古长歌》),是第一幅以湖南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为主题的国画长卷,也是湖南文博艺术界同仁在阐释和传播考古成果方面的一大创举。
《万古长歌》重点展示了湖南从旧石器时代直至夏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这一时段的区域社会发展进程。各时段所取得的重要文化成就,在画卷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它为观察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一幅鲜活的区域社会文明画卷,也为我们认识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湖南样品。
我们会发现,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史前社会,经历了同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同步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化进程,即:距今万年奠基、七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一百年转型、三千六百年融入中原引领的王国文明格局中。
湖南地区是石器时代文化比较发达、文化内涵颇具特色的区域。津市虎爪山、澧县鸡公垱、乌鸦山、十里岗等遗址,搭建起了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框架。湖南及长江中游地区的“万年文化奠基”,是以九千年的彭头山文化为代表的,在距今9000—8000年的彭头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取得初步发展,出现了周围有围沟的定居聚落,史前文化取得发展。“七八千年起步”,其主要表现是精神层面的丰富、陶器的进步。七八千年前,以高庙遗址为代表,形成了高庙文化。以白陶和圆目、大口、獠牙的兽面形象以及太阳、鹰鸟形象为代表的纹饰,反映出当时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至于“六千年加速”,湖南则率先出现了像城头山这样的中心聚落遗址。城头山遗址出现了有丰富随葬品的大型墓葬,社会开始出现日益明显的贫富与贵贱的分化。这些变化应是在适宜的环境下,农业得以显著发展,导致人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万古长歌》国画长卷依据考古发掘成果着重描绘了城头山城内外陶器生产、祭祀、丧葬等生活场景。这种以一座大型聚落为中心,聚集多座普通村落的社会结构很像先秦文献记载的五帝时代的“邦”“国”,我们称之为古国。而自大约5800年前以来,古国这种社会组织结构已经是各地比较普遍的存在,史前中国从此进入了“天下万国”的古国时代。古国这种社会基层结构自产生以来一直延续到三代,是理解中国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
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历史进入古国时代的第二个阶段。到了距今4500年前后,鸡叫城形成三重环壕、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型聚落。聚落内发现大量炭化谷糠堆积,推测稻谷总量达22万公斤。这一历史阶段,以屈家岭、石家河的发达为标志,长江中游形成了文化一统的格局。
距今4300—3800年,在考古学上是新石器时代的末期,也称龙山时代,是古国时代的第三个阶段。《万古长歌》画卷的尾篇展现了孙家岗遗址出土的较多玉器。这批玉器特色鲜明,是典型的肖家屋脊文化类型玉器。类似玉器出现在同时期瓦店、陶寺、石峁等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区域文明中心,甚至出现在商代的妇好墓、周代的晋侯墓中。肖家屋脊文化的玉器纹饰既包括神祖面和人面、虎、鹰、蝉等不同题材,又有人和神的共体、人和虎、人和鹰等不同的配伍关系。肖家屋脊的玉器风格和元素,还对后世的各类纹饰母题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原文化因素也在洞庭湖沿岸生根发芽。在中华文明步入王朝时代之际,区域社会互动的频繁和深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曾提出中国考古学要积极推进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和数字化发展。《万古长歌》对于湖南考古同行的意义可能远远超过了一个简单的公共考古项目。我相信这种跨越时空的奇妙连接,一定能够科学、生动、全面地呈现湖南史前文明的发展面貌,增进当下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和热爱。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