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矿山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促使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之一。高桥矿山生态修复区则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推进全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
矿山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促使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之一。高桥矿山生态修复区则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推进全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
春分时节,渑池县境内黄河两岸山桃花次第绽放,仿佛给大山披上了多彩衣衫,漫山遍野的山桃花与奔涌的黄河水相映争春,勾勒出一幅刚柔并济、清雅壮丽的山水图景。
站在黄河南岸的高桥铝土矿生态修复区,从高处俯望,远处是巍巍的青山,近处是泛绿的苗木,一辆辆水车正在给新近栽植的油松树浇水,描绘出一幅唯美的矿山生态修复画卷。
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伤痕累累的矿坑。如今,经过生态修复,昔日的矿坑焕发新生、重披新绿。
“以前这里是一座铝土矿坑,由于长期露天开采且未及时修复,四周的山被挖得光秃秃,变成了一个大坑。经过矿山生态修复,现在山变绿了,环境变美了,空气也好了。”正在浇树的高桥村村民郑群文说起家乡矿区的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渑池县高桥铝土矿矿山生态修复区地处黄河南岸,这里曾经是渑池县铝土矿的主产区之一。然而,长期的开采,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让往日的青山绿水失去了本色。
渑池县纪委监委将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和推进政治监督向具体聚焦、向精准问效、向常态落实的重要举措,将其纳入政治监督清单。建立“每月汇总、每季更新、半年总结、全年销账”工作机制,运用“班子成员+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检监察机构”的四位一体协作网络,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动态式销号,以精准有力的监督督促推动职能部门扛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
为废弃矿山“疗伤”,让破损山体披绿,这事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高桥铝土矿生态修复区最高落差达200多米,给施工带来较大困难。相关单位克服重重困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负荷运转,共设置36个作业面,削平裸露岩石山头4座,完成石方作业280万立方米。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目前,渑池县高桥铝土矿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面完成。整个工程分4个治理单元,按照“削坎降坡、区域平整、消除灾害、综合利用”的治理原则,采取整、挖、填、植等人工干预措施开展综合治理,最大限度修复。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渑池县突出抓好辖区矿山生态修复监督工作,先后开展监督检查70余次,推动矿山修复24098亩,紧盯黄河沿岸矿山无序开采问题,坚持办案开路。留置干部4人,处理处分41人,党纪政务处分22人。”渑池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说。
为了确保生态修复质量,对于高陡边坡治理,采用了国内先进的高次团粒挂网喷播技术等5项专利工艺,外调黄土填覆,3年后可达到乔灌木丛生,全域绿植覆盖效果。站在一处矿山修复观测台上,被绿植覆盖的治理区尽收眼底,边坡上新种植的草籽泛起点点新绿,坡地里新栽的松柏树幼苗整齐挺立,治理成果初现。
“该工程完成后,可恢复林地627亩、草地1073亩、耕地1466亩,有效发挥净水、拦洪、补枯等调蓄水源功能,有效改善该区域土壤结构,从根源上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黄河。已规划打造红高粱、冬凌草中药材种植基地2个千亩种植示范区,让矿山复绿又生‘金’。”渑池县会盟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持久战。渑池县地处沿黄区域,必须不折不扣、坚决治理好矿山开采遗留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渑池县纪委监委将持续强化政治监督,压实主体责任,紧盯任务目标,严惩风腐问题,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含绿量’和‘含金量’。”该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