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驭势而行,绘就自动驾驶时代新图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09:42 2

摘要:2025年3月18日,随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宣布浦东新区第三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正式启用,583条、758.62公里的新增路网串联起张江科学城、世博会展区与花木行政枢纽,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提供了规模最大、场景最全的“中国试验场”。

2025年3月18日,随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宣布浦东新区第三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正式启用,583条、758.62公里的新增路网串联起张江科学城、世博会展区与花木行政枢纽,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提供了规模最大、场景最全的“中国试验场”。

2023年6月,在临港新片区颁发的全国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中,上汽集团旗下友道智途和赛可智能两家企业获得两张牌照,涉及商业化应用场景。

2024年6月,全国首批9张L3级自动驾驶上路通行牌照中,上汽集团是唯一一家旗下两个项目成功入选的企业,上汽旗下智己汽车、赛可智能、赛可出行,以及上汽红岩、友道智途分别组成两大联合体,成功获得乘用车与货车准入试点资格。

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军者,正以技术突破、生态协同与全球化布局的“三重引擎”,引领自动驾驶从实验室走向城市动脉,为全球智能出行贡献中国方案。

从“实验室精度”到“城市级验证”

川流不息的东海大桥上,上汽5G智能重卡编队向前行驶,除了头尾车辆有安全员,中间车辆的主驾驶座位上空无一人;临港新片区,获得路测牌照的赛可智能和友道智途正在对robotaxi和无人驾驶重卡进行道路测试;智己汽车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预计到2026年正式具备L3级自动驾驶方案的量产条件。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上汽自动驾驶汽车跑在了路上。上汽集团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核心竞争力。2024年,其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展现出卓越性能,通过多模态感知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生成对抗网络(GAN)、变分自编码器(VAE)技术,实现高精度三维环境建模,决策响应速度较人类驾驶员提升30%以上。

商业化层面,上汽已实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应用的跨越。其Robotaxi车队累计载客里程突破400万公里,覆盖上海、苏州等城市核心区域,用户满意度达98%;而在洋山港,上汽5G+L4级智能重卡以“一拖四”编队模式高效运转,累计运输集装箱超4万标箱,推动港口物流效率提升30%。这些成果不仅印证了技术的成熟度,更凸显了上汽“场景驱动创新”的战略智慧。量产车方面,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车的IM AD无图城市NOA于去年10月正式开通全国并推送全系车型,成为行业前四采用端到端大模型落地无图城市NOA的车企。

产学研融合与跨界合作

上汽深谙开放合作是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去年,上汽集团联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汽车城、中汽研等单位共同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虚实融合测评关键技术与系列装备》荣获2023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产学研”通力合作,攻克感知、决策算法等核心技术,形成全栈自研体系通过与高校合作,利用学术研究的前沿性,解决了许多产业界在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瓶颈。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实践反馈,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跨界合作方面,2025年2月,上汽与华为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尚界”。双方采用“躯干自主+关节外协”模式,整合上汽的底盘、电驱技术与华为ADS 3.0智驾系统,开发周期缩短25%。鸿蒙座舱4.0与上汽自研中央计算单元深度融合,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推出首款车型,主攻17-25万元主流市场。

锚定智能化,定义出行新范式

从临港到洋山港,从上海的街头到秘鲁的港口,上汽集团以技术创新为笔,以生态协同为墨,在自动驾驶的全球版图上刻下“中国坐标”。

2025年,上汽将落地“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0”,实现“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支持L3级自动驾驶量产。该方案通过“舱、驾、算、联”四域合一,降低系统延迟至毫秒级,算力利用率提升50%随着上海自动驾驶产业规模迈向千亿级,上汽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智能出行时代注入澎湃动能,让世界见证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正如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所言:“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城市治理与生活方式的系统性重塑。”未来,上汽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技术、政策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全球用户书写智能出行的中国样本。

来源:上海汽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