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省城版头条丨提升颜值 助力振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10:19 2

摘要:2022年,南昌启动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近日,南昌市开展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现场巡看活动,南昌市委主要负责人率队走进南昌经开区、高新区、青山湖区等地察看。为推广有益经验,营造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

2022年,南昌启动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近日,南昌市开展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现场巡看活动,南昌市委主要负责人率队走进南昌经开区、高新区、青山湖区等地察看。为推广有益经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江西日报拟推出深化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一线探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南昌市“两整治一提升”行动

系列报道之一

南昌经开区蛟桥街道上风景村,坐落在梅岭山脉的褶皱里,距离城区有数十公里。很难想象,曾经“空心化”的山村,如今实现了环境优化与产业振兴的“双向奔赴”。

3月25日,记者沿着蜿蜒的柏油路盘旋而上,紫荆花引路至半山腰便到了上风景村。白墙黛瓦的自习室群落跃然眼前,记者步入其中一家自习室内,只见一排排书桌被分隔成1米宽的小隔间,每个隔间配有储物柜、充电插座。“推开窗就是风景,关上门便是静室。”备战考研的学生小张正在一边上网课,一边享受着“与自然共学”的仪式感。

这般诗意场景,得益于南昌经开区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的妙笔。三年前,上风景村道路破损、杂草丛生。该项行动实施后,水泥路升级为柏油路,雷峰尖、凤鸣凰登山步道串联起山水景观,百余栋农房完成外墙改造。“我们保留原生态植被,让自习室与山林共生。”村党支部书记龚小风说,村里的百年古树群,成为自习室的天然绿幕。

南昌经开区蛟桥街道上风景村。摄影 | 通讯员 成 奔

据了解,该村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动员群众自觉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就地取材,旧物利用,把村民主动捐赠的条石、磨盘、砖瓦、陶罐等老物件加入至院墙的搭建材料中,把村民庭院附近的荒地规划整理成菜园,既节省了资金又保留农村古朴风貌。

“以前,村里房屋破旧、猪圈乱搭、污水横流,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前来串门的亲戚朋友看到这里的环境直摇头,更不要说会吃上‘考研民宿’这碗饭了。”回忆以前的日子,村民龚平感慨不已,“现在,又是硬化、又是美化,村里的柏油路通向了每家每户,鸡鸭都被圈养,公厕改造升级,还新增了仿古景观、游园广场,生活越来越舒心!”

环境提升带来的“流量”,迅速转化为产业振兴的“留量”。龚雨欣是第一个返回上风景村创办自习室的村民,当初看中的正是村里逐渐变化的人居环境。她将老宅改造成“云海自习室”,首月便吸引50名备考学生。村民见状纷纷跟进,闲置农房变身自习室:有主打“白噪音伴学”的竹林书屋,也有配备视听设备的科技自习室。“以前在外面务工年收入5万元,现在经营民宿加上在自习室务工,去年赚了8万多元。”村民龚建国算起增收账喜笑颜开。

要想富,先修路。在实施“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中,南昌经开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路域环境问题,大力开展调查摸排、梳理归纳、集中整治等工作,积极推进村道“白改黑”提档升级工程,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进行建设,提高了行车舒适度和公路的通行能力、安全系数,将农村道路打造成旅游的风景路、农村的致富路。

据悉,2022年至2024年,南昌经开区对辖区内乡道沿线开展了整治提升,高标准完成52.27公里农村道路“白改黑”。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道路标识、路灯亮化美化等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公路体系的服务能力和品质,为游客进村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前不久,南昌经开区还顺势推出“研学+旅游”路线,将上风景村纳入区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今年春天,该村紫荆花步道吸引游客2.3万人次,带动土特产销售15万元。村委会还与省内高校合作,将废弃仓库改造成艺术空间,举办书画展、摄影赛等活动。

上风景村的变化并非个例。经过“两整治一提升”行动,南昌经开区共打造了35个共同富裕示范村。蛟桥街道新池村“花海经济”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樵舍镇巩固村李家村小组发展特色果业采摘,丰产期年产值12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20余人。目前,该经开区已培育出葡萄、蓝莓、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业品牌,农村电商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南昌经开区乐化镇金盘村。摄影 | 通讯员 成 奔

巩固整治成果,长效治理是关键。南昌经开区还创新推行“党建+村民自治”模式。各村党员带头做好志愿服务,由老党员组成环境监督队,每月开展“最美庭院”评比。以樵舍镇巩固村李家村小组为例,该村小组成立环境管护队,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长效考核机制。

从“面子”到“里子”焕新乡村底色

吴志刚

自2022年启动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南昌市以攻坚克难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从梅岭深处的云端自习室到鄱阳湖畔的智慧渔场,从阡陌交通的“白改黑”工程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三年间,全市农村面貌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喜人变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数据显示,三年来,南昌完成村庄路灯安装3万余盏,实现未安装路灯村庄的全覆盖亮灯;完成农村户厕问题整改3万余个,整改完成率100%。在红谷滩区厚田乡闸上村北下村小组,通过“议事长廊”搭建村民共治平台,将昔日的“空心村”变为文旅融合的示范村。这种“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共建模式,让环境整治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环境整治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城乡要素流动的通道。当蛟桥街道新池村用“花海经济”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当进贤县三阳集乡岗峰咀村螃蟹小镇打造的水上餐厅高朋满座,乡村不再是被动接受城市辐射的末端,而是成为人才、资本、技术主动涌入的价值高地。这种转变印证了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塑乡村的空间吸引力。南昌的实践表明,环境整治不是简单“涂脂抹粉”,而是通过系统性的功能再造,让乡村增“颜值”、民众生活升品质。

“要想富,先修路”在南昌得到生动诠释。三年来,南昌市完成农村公路“白改黑”1243公里,实现全市省、县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100%、重要乡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70%以上,农村地区道路通行条件得到快速改善。在安义县S218公路安石段,沥青路面取代了破损水泥路,配套建设的波形护栏、震荡标线一目了然。眼下春暖花开,这条路不仅成为连接城乡的“风景线”,还串联起沿线万亩油菜花海、水果种植基地,形成“路畅景美产业兴”的良性循环。

路域环境整治不仅改善通行条件,更重塑了乡村发展格局。南昌经开区将52公里农村公路打造成“研学+旅游”示范带,带动沿线土特产销售超千万元;新建区石埠镇通过道路升级,吸引芦笋产业园落户,带动200余人就业。如今,南昌市农村公路县道总里程849公里,全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达100%、“组组通”硬化路达100%、全域农村客运公交化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公路“三个百分之百”。

道路升级带来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畅通,更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比如南昌经开区在推进52公里村道改造时,同步建设停车场、旅游标识和5G基站,使上风景村的自习室民宿群得以接入城市消费市场。这种“道路+产业+数字”的复合型改造,践行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的理念。当乐化镇莲塘村的道路标线从模糊到清晰,当樵舍镇常丰村的泥泞小道变为旅游专线,路域整治实际上是在重构城乡要素交换的“接口标准”。数据显示,改造后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率下降28%,物流成本降低15%,这正是基础设施提质撬动发展效率提升的明证。

版面编辑:蒋少征 吴文萱

制图:赵一越

编辑:孙沐雨

复审:任宇博

审签:张文娟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