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3月25日,德国政坛迎来重大变革,联邦总统施泰因迈尔向现任德国总理朔尔茨及其内阁成员移交解职证明 ,标志着现任政府解散。不过,朔尔茨及其内阁成员将继续履职,直至新一届联邦政府成立。这一事件不仅是德国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也反映出德国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
当地时间3月25日,德国政坛迎来重大变革,联邦总统施泰因迈尔向现任德国总理朔尔茨及其内阁成员移交解职证明 ,标志着现任政府解散。不过,朔尔茨及其内阁成员将继续履职,直至新一届联邦政府成立。这一事件不仅是德国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也反映出德国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
当天早些时候,新当选的德国联邦议院召开首次会议,第21届立法会任期正式开启,为期四年。本次会议议程主要包括通过联邦议院议事规则和选举联邦议院议长。最终,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议员尤利娅·克勒克纳成功当选为第21届德国联邦议院议长。
此次德国政府解散,源于2月23日的联邦议院选举。德国媒体公布的出口民调显示,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盟党得票率为29%,领先其他政党。在选举之后,联盟党成为第一大政党,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一跃成为联邦议院第二大政党,而朔尔茨所属的社会民主党仅获得120席,位列第三。
近年来,德国经济陷入低迷困境。受地缘冲突、能源危机等因素影响,德国陷入持续高通胀,外需疲软冲击工业出口。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经价格调整后比上年实际下降0.2%,自2003年以来首次连续两年负增长。朔尔茨在竞选期间曾坦言,德国正处于经济衰退的第三年,失业人口达300万,且这一趋势还在增长,同时还有70万个空缺职位无法填补。从民众生活来看,基本食品价格连年上涨,一条面包的价格从1.50欧元涨至约2.00欧元,黄油、牛奶等价格几乎翻番。俄乌冲突爆发三年间,德国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普通三口之家年均能源开支从2021年的4121欧元涨至5407欧元,涨幅达31%,其中供暖费用涨幅最为明显。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德国民众对生活水平的悲观情绪加剧,认为自己处境正在改善的比例从2023年的42%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27% 。
在经济低迷的同时,德国还面临诸多政治挑战。在移民问题上,德国在2015年欧洲难民潮中接收了大量难民,俄乌冲突期间又接收了上百万乌克兰难民。随着经济下滑以及袭击事件频发,国内反移民和反难民情绪不断上升。在国际上,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给德国带来外部压力,其可能实施的对欧关税政策,让德国经济面临新的威胁。
目前,联盟党正与社民党展开组阁谈判,联盟党总理候选人弗里德里希·默茨多次表示希望在4月20日复活节之前完成组阁。据媒体获得的谈判草案,未来联盟政府计划推出数十年来最严格的移民政策,包括提升拘留收容能力、暂停移民家庭团聚政策2年、扩大可遣返国家名单等。在国防方面,基民盟主张大幅提升国防支出至GDP的3.5%,但社民党对此态度谨慎,不愿大幅提升。在财政政策上,德国正在改变长期以来的财政审慎立场,推动扩大财政支出。德国联邦参议院已通过联盟党和社民党提出的财政方案,允许设立5000亿欧元基建专项基金,并修订“债务刹车”条款,放宽政府债务上限以用于国防等大规模支出 。然而,组阁谈判并非一帆风顺,双方在财政税收、遣返政策等关键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导致谈判一度停滞。
关于德国联邦政府解散传闻的核查与政治现状分析
一、宪政制度下的权力制衡机制
德国实行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作为虚位元首,主要职能是签署法律和外交礼仪。行政权归属由联邦议院多数党组成的执政联盟,总理为政府首脑。解散议会需满足特定宪法条件:当总理提出的信任案未获议会通过时,总统可在21天内决定解散议会。2023年德国未发生此类宪政事件。
二、执政联盟的"危险平衡"
2021年大选后,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红绿灯联盟",这是德国历史上首个三党联合政府。民调机构Infratest dimap最新数据显示,联盟支持率已从执政初期的52%跌至39%,呈现显著执政疲劳。
经济政策分歧成主要裂痕:
1. 财政纪律:自民党坚持"债务刹车"与绿党绿色转型的650亿欧元年度预算存在根本冲突
2. 能源政策:绿党推动的2030年淘汰煤电计划遭到工业界的强烈反弹
3. 移民政策:社民党主张的宽松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承载力矛盾激化
三、多重危机叠加下的治理困境
1. 经济衰退阴云:德国经济研究所预计2023年GDP将萎缩0.5%,制造业PMI连续14个月低于荣枯线
2. 能源转型阵痛:北溪管道事件后,工业用电价格同比上涨127%,巴斯夫等跨国企业启动产能转移
3. 社会分化加剧:极右翼选择党(AfD)支持率攀升至22%,创历史新高,在东部五州成为最大反对党
4. 国际地位动摇:对乌军援引发的国内争议,使德国在欧盟领导力面临质疑
四、政治地震的潜在诱因
尽管当前政府仍能维持基本运转,但以下风险点值得关注:
1. 预算危机:宪法法院11月将裁决疫情特别基金的合法性,可能引发600亿欧元财政缺口
2. 地方选举压力:10月巴伐利亚和黑森州选举,基民盟可能扩大优势动摇执政联盟信心
3. 领导力考验:总理朔尔茨支持率跌至36%,其"谨慎务实"风格在危机处理中屡遭诟病
五、各派政治力量博弈图谱
1. 执政联盟内部:
- 社民党:在劳资政策上向工会倾斜,与自民党市场化路线冲突加剧
- 绿党:面临环保理想与经济发展现实的两难困境
- 自民党:财政保守立场获得中小企业支持,但青年选民流失严重
2. 反对派阵营:
- 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凭借传统稳健形象重获民意,民调支持率升至30%
- 选择党:利用移民问题扩大影响,在东部地区组织草根动员
- 左翼党:因内部路线分歧陷入分裂,前领导人瓦根克内希特另组新党
六、欧洲视角下的德国困局
柏林科学政治基金会研究员克莱门斯指出:"德国正经历统一以来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从默克尔时代的稳定锚转变为不确定因素。"这种转变体现在:
1. 地缘政治:被迫重新定位对华对美关系,经济依赖与价值观外交难以平衡
2. 欧盟领导力:法国借势扩大影响力,东欧国家质疑德国的危机应对能力
3. 产业政策:《通胀削减法案》冲击下,德国汽车业面临技术路线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
七、未来半年关键观察点
1. 2023年12月联邦宪法法院财政裁决
2. 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政治风向
3. 能源价格补贴政策到期后的社会反应
4. 乌克兰战场形势对国内舆论的影响
结语:尽管德国政治体制展现出较强韧性,但多重危机叠加已超出传统共识政治的应对范畴。无论执政联盟能否完成任期,德国都不可避免地进入政治经济重构期。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的走向,将继续牵动全球格局!
德国总统解散政府,新的政治格局即将形成,未来新政府如何应对经济衰退、移民问题、国际压力等诸多挑战,不仅关乎德国自身的发展,也将对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