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暖时节,凉州区松树镇松树村的田野上一片繁忙。搭载着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正沿着田垄匀速前进,在身后留下整齐的麦沟,所到之处,种子与黑色滴灌毛管如影随形,同步埋入肥沃土壤,播种、铺管、覆土,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春暖时节,凉州区松树镇松树村的田野上一片繁忙。搭载着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正沿着田垄匀速前进,在身后留下整齐的麦沟,所到之处,种子与黑色滴灌毛管如影随形,同步埋入肥沃土壤,播种、铺管、覆土,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种粮大户张德明蹲在地头,抓一把湿润的泥土在掌心搓了搓说:“今年墒情好,再加上这新机器,还有农技中心专家从种、管、收全程跟踪服务,亩产上千斤没问题。”
就在几年前,这片土地还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候地块零散,我家6亩地分成七八块,大型农机根本进不来。”村民葛秀梅回忆,“浇地时要扛着铁锹满田跑,这边水还没流到头,那边已经漫出地头。”改变始于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松树村整合零散土地,推平田埂沟坎,配套滴灌设施,小田并大田,机械化作业率提高到九成以上。
现在,葛秀梅把家里的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到村里的菌菜产业园打工。“在这干了两年了,活轻松,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挺好的。”葛秀梅说。
在村合作社的麦田里,农机手王建军正忙着调试播种机设备。他拍着方向盘说:“播种、铺管、施肥一次完成,误差不超过2厘米。以前一天最多种10来亩,现在轻松干完40多亩。”松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得虎在一旁补充道:“有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能实现亩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亩节本增效20%以上,省水又省工。”
沿着田间小路往村东头走,一阵湿润的菌香扑面而来。在松树村菌菜轮作产业园,武威百耀生食用菌种植厂负责人蔡桃生正带着工人翻堆菌棒。他说:“这批菇再一个礼拜就能上市,到时准能卖个好价钱。一座棚年收入少说也在12万元左右。”
凉州区松树镇菌菜轮作产业园改造老旧日光温室56座,引进武威百耀生食用菌种植厂种植平菇、滑子菇,新建日光温室15座,重点种植辣椒、西葫芦等蔬菜作物,产量达60吨。
夕阳西下,陈得虎站在田埂上算起了细账:“2024年,产业园实现分红收入5.11万元,通过村菌菜轮作实现产值3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增加务工收入15万元。”他看着远处正在施工的日光温室大棚,眼里闪着光:“那边还要建20座日光温室,咱村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宽。”
>>>记者手记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到“指尖种地”的智慧农业;从“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到“抱团发展”的集体经济;从“靠天吃饭”的庄稼汉,到掌握新技能的现代农民——这些变化正在重塑武威乡村面貌,也必将为乡村振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记者徐燕 王翠)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