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振消费:怎么干,何处发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一头连着广大民众美好生活,是内需体系的重要基础。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收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到日前中办、国办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30条措施为促消费助力,再到“国家账本”致力于拉动消费、推动投资稳健增长……一揽子提振消费“大礼包”的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对提振消费“怎么干”的深度思考,业内人士也纷纷献计献策。
“促消费”无疑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国多地密集出台提振消费相关举措——2月12日,黑龙江省印发《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同一日,山东省委书记、省长一起参加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2月19日,湖北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中华美食荟”暨湖北服务消费季活动;2月20日,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此外,湖南、北京等多地也相继推出丰富多彩的创新举措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热点。
近日,“2025豫园·仲春花朝节”在上海豫园启幕。活动以豫园商城的传统风格建筑为背景,结合春日花景、古装巡游、国风展演、国潮市集和声光效果等,创新消费场景和体验。图为游客在豫园商城体验国风妆造。新华社
过去一年,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涨幅比2023年(7.2%)回落3.7个百分点,全年消费整体呈回落态势。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为2.2个百分点,较2023年回落2.1个百分点,也低于2017年至2019年3.9%的均值水平。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5年前两个月经济“成绩单”中,消费的表现令人振奋。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这印证了提振消费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了预期与信心。
这其中,政策“真金白银”的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表现在以旧换新对消费和经济的拉动作用上。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约134万辆,家电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2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36%;6000元以下手机市场销量约3300万台,销售额约860亿元,周均销量、销售额分别较补贴前一周增长19%、29%,以旧换新实现良好开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闫衍认为,应继续发挥“两新”“两重”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围以旧换新的领域。
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2025年,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这个资金额较去年增加1倍,首批810亿元已经于1月初下达到地方。”日前印发的《方案》进一步细化政策落地路径,更是将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扩围进一步扩大:家电以旧换新从8类增加到12类;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最高达500元;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
不仅是以旧换新,如今,看得见的短期效应还体现在消费新场景的创新举措方面。去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围绕居民吃穿住用行等传统消费和服务消费,培育一批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引领突出的典型案例,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消费端领军企业,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
提振消费,释放“存量”的同时,更需挖掘“增量”的无限潜力,这就需要“需求刺激”与“供给创造”双管齐下。其中,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是关键,而人工智能则是一个重要抓手。
从AI讲解员、无人机送外卖、数字人直播带货,到写作、画画、做P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AI秘书”,“人工智能+消费”的场景创新正在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2025年3月20日,参观者在展会上与“Ai Me智能机器人”互动。当日,以“AI科技、AI生活”为主题的2025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5)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展会吸引全球千余家企业参展,全景展示家电及消费电子领域的前沿成果,呈现AI赋能智慧生活的新产品、新方案、新场景。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当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居民需求已从“拥有更多”转向“体验更好”。为了满足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方案》提出“服务消费提质”,同时还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此前表示,人工智能与手机、电脑、汽车、机器人融合后,将带来消费体验功能的重塑性提升。这不仅有可能会创造一些新的千亿级、万亿级产业,也将从消费端带来巨大需求。
有机构分析,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终端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20%。特别是,业内预计,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也是商业化落地的元年。宇树科技一位负责人称,未来,四足机器人降到三四千元问题不大,可以真正进入消费级时代。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快赋能消费创新。原国家经贸委质量管理局局长叶柏林表示,当前,各类机器人产品大火,有很大的消费空间,同时要狠抓产品的质量问题,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当然,除了补贴政策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供给创新的持续加力,提振消费仍需从长计议。
“《方案》从增加收入着手提振消费,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只有实实在在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才能切实提升消费。
2025年3月23日,游客在更楼街道城南城市田园的油菜花市集上消费。近期,浙江省建德市更楼街道城南城市田园的油菜花竞相开放,一场春日花田市集也在花田边开启,游客们支起帐篷天幕在田间赏花海、品美食,尽享春光。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从长期看,消费取决于三个因素: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消费能力与收入有关;消费意愿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尤其是与后顾之忧有较大关系;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也直接影响消费,居民想消费是否有相应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去匹配。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涉及一系列长期改革。
居民收入包括工资(劳务)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滕泰认为,企业给予员工的工资水平,主要由企业的收入与利润状况决定,非政府所能直接干预。若期望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那需要在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劳动力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做出更为深远的努力,而非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调控。
而对于财产性收入,滕泰表示,从去年9月24日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日前的《方案》,都在反复强调要推动股市的繁荣。稳股市对于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住房消费是大宗消费的重要一环,住房消费的恢复也是带动居民消费全面恢复的关键。《方案》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中具体提出,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被认为是新的增量政策方向之一。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当前看,调整公积金贷款利率正当其时。“在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大幅度下降之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应尽快调降,保持与商业性贷款的适当利差,并更好地支持居民使用公积金购房、租房,比如简化一些支取、办理的手续。”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也表示,年内适时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将进一步降低购房者置业成本,公积金利率下调,也有望为商贷利率的下调释放一定空间。
此外,提振消费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来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建议,加快推进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医疗和养老制度的并轨,实施公平、统一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以非国有单位职工、自由择业者和农村转移人口为重点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加强社保体系的保障作用。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补贴支持力度,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来源:老满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