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近5成孩子休学不是因为厌学,也不是对抗父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7 08:15 2

摘要:三天两头,她都吵着不想去学校,说想在家自学。问她什么原因,就一个劲地哭,也不说话。

———— 01 ————

从上初中开始,我就被女儿折磨到抓狂。

三天两头,她都吵着不想去学校,说想在家自学。问她什么原因,就一个劲地哭,也不说话。

我担心她被霸凌,于是找了很多同学,也问了老师,都说没发现。

这就让我更纳闷了,女儿成绩不错,在班上都是前10名。

家里也没有给她很大压力,对她的学习一直很放心。

我做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但就是找不到她坚决不上学的原因。

闹久了,我就非常生气,每天早上看到她哭哭啼啼的样子,我就火大。于是就不再回应,只让她自己消化。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初二下期,这段时间,女儿的成绩出现了明显下降,从前10名下滑到25名外,我这才有些着急。

眼看着只有一年就中考了,我就提议去上个补习班。

但她坚决反对,说自己会在家里练习。但问题是她之前就是在家里练习,如果不抓紧时间,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于是,我强硬地给她报了班,要求她周末去报道。

结果那天早上,她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一边哭一边砸东西,说自己就算死,也不要补习。

我气得不行,觉得她就是太懒了,怕苦怕累,就狠狠地把她骂了一顿。

还给她放狠话:“你自己不努力,将来比同学们都差,看你有没有脸。”

但女儿这次却豁出去了,吼道:“你啥都不懂!我不仅不去补习班,学校我也不去了!”

从那天起,她真的就不去学校了,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有时也要学习,但更多时间都在玩,我们不在家她就看电视,我们在家她就钻在房间里,拒绝沟通交流。

那段时间我想尽办法,甚至带她做了心理检查,直到医生去问才知道,她不去学校的原因,竟然是感觉被排挤。

———— 02 ————

从她跟医生沟通的情况中,发现她有几个问题:

(1)她总觉得同学在针对她,她们总是在一起嘀嘀咕咕说话,然后哈哈大笑,她觉得同学们是在说她坏话。

(2)她特别害怕被拒绝,有时想跟其他同学一起去吃饭或者玩,但又不敢去邀请,怕被拒绝。

(3)每次组队,大家都选自己的好朋友,就她自己一个人,被随机分配给人数不全的小组。

正因如此,她感觉很孤独,对学校没有归属感,排斥学校的环境,所以上课用分心,成绩逐渐下降,最后完全不能适应学校环境。

我这才真正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从小,女儿就性格内向,每次出门都躲在我身后。

明明很想跟别人玩,但只要别人不主动邀请,她绝不主动搭讪。

有时甚至别人主动来邀请她,她都会拒绝别人。

当时我没引起重视,只觉得她就是太内向。甚至内心里嫌弃她太胆小,扭捏小气。

我也鼓励她多跟别人说话,安慰她被拒绝了也没关系。

但她根本听不进去,在学校里也很少有要好的朋友,放假就在家,几乎不出门。

后来看她成绩还不错,就更忽视了,却没想到竟然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 03 ————

外交学院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宗敏提到,导致青春期孩子厌学中,人际交往是主要原因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分比例占到休学原因的30%-50%。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般有3种。

(1)敌意归因偏差

孩子在曾经有过被排斥的经历、低自尊或家庭环境过度敏感,就会让孩子倾向于把他人中性或模糊的行为解读为敌意或针对自己。

比如女儿用认为同学说悄悄话是在说她的坏话。

(2)社会排斥和拒绝敏感

当孩子对拒绝高度敏感,形成“预期焦虑”——预先假设自己会被排斥,进而表现出防御性行为,如过度警惕、退缩,反而增加被孤立的可能性。

比如女儿因害怕被嘲笑而不敢参与集体活动,同学误以为她“不合群”,形成恶性循环。

(3)自我概念与投射

父母的过度保护或批评削弱孩子的社交能力,使其难以应对冲突,导致过度依赖他人评价,因同学的小举动感到不安。

综合来看,孩子出现人际交往的关键,在于父母早期没有重视对孩子人际交往和个人价值感的建立,导致孩子一直在人际交往中内耗,从而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并最终表现为休学。

找到女儿休学的原因,我的心总算落回肚子里。

现在我要做的是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女儿解决问题。

结合学到的知识,并且通过实践的不断调整,我掌握了一整套解决孩子社交问题的方法。

经过5个月的训练,女儿成功返校,人也变得热情大方了。

下面是具体方法。

———— 04 ————

(1)认知重塑:打破负面思维循环

以前,在女儿的人际交往中,我总是以批评说教为主。

比如她不主动去跟其她孩子相处,表现扭捏时,我会说:

“你自信点嘛,扭扭捏捏的像什么样子?”

“有什么好怕的,她又不会吃你!”

……

在我的语言中,不仅没给孩子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还藏着埋怨不满,这反而给孩子更大的心里压力,对交友更恐惧。

其实,要让孩子在交友中大胆自信,就应该先给她进行认知重组,纠正敌意归因偏差,不要去预设失败。

这里,我会设置一些常见的情景,用“社交事件ABC表”(A事件+B想法+C情绪)跟女儿做模拟。

比如:

A:课间没人找我说话

B:她们肯定讨厌我

C:难过自卑

替换B为“她们可能也是不好意思”、“下节课我可以主动去找个人打招呼”。

经过不断练习,当女儿能避免负面思维时,她的自我暗示就变得更积极了。

虽然还没有去经历过实践,但大量的训练已经纠正了她的思维模式。

(2)环境模拟:安全环境中的暴露疗法

以前,我很在意对错,却因为过于较真,摧毁了孩子自我表达的勇气。

比如女儿突然抱怨一句:“要是不用上学就好了。”

这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她不爱学习,这是消极的思想。

于是我会立马责备她:“不上学你能干嘛,不要总说这种丧气话。”

其实,女儿只是简单的抱怨和闹骚,却因此遭遇冷脸。

孩子大多数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是从家庭中习得。

我不允许女儿表达真实自我,为了迎合我,我讨厌的她都不说,只说我爱听的话。

她在家里讨好我,在外面就会讨好她人,说话前都会先思考“她会不会不高兴”,而不是自己的情感表达。

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应该给孩子的表达提供安全的空间,不管对错,让她先敢于表达自我,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

比如我不再打压女儿的想法,用尽一切机会鼓励她表达,哪怕她的想法我不认同,也不再批判。

比如女儿在家不想写作业,我会让她给我一个理由。

一开始她只知道哭,但当她逐渐说出“我今天心情不好,想休息一天”时,我就露出一脸欣慰的笑容,然后立马答应“你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没理由不同意对吗?”

不仅如此,我还会非常在意女儿的意见,比如家里需要买个什么东西,我会问她喜欢什么样的,或者是希望她能给一些建议。

这些小事可以很好的建立孩子的自信。

当她发现她的语言有人在意,她的建议也可以非常好时,表达的欲望就会萌生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女儿先跟我成为好朋友,有什么伤心难过的事,她会主动找我倾诉。

她越来越喜欢表达了。

(3)生态系统干预:调动环境资源

光有理论知识和模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彻底摆脱交际恐惧,获得交际自信,我们要充分调动环境资源,让女儿去碰壁、去成功。

第一:生活圈层

女儿休学的第3个月,她终于下定决心跟我出门逛逛。

出门前她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如果被问到“为什么没上学”,我不想回答,就微笑地看着她一言不发,她自然知道我不想谈论这个问题。

果然,那天在小区里遇到好几个邻居问起她不愿意回答的话,她就盯着对方微笑,结果大家碰壁,只能尴尬地转移话题。

那天回家,我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女儿还兴奋地模仿对方尴尬地表情。

然后又是一阵停不下来的笑声。

这次一次不错的体验,在新的交往中,她终于不再是恐惧和顺从,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

而这次成功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勇气。

第二:陌生环境圈层

后来,她还报名了一个绘画班。

在班上有几个跟她同龄的女孩,她觉得其中有一个能跟她同频,所以在做了心理暗示后主动跟女孩搭讪,结果发现那个女孩态度冷漠。

但建立在之前丰富的模拟上,她很快调整状态,暗示自己“可能她比我还害羞”。

于是,她主动去跟其它几个同学接触,慢慢的,她真的跟大家处到一起。

后来她还跟我吐槽:“有时真不能看第一印象,有些看着冷漠的人,其实比谁都热情。”

你看,她已经能自己总结经验了。

———— 05 ————

女儿休学的第6个月,她决定返校。

虽然有担忧,但同时她又满怀信心。

后来听老师说,进入新班级后,她一段自我介绍引起了全班的热烈掌声。

当天放学回家,她就找到了一个同小区的学生,两人还约好每天一起上下学。

果然,在解决了人际关系后,女儿的学习心态也稳定了,再也没闹过不上学。

成绩也开始稳步提升了。

▍作者:千语妈妈,擅长处理青春期叛逆、厌学拖拉、抑郁休学、缺乏内驱力等教育问题。定期分享相关案例,配套相应解决干货。家有中、小、高中孩子的父母,敬请关注!

来源:相对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