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水市清水县古称上邽,以“清泉四注”而得县名。县城东南5公里处,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坐落于此。作为农科院与清水县合作共建的服务陇东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清水试验站充分利用甘肃省农科院技术优势,为农民送技术、送服务,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鲁清林在麦田里察看小麦长势,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万及敏 王梓潼
天水市清水县古称上邽,以“清泉四注”而得县名。县城东南5公里处,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坐落于此。作为农科院与清水县合作共建的服务陇东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清水试验站充分利用甘肃省农科院技术优势,为农民送技术、送服务,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1969年成立以来,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面向“三农”主战场,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先后育成卫东、清山、清农、兰天等系列小麦品种99个,改变了清水县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织就了一张面向全省、辐射西北大地的乡村振兴服务网络,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教授下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记者见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清水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鲁清林时,他正在试验站马沟村泰山庙塬基地的试验田里忙碌着。
眼前连片的麦田,就是鲁清林的育种“实验室”。
“清水县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小麦生长,但也易于小麦条锈病菌源越夏、越冬,为小麦抗病性研究和条锈病源头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是当年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在清水建站的主要原因。”鲁清林说。
试验田一角一块不大的地里,密密麻麻种植着来自5000多个不同品种的冬小麦。一个冬天过去,部分品种冬小麦因不能抵抗冬季寒冷的气温而麦苗矮小、叶片枯黄,而有些品种却是枝青叶绿、茁壮生长,对比出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差异。试验田下方一块被独立分割出来的地里,一排排麦苗整齐排列,长势最为良好。“这是兰天36号,2022年在清水县马沟村创下亩产714.3公斤的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鲁清林俯下身子,从土壤里拔出一株麦苗,仔细“考量”着,“看目前的长势,如果今年没有天灾,产量肯定能再次突破。”
“越冬只是冬小麦生长周期的第一步考验,在清水,冬小麦面临最大的考验是条锈病。条锈病随风散播,清水县是全国条锈病源头地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条锈病,将影响我国整个东部麦区。”鲁清林告诉记者,过去十余年间,试验站先后引进大量国内外抗条锈病种质资源,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抗条锈病基因库,育成了一批携带不同抗锈基因、分属不同抗锈类型的抗条锈病品种,减轻了小麦条锈病对我国东部麦区的危害,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常能抗条锈病的小麦,产量相对较低,这是一对矛盾。培育既抗病又丰产还要抗寒抗旱强的品种,难度非常大,而我们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目前我们选育的适合于陇东南山塬旱地的抗病小麦新品种,亩产普遍能达到400公斤以上。”鲁清林介绍。
据了解,目前兰天系列冬小麦在甘肃、宁夏、陕西、青海四省区的年推广面积保持在300万亩以上,而在甘肃的种植面积约占冬小麦总种植面积的40%。2024年,兰天36号等还作为骨干品种入选了甘肃省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春耕序曲:“田间课堂”促丰收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冬小麦陆续返青,进入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清水县松树镇杏林堡村村民刘保录蹲在田埂上,用指尖拨开麦苗叶片,查看小麦长势。当他抬头看见远处驶来的车辆时,眼睛忽然亮了起来——鲁教授奔着他的麦田“会诊”来了。
“鲁教授,你快看一下这麦苗长势咋样。”刘保录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鲁清林俯身拔起一株小麦,仔细观察一番后说:“苗匀、苗齐、苗壮,长势很不错,不过还得加强肥水管理。”
“今天两位专家在杏林堡村实地察看了苗情,并且给我们讲授了小麦田间管理的方法,讲得很详细,很透彻,说得很清楚,对我今后做好小麦田间管理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刘保录说。
这样的场景,在当地春耕时节已成寻常。清水县农业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以服务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宗旨,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户家门口,通过面对面“把脉问诊”,现场“传经送宝”,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在清水县王河镇南湾村,玉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南玉明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玉米、花椒、核桃都种过。去年,了解到冬小麦市场行情好,承包了250亩地种冬小麦。“以前种地全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如今不一样了,有专家指导,种地轻松多了。”南玉明说。
走进南玉明的小麦地,鲁清林立马露出了笑容。“麦苗排列整齐、间隔合适、长势良好,一看就是按照我说的方法撒播的种子,如果没有天灾,这片地今年一定能丰收。”鲁清林说,“目前,小麦已经陆续返青,接下来要继续加强田间管理,根据苗情施策,对苗情弱的要追肥,对于去年没有打除草剂的麦田,今年要及时除草。”鲁清林告诉南玉明。
田野回响:鼓起农民“钱袋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以来,清水县大力扩建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种植面积从1万亩扩大到10万亩,满足本县需求的同时,辐射周边地区,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清水县王河镇平均海拔1700余米,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冬小麦生长的理想地区,也是清水县最大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24年,王河镇利用土地集中连片优势,种植冬小麦良种3.6万亩。
在位于王河镇全寨村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记者看到,幼嫩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片片梯田中农机正在开展作业。“去年,全寨村按照全镇打造‘西部粮仓、种业大镇’的产业布局,种植良繁小麦2600亩。全寨村地处西部干旱浅山区,小麦后期生长缺少水分,导致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我们大力推广水肥一体、集雨补灌、喷施硒肥等技术,力争小麦产量、质量稳步提升。”全寨村党支部书记王敏说。
“全寨村主要种植兰天37、天选54、普冰151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仅抗寒、抗旱、抗倒伏,而且抗病性强,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王敏告诉记者,“按照去年的行情,小麦作为粮食出售,一斤只能卖1元钱左右,但是作为种子,一斤能卖到1.8元。算上节省的农药、化肥、人工钱,每亩地收入要比以前翻一番。”
走进王河镇小麦产业服务中心,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喜乐”王河小麦粉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王河镇镇长陈强告诉记者,2024年王河镇“喜乐”牌面粉成功进入市场,凭借着绿色安全、麦香浓郁等特点,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来源:清水发布